#思维模型#
思维导图
读后感
思维框架是什么,怎么用
-
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层次,而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因此也不会通过终身学习区提高认知;而导致自身局限性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点:
- 缺乏准确的视角;
- 自尊心作祟,不愿承认自身的局限性;
- 负责决策的人往往不是直接承担后宫的人;
-
学习思维模型的必要性:
- 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总是试图采用自己的偏见认知世界。但要消除盲点,更好的方法是超脱自我,用不同的视角或思维模型来思考问题;
- 如果不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没有人能看清大局;
- 偶然因素的存在会增加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我们无法精准预测;但思维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尝试解决决定性因素,从而降低风险,即使我们不可知道全貌,但潜在谜团未必不可解开;
- 如果只是一味地记住孤立现实,刻舟求剑,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意义无法真正理解现状。也无法真正利用思维框架;
-
思维模型的作用:
-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描述他。为此我们必须将其拆解成几个重要部分,思维模型有助于我们理清这些部分的关系,在一个给定的问题上,我们拥有的视角越多,也有可能看清真相;
- 在决策过程中,根据过往经验进行未来预测是靠不住的,这种预测依赖于特定环境,带有经验主义色彩;1
- 辩证的使用思维模型,有缺陷的思维模型会导致我们误解现状,重要的变量以及因果关系;
-
如何学习
- 理解思维模型要基于现实,不断用实践去检验思维模型,并相应的更新。
- 不要低估基本思想,也不要高估复杂的理念。思维模型的价值在于:真正的理解原则之后,就可以灵活改变战术。
-
关于历史的三桶知识
-
普世原则中最大也是最相关的样本量,即:
- 无机物系统,包含 137 亿年的历史。包含所有的数学和物理定律,是整个物质世界;
- 有机系统,包含地球生物 35 亿年的历史;
- 人类历史,可以自行选择观测长度。
-
样本量越大,相关性越强,以此建立的模型越可靠。但确认样本容量大小的关键不仅是空间范围,还有时间跨度;这要求我们要尽可能追溯过去以补充样本容量;
-
我们都有一种倾向,认为当下世界就是它一直以来的原貌,所以陷入误区,以此时此刻的发现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
-
拓展思维模型网络
- 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网络”,即不同学科的知识块通过简化后,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 经典的思维模型也同理:不同模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以用来评估和理解各种思想。
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
-
地图只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并不等于现实本身:
- 地图具备时间局限性,可能只是某个时间点的抓拍;
- 一幅地图如果以高保真的形态复刻所有内容,那么也就失去了作为地图本身的意义;
- 地图的瑕疵并不能掩盖其解释性和预测性;
-
地图的要素
对事物的描述不等于事物本身,模型不是现实,抽象出的概念并非抽象的对象本身;
- 地图是对某片疆域本身的描述,但地图具有特定的描述目的,不可能对所有人都有用;如气象图对普通人来说就过于专业且难以使用;
- 两个相似的结构,具有相似的“逻辑”特征;如果地图没有错,根据指引应该要能够复现出同样的逻辑或地点;
- 一张理想的地图,应当能够对复杂现实进行抽象化;但由于人们通常很容易获得一个抽象概念而不经历漫长的推敲,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容易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
-
地图的局限性
- 一旦把地图当作现实,制定静态的规则或政策,忽略负反馈,则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 地图对于某些风险并未明确标注,如果不能明白地图说披露的信息,以及不会披露的信息,那地图就毫无用处,甚至会有危险。
-
合理的使用地图
- 最终仍以现实为准:刻板印象有时行之有效,因为他能帮助我们快速处理大量信息,但我们时常忘记,现实远比地图更复杂,更多变;
- 考虑制图师的因素:地图并非纯粹客观的产物,它还反应了创作者的标准、价值观以及局限性;只有将地图置于其诞生的背景下,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 地图可以影响疆域:我们都习惯于相信地图和现实不一定相关;如果不相关,那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现实最终使得二者相关。
-
管理模型,一个模型至少要能够接受下列考验:
- 当人们知道你在用什么模型操纵他们,他们可能会决定不再回应你的激励措施。
- 你的竞争对手在了解到你所运用的模型后,也会采用同样的模型,从而抵消了你的竞争优势。
- 人类不像机器人那么简单:一个更完整的模型应该专注于除财务动机之外可能的其他动机。人类除了财务需求之外,还包含情感、社交、道德、好奇心等需求。
-
结论
- 在使用地图、模型和抽象概念时,我们必须始终清醒地意识到它们的局限性。
- 可以将地图作为指引,但不能让地图成为阻碍,影响我们发现新的疆域或者更新现有的地图。
- 要想提前布局,我们的思维就必须超越地图本身。
能力圈
-
如果我们做事的驱动力是自尊心,而非自身能力,我们的头脑就会处在盲点,虚心承认自己的知识盲区,就能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和进步空间;
-
如何知道自己拥有了能力圈:
- 确切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能够快速且准确的做出决定;
- 我们非常了做决策需要理解的额外信息,知道哪些信息难以获取。知道什么是可知,什么是不可知的。能够区分两者;
- 可以预测和回应反对意见,在能力圈内,无论什么问题,都有多种选择。我们能够知道哪些是可以调整的,哪些是永恒不变的;
-
打造自己的的能力圈:
-
最基本的要求是,你不能认为自己的能力圈是理所当然的。你不能把它当作一种静态的事物来操作,觉得一旦确立便可坐享其成、一劳永逸。
-
打造和维护自己能力圈,涉及 2 个关键要素:
-
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学习,学习等于经验 + 反思。永葆好奇心,积极找寻能够帮助扩展、巩固自身能力圈边界的知识;
-
监测及反馈,针对自己已经或想要确立能力圈的领域,监控自己的业绩记录,对自己要有勇气诚实的监测,最大化地利用反馈;
- 在准确理解现实的道路上,自尊心是一只凶猛的拦路虎;
- 日记可以让自己跳出思维定式,知道自己如何能够做得更好;
- 偶尔征求外部反馈,有助于打造自己的能力圈,也是维护自己能力圈的关键;
-
-
-
如何应对能力圈之外的事物:
-
成功运用能力圈的其中一步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处于能力圈之外,也就是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决策;
-
动机问题与信息不对称。
- 动机会扭曲他人能力的可信任程度;
- 了解陌生领域的基础知识,承认自己是一个陌生人而非百事通。要知道基础知识往往容易获得,并且会给习得者带来盲目自信;
- 主动与该领域内优秀的人才交流。如果涉及的问题风险较高,涉及利益较大,那就问一些问题试探他们的能力边界,然后自问此时的情形会如何影响他们提供给你的信息;
- 利用对基础模型的了解弥补自己对陌生领域知识的匮乏。这可以帮助你确定最有用的基本概念。
-
结论:没有人的能力圈可以涵盖一切,能够深入理解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找到自己的能力圈,知道在能力圈边界外英爱如何行事至关重要。
-
第一性原理
-
第一性原理是逆向分析复杂情况、释放创造力的方式。通过将最基础的理念或事实从由此产生的假设中剥离出来阐明复杂的问题,剥离后剩下的都是精华。如果你知道某件事的第一性原理,就可以基于这些原理建立其他知识,从而创造新的事物。
-
第一性原理确立了在任何给定情况下都不可继续简化的元素。
-
建立第一性原理的技巧
-
苏格拉底提问法,遵循的原则
- 澄清你的想法并解释想法的来源。(我为什么会这么想?我到底是怎么想的?)
- 对假设提出挑战。(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如果我的假设恰恰相反呢?)
- 寻求证据。(我该如何支撑自己的论点?论据来源于哪里?)
- 思考其他可能的视角。(别人可能有什么想法?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
- 探究后果和影响。(如果是我错了,该怎么办?如果我错了,会有什么后果?)
- 质疑最初的问题。(我为什么会那样想?我的想法对吗?从推理过程中,我能得出什么结论?)
- 通过杜绝对直觉的依赖,限制强烈的情绪反应。可以建立持续性更强的东西。
-
“五个为什么”提问法。最终目标是找到“什么”或“怎样”
- 它旨在系统深入地研究一句陈述或一个概念,以便将可靠的知识与假设区分开。
-
-
第一性原理可以推翻过去不准确的假设
-
增量创新和范式转变
- 为了改进某个事物,我们必须先了解它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否则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路径,第一性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在不理解背后原理的情况下依赖他人策略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确定第一性原理,那即使是渐进式的改进,也很难实现。
-
结论:从第一性原理进行推理,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历史和传统观念,试探一切可能的边界。
思想实验
-
思想实验是指“用来探究事物本质的想象工具”,它能帮助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帮助挑战不可能,评估行为的潜在后果,重新审视历史,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
-
思想实验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 提出一个问题;
- 进行背景研究;
- 构造假设;
- 通过思想实验进行测试;
- 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 与假设相对比并相应进行调整(提出新的问题等等。)
-
适用领域
- 物理上的不可能;
- 重新推演历史;
- 凭直觉想象并不直观的事物;
-
通过思想实验详细描述出我们在想象的世界里所做的选择,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生命中最看重的事物。
-
通过探索事件之间的现实关系,可以更好的理解一个决策最可能造成的影响。
-
弱化偶然性的作用
- 思维实验可以真正为你的决策赋能:可以告诉你已知信息的边界,以及你应该尝试的范围。它以一种虽不够精确但足够有用的方式告诉你,不管实际结果如何,你的决定到底是聪明还是愚蠢的。
- 思想实验的另一个用途是提高我们凭直觉想象非直观事物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在头脑中进行思想实验来验证直觉的正确与否;
-
结论:思想实验可以告诉你已知信息的边界,以及你应该尝试的范围。思想实验不是做白日梦,它既需要严谨的态度,又需要不懈的努力。
二阶思维
-
每个人都可以预见自己的行动所造成的直接结果,这种一阶思维简单、安全,但这种方式肯定会和其他人得到一样的结果。二阶思维要求我们进行更长远、具有整体性的思考。
- 一般人都不会考虑二阶效应,等开始考虑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这个概念常被称为“意外后果定律”
-
二阶思维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两个领域:
-
将长远利益置于眼前利益之上
- 眼前的蝇头小利和想要实现的长期效果对比,往往两者是矛盾的;
- 即便你能从短期的痛苦中看到长期的收获,也不能保证你最后一定能成功取得长远的利益;
-
构建有效的佐证
- 二阶思维可以帮助规避问题、预测挑战,从而提前加以解决;
- 如果我们可以证明自己已经考虑了二阶效应,并努力验证了二阶效应也是有利的,那么我们的论证有说服力;^(在 18 世纪末的英格兰,妇女几乎没有什么权利。哲学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因此忧心忡忡,因为这种权利的匮乏限制了女性独立自主的能力,也限制了她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然而,她并没有争辩为什么妇女应该获得权利,而是认识到她必须证明拥有这些权利的价值。她解释了这些权利将为社会带来的好处,她主张女性接受教育,因为教育会使女性成为更好的妻子和母亲,更有能力养活自己,养育聪明、有责任心的孩子。)^
-
为未来的成功培养信任
-
信任和可信度是多次互动积累的结果,也正因此彰显了二阶思维的作用和价值。倘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总是追求即时的回报,除非双方各取所需,否则这样的相处必然长久不了。利益最大化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多加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或者我们自己的声誉造成哪些二阶效应,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信赖,才能享受与人合作的裨益。
-
必须注意的一点:不能任其导致滑坡效应而瘫痪。
- 滑坡效应:滑坡效应指的是一旦开始行动 A,整个处境就会每况愈下,持续走下坡路,从而引发一连串后果 B、C、D、E、F。
-
结论:考虑结果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然后呢?长远的思考一个问题,可以然我们考虑到时间、规模、阈值等诸多方面。花一点时间做前瞻性的思考,可以为今后节省大量时间。
概率思维
-
概率思维本质上是通过运用一些数学和逻辑工具,估算特定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概率思维可以帮助提高决策准确度。
-
未来还远未确定,对于可能影响到自身的问题,我们要积极了解期发生的概率,从而驾驭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通过生成有意义的显示概率来估算未来。
-
贝叶斯思维(更注重如何根据新的证据来调整我们的信念)
-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有限,但了解到的信息都十分有用,在不断遇到新的信息时,我们要同时认真考虑我们已知的部分;
- 贝叶斯思维要求我们在做决策时,要充分使用所有已知的信息;吸收有关过去情况(比如你现在所处的情形)的外部信息;
-
条件概率(关注于给定已知信息时的概率计算)
-
条件概率在实践中与贝叶斯思维存在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出发点有所不同。当你用历史事件来预测未来时,你必须留心围绕该事件的一系列条件。
-
事件可以是独立的,如抛硬币,也可以是非独立的,如某个事件的结果取决于在它之前发生的其他时间;因此使用条件概率就意味着我们要非常仔细地观察事件发生之前出现的条件。
-
先验数据本身就是概率估计。对于每一点先验知识,你不是把它放入一个二元结构,判断他的真假。而是在赋予它证明为真的概率。因此不能让先验数据妨碍吸收新的知识;
- 你所遇到的任何有悖于先验数据的新信息,只是意味着会降低先验数据为真的可能性。最终,某些先验数据会被完全推翻。
-
-
肥尾曲线
- 区别就在于尾部。钟形曲线两端的极端情况是可以预测的,距离均值的偏差有限,但肥尾曲线的极端情况并无上限。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越多,曲线的尾部越长。虽然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很低,但可能情况的庞大数量,我们不能指望最常见的结果可以代表平均值。
-
数量级
- 在衡量极端事件风险时,任何微小的错误都意味着可能不仅仅是微小的误差;
- 正确对待肥尾领域:将自己定位为求生存的人,甚至是从不可预测的未来中受益的人;
- 非对称:需要考虑自己做出的概率估算本身准确的概率,我们的估算误差存在非对称性,结果一般总是向单一方向倾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概率决策中。
-
反脆弱
-
由于存在极端风险的肥尾领域,我们如何才能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
事物一般利益可以分为 3 种类型:
- 受到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负面影响的;
- 面对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不受任何影响的;
- 受益于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的;
- 其中最后一种就是反脆弱性,可以在波动中受益,是我们最希望遇到的情况。
-
应对这个世界的两种方法:
-
尝试预测:但一次又一次的极端事件发生表明,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事件,我们根本无法预测;
-
做好准备:
- 积极主动寻找那些我们认为存在机会的情况;
- 学习如何“正确”失败,适度冒险,永不离场;培养韧性,从失败中学习,东山再起。
-
-
-
间谍思维
- 高风险的生存环境,往往使我们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评估自己所处的环境;
- 选择目标是培养概率思维的另一种练习方式,你需要评估自己目前掌握的信息及已建立的网络是否可靠。情报不是证据,其无法为真实性担保;
-
结论:高效的概率思维,意味着需要先大致确定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估计自己有几分神算,验证假设,做出决定;通过评估未来可能的世界面貌,以便有效地制定战略。
逆向思维
-
衡量一流智力的标准是,能够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并且仍然保持大脑的正常运转;
-
逆向思维可以让我们把事情倒过来,从后往前思考;
-
两种方法:
-
首先证明内容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然后找出还有哪些需要为真的条件;
-
与其直接瞄准目标,不如深入思考需要避免什么结果,然后看还剩下哪些选项;
- 相比首先寻找对假设本身的证明,从假设合理的结果出发,并试图验证这些结果,是更高效的方法。
-
-
力场分析法,在需要改变的情况下,对改变进行成功的管理需要运用逆向思维:
- 找到问题所在;
- 描述期望目标;
- 列出朝期望目标发展的所有驱动力;
- 列出朝期望目标发展的所有阻力;
- 制订解决方案。加强第三步,减少第四步。
-
结论:认真对待逆向思考得出的结果,就有可能在解决问题方面突飞猛进;
奥卡姆剃刀定律
- 相较复杂的解释,简单的解释更有可能是正确的。
- 与其浪费时间试图反驳复杂的情况,不如基于最简单的解释更自信地做出决定;
- 我们总是试图投过自己观察到的表象,猜想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重大意义,这是人类共有的倾向。
-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们应该更倾向于最简单的解释。这样的解释更容易被证伪,也更易于理解,通常更有可能是正确的。
- 奥卡姆剃刀定律并非铁律,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倾向和思维框架。如果两个不同模型具有同等的解释力,那么更有可能是较为简单的那个解决方案,就足够了。^(如果其中一种解释需要 3 个变量相互作用,而另一种需要 30 个变量相互作用,所有这些变量都必须同时发生才能得出给定的结论,那么哪种解释更有可能出错?如果每个变量都有 99% 的概率是正确的,那么第一种解释只有 3% 的概率是错误的,但对于第二种更复杂的解释,错误的概率几乎是前者的 9 倍,高 26%。面对不确定性,越简单的解释越有力。)^
- 我们应该默认对奇迹,秉持怀疑态度。对于奇迹最简单的解释是,奇迹的见证者没有正确地描述事件,或者奇迹只是我们目前尚未理解的普遍现象。
- 简单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如此强大。有时不必要的复杂性只是掩盖了最终会绊倒我们的系统性缺陷,选择简单的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做出决定。
- 注意事项:不可简化的复杂性,同简单一样,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无法人为制造简单;
- 结论:简单的解释相比复杂的解释更有可能是正确的,这有助于我们节约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汉隆剃刀定律
- 能被理解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
- 使用这个模型有助于我们避免妄想和偏执,如果我们拒绝假定一切糟糕的结果都是坏人的过错,那我们寻找的就是可能的选项,而非错失的机会。包含主观意图最少的解释,往往就是可能性最大的解释。
- 人类心理机制的一种劣习:深受现有的生动证据影响,做出违背简单逻辑的判断。基于目前掌握的信息自圆其说,强行给出结论。
- 总是揣度恶意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处于他人世界的中心,这是一种太过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 当我们认为有人故意和我们唱反调时,人的本能就会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在这种防御模式下,我们很难再去利用机会,甚至不会看到机会存在,因为此时我们的首要任务变成了拯救自己,这往往会导致我们把视野局限于应对感知到的威胁,而不是进行全盘考虑。
- 结论:汉隆剃刀定律表明,在一个行为背后所有可能的动机当中,耗费最少精力的动机(比如无知或者懒惰)比需要主动恶意的动机存在的可能性更大。
配套理论一:可证伪性
- 如果你无法证明某个理论是错的,你也无法证明它是对的。
- 科学要求可证伪性:如果观察显示,预测出的影响确实不存在,那么该理论就可以被轻易地驳斥。这意味着,良好理论必须含有风险因素,它得冒着被证明是错误的风险。必须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被证伪。
- 证伪是证明的对立面,如果试图证伪失败,则更加强化了这个理论的真实性。
- 运用可证伪性可以帮助我们筛选更稳健的理论。倘若因缺乏测试的手段而无法将理论证伪,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尝试确定理论正确的概率。
配套理论二:必要性和充分性
- 我们经常将必要性误以为是充分性,以为拥有必要性,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或者期望的结果。但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之间,往往是运气、偶然或者其他不可控因素;
配套理论三: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
-
我们经常混淆因果和相关关系。两个事情同时发生(相关),然后就错误的认为是一件事情导致了另一件事情发生;
-
相关关系:
- 不具备相关关系:两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1 和 1 之间)可以衡量二者共同因素的相对权重。不具备相关关系事物,相关系数为 0;
- 完美相关关系:指标完全依赖于同一因素;
- 弱到中度的相关关系:在人文科学中,两个现象存在相关关系的情况数不胜数;
-
相关关系有时候可以反过来发挥作用,尝试转换因果关系可以帮助梳理各种说法,以确定你面对的是真正的因果关系,还是仅仅是相关关系。
-
因果关系:只要相关关系并非完美,极端情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弱化。不管是否采取额外的行动,最好的情况总会慢慢变糟,而最坏的情况也总会慢慢变好,这种现象叫作“均值回归”,意味着我们在确认因果关系时要格外小心。
-
如何确定结果的影响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出于自然的变化?
- 引入对照组,对照组本身会因均值回归而得到改善。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实验组的改善是否超出了均值回归所能解释的范围。
- 在决策过程中,根据过往经验进行未来预测是靠不住的,这种预测依赖于特定环境,带有经验主义色彩; ↩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