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Xz2 - 我的知识体系流程

本文简介

  • 使用软件
  • 核心逻辑
  • 本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结构
  • 如何实现从收集到归档的一整套流程

0 工具 丨使用的软件

思源笔记

Onenote

Tiddly Wiki

1 概念丨核心逻辑

  • 我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 用和实践 为主去构建,把笔记当做多功能的草稿本去使用是核心逻辑。嫌弃啰嗦的可以直接跳转到

我对于笔记的定位是什么?

无论是什么信息,或者是什么笔记,都不应该是以收集和归档为主要目的。如下例:

目的:学会骑自行车并在未来学会花式的一些技巧

过程:你打开哔哩哔哩看了很多关于骑自行车的视频,你记了很多操作上的细节,但是你始终没有去实践去做,把时间都花在了观看视频和做笔记上,甚至说你把整个自行车的发展历史、结构组成、种类、等等学的滚瓜乱熟,但是你还是无法学会骑自行车并完成花式这一目的。

结果:笔记做了很多,但实际上却一点不会骑自行车。”把做笔记当成了学会骑自行车,欺骗了自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将笔记视为一种辅助工具,旨在帮助我们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分关注其排版和细节上的划分。我们的主要目标应该是通过笔记来掌握技能和解决问题。

什么样的信息值得记录?

获取信息时需要考虑的三个重要方面:目的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信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碎片化与信息源

在当今时代,信息的洪流如同滔滔江水,源源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视野。与昔日仅有书本相伴的日子相比,我们如今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是过去的数十倍。网络世界里,视频和文字资料铺天盖地,但它们大多如同飘零的碎片,难以拼凑成一幅完整的知识画卷,让人只能窥见一斑,难以深入理解。

更令人忧虑的是,在这些海量信息中,充斥着大量旨在迎合我们感官、推销商品或散播消极价值观的无益内容。这些信息如同泡沫,虽一时吸引眼球,却毫无营养,不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回味。

  • 理解内容的目的性
  • 判断整体信息源是否可靠
  • 对自己是否有用

低频率和目的性

“低频率”指的是使用频率较低的信息,即那些我们不经常需要的信息。

“目的性”则是指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很多人会把各种笔记进行记录,小到每天做的每一件事,大到宇宙大爆炸,对每一个感兴趣的文章都进行剪藏,但是它们并不是每一个都需要进行加工和归档,可能仅仅是工具书的形式,未来能检索到即可。而记录本身花费的时间成本是很高的,任何信息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性才能处理。也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和目的都需要笔记才能完成

目的: 学习 Blende 中 python api

过程: 打开教程以及文档开始雕花,把文档中的各种参数从头到尾看一遍,并在自己的笔记中复制粘贴,跟随教程抄出来一个半成品,满心欢喜的打开下一个教程。

结果: 各种参数和函数都懂了,却写不了任何的功能,因为从来没有实践过,脱离教程就完蛋,而这些信息中绝大部分也是低频信息,10 年可能只会用一次,完全没有记录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花费了时间和努力却效果甚微,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却看着雕花心满意足不容他人质疑和批评。

信息若要转化为真正的智慧,必须经过个人的深思熟虑和亲身实践。正如学习骑自行车一样,无论书面的描述多么详尽,若没有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和掌握,那些知识就如同华而不实的装饰,虽赏心悦目,却缺乏实际的深度和应用价值。

总结说明

从上面例子我们得知:

  • 知识分为碎片化以及结构化
  • 记录的原则应该是:减少时间成本,减少学习周期,以学会和解决为主,不需要笔记辅助可以不去记录。
  • 无论是记录什么都应该先有目的性再考虑是否需要笔记或其他工具辅助,能否缩短完成周期为主。

2 概念丨基本框架和结构

我的笔记框架是根据 P.A.R.A 管理系统修改而来,而我也一直在循序 P.A.R.A 的理念:以目标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

而笔记处理的流程我是按照四个阶段 (收集、碎片化处理、项目式文档、制卡归档)进行的。

什么是 P.A.R.A 管理系统

全称:P.A.R.A (Projects, Areas, Resources, Archives) 核心概念是将笔记内容按照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分类和组织

Projects(项目)

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件具体的事项,是近期关注处理的内容。

例如:看《Blender 基础入门教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李德新 潘毅(辽宁中医药大学)》、解决《社区改造项目丨居民问题解决》

在项目中每一个项目都具有复合型由大量的任务构成,其中涉及大量概念和子任务。

例如:看《Blender 基础入门教程》时,看谁的教程? 预计完成时间?什么是 UV?今天完成了那一章?什么是 Rig?

在项目中每一件任务包括项目本身都应该有具体清晰的方向和流程或者是具体要完成的时间

Areas(领域)

领域相当于项目的大主题,并且是我们长期在研究的东西,它跟资源本质是可以合并为一类,区别只在于你对他的关注度是高还是低

例如:软件《Blender 基础》、学科《中医理论基础》、工程《某社区改造第 X 标段工程》

以上对应了项目中三个例子的分类但是领域中的不同主题也可以互相嵌套,只看需不需要了。

每当项目完成时,把文件流转到对应领域中去,虽然这样完成了简单分类,但是领域更多的是在构建一个主题性质的体系。

Resources(资源)

听名字就知道了,资源顾名思义可以放着不动,也可以拿出来就用,为我们上面的内容进行支撑调用。所以只需要一个更大的分类即可,本质上就是领域的一种也不过多解释,我这里主要放剪藏的文章或者是平时用的不多的内容

Archives(归档)

只要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归档和资源好像是差不多的,但是它们每一个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

你对这些内容关注度或近或远的程度是多少?

放在那里也只需要看自己用的多不多就够了 ,如果有用就把归档的内容放在项目中,所以这套体系最大的特点是不重视分类而笔记是具有流转性的。

我的笔记体系

我的笔记体系跟 P.A.R.A 有些一些差异上的变化,这里我先说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再逐一说明。

  • 用意义代替领域
  • 新增草稿箱
  • 新增概念库
  • 新增主题库
  • 新增工作台
  • 使用 Tiddly Wiki 管理 日志等内容
  • 关于闪卡的区分

为什么用意义代替领域?

之所以用意义代替领域,这一个灵感出自 ITDG 笔记法,以下是我对当时的笔记

image.png

我也同样在这里把领域当做了意义去划分,这样的好处在于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我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那个方向去努力的,并且把领域中的主题单独拆出来

image.png

为什么新增草稿箱?

因为草稿箱在这里相当于是一个快速收集,比如想学某一个教程了,直接就放在这里,当要开始学的时候就放在项目中,如果这个相当于某个项目的子任务就直接拖入到对应项目中或者是其他的几个分类,建立的原因也是有些任务并不需要数据库进行管理,用草稿箱管理反而更加轻松

为什么新增概念库?

这个主要是看这位前辈学习 @Achuan-2 让笔记中的概念和子文档进行了区分,这样的好处是概念可以被复用,例如你在学习两款三维软件的时候基本上都有很多相通的内容,避免了重复写作,按照前辈所说,这就相当于是把文章进行模块化处理,把所有的概念都当做一个函数存在一个库中去使用,而子文档相当于是功能模块保存在文档下也更加利于管理,而所有的概念未来遇到的时候直接调用即可。

  1. 概念的复用性:将一些普遍适用的知识点或概念单独整理,这样在学习不同的软件或主题时,可以直接引用这些概念,避免重复编写相同的内容。
  2. 模块化处理:将文章或笔记内容进行模块化,类似于编程中的函数库。每个概念就像一个函数,存储在库中,需要时直接调用。
  3. 子文档的组织:子文档相当于功能模块,将相关内容组织在一起,便于管理和查找。
  4. 概念的直接调用:在未来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时,可以直接引用之前整理好的概念,提高效率。

不仅如此还避免了概念这些细小知识块的分类,也可以通过主题数据库进行收集,而另一方面这些知识汇总了反链可以清晰对比在不同软件中 UV 的区别,以及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概念的理解。

子文档还是留在了我们文档目录下,回顾和整理一样方便。

为什么新增主题库?

同样是来自于 @Achuan-2 之所以新增主题库是为了汇总概念和项目形成直观的体系,构建自己的体系了解。这跟意义不一样,意义专注于你为这个意义做出了多少努力,而主题是把其中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自己对这门课或者是主题的了解程度,而双链和概念库以及 PARA 的分类方法的形式做到了你无需为了分类发愁,每个主题都利用双链引用概念库和以及不同块进行聚合。

这里贴个原文,非常详细,我这里只是简单讲一讲我为什么也学习这位前辈增加主题库。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丨 MOC:面向主题地去管理笔记链接 - Achuan-2 的回帖 - 链滴 (ld246.com)

为什么新增工作台?

从上面看你会发现,所有的任务和项目都没有具体的管理方式,都依托于文件夹和子文档进行分类,而现版本的标签又过于鸡肋,搜索界面也不显示,也没有关于全局字段的数据库功能。

前者 3.18 就会实现而后者的实现至少短时间内 d 大和 v 姐没有精力去开发,但论坛也有大佬制作自动导入的模版,一定程度上平替了这项功能。

Display tags in search results list · Issue #12601 · siyuan-note/siyuan (github.com)

这里关于工作台的新增,我这里参考了几篇文章。

P.A.R.A 方法在思源的简易应用(亲测好用) - 链滴 (ld246.com)

RayalizingPKM - 我的知识管理系统 2.0(基于思源笔记 | 欢迎探讨) - 链滴 (ld246.com)

游戏任务的本质:任务设计的 36 个设计目的 - 知乎 (zhihu.com)

分享一篇游戏任务设计范例 - 知乎 (zhihu.com)

image.png

由于 RayalizingPKM 对于我来说过于复杂,我只需要一个简易的任务管理模块,所以如图所示设计成了这样,这里最大的特点是利用难度系数代替了难度标签通过这个标签我可以知道我当前完成任务的强度平均值是多少,是否需要加强强度有了一个依据。而在库中的子文档也会根据需求拖入到对应的文件夹中进行分类,这样同样会关联在一起,当删除的时候也会自动删掉。

下文是总结

  1. RayalizingPKM 的复杂性超出了我的需求:我认为 RayalizingPKM(可能是一种任务管理工具或方法)对于我而言过于复杂,我更倾向于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案。
  2. 追求简洁的任务管理:我的目标是实现一个易于操作的任务管理模块,它不需要过多的功能,只需满足基本需求。
  3. 我设计了一个简洁明了的任务管理模块:基于我的需求,我设计了一个直观且易于理解的任务管理模块,它通过图形或界面简洁地展示了任务信息。
  4. 采用难度系数来量化任务难度:在我的设计中,我采用了难度系数(一个数值指标)来量化任务的难度,取代了传统的难度标签(如文字描述),使得难度的评估更加精确。
  5. 难度系数助我把握任务强度:通过难度系数,我可以清晰地了解当前任务的难度平均值,这为我提供了一个量化的依据,帮助我判断是否需要调整任务的难度。
  6. 难度系数成为调整任务难度的参考:有了难度系数,我可以更科学地决定是否需要提高任务的难度,以适应我的工作节奏和挑战自我。
  7. 子文档的智能分类:在我的任务管理模块中,子文档可以根据需要被拖拽到相应的文件夹中进行智能分类,这样既方便了文档的组织,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8. 删除操作的自动化:当需要删除某个任务或文件夹时,与之相关的子文档也会被自动删除,确保了任务管理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使用 Tiddly Wiki 管理 日志等内容

很多文章中都是在思源中使用 daily note 流程完成记录,但是这样做所有的信息都堆积在一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方式,虽然记录的时候很爽快点开日志就是记录,而且很多内容需要全局的进行聚合,这点思源是无法做到的,而 Tiddly Wiki 以标签为目录和文件夹的形式正好补全了这方面的缺点。这么说还不够直观,云里雾里的,以下我会举例说明,为什么我会选择 Tiddly Wiki 记录日志等内容

image.png

如图所示,简单来讲就是 每年的日志汇总了每一天,每一条又汇总了每天创建的子日志,而子日志都对应不同的条目下,如上图战神 4 就是我在凌晨时创建的。

而正是这种结构逻辑实现了自动化的处理

image.png

从上图可知,这条子日志不仅在日志中被汇总还在游戏这个库中显示,而我所做的仅仅是在战神 4 这个目录下点击了子日志,这降低了我很大的心智负担,无需整理在面临查询的时候我也能快速找到对应的信息,而我跟谁玩了跟谁看了什么什么时候看的,这些内容通通不需要管理,都会通过标签这个全局数据库的方式汇总在一起。

例如

image.png

我不仅建立了联系人的数据库还把有关的事情都汇总在了一起,我们之间有那些事,通过子日志收集在一起。

而另一个优势是卡片和 tag 的形式让记录更加省心,打好标签自动汇集,日后有需要甚至可以根据插件进行间隔重复,而每次新建的卡片会自动添加到 lnbox 目录,当有空的时候进行集中处理,删掉 lnbox 标签。

image.png

如此操作下来每一条笔记都有对应标签在一起形成了碎片化的收集,并且还能感觉标签汇总在一起

另外一点 Tiddly Wiki 本身就是网页的形式在可控性上非常高,在思源笔记中安装 Web 插件甚至可以做到下图中的操作

image.png

关于闪卡的区分

在上述中虽然说了很多方面的处理,但是闪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里我是通过渐进插件来进行制卡的,有需求可以看我下面写的这篇文章,

思源杂谈 01 丨利用插件实现增量阅读和制卡流程 - 知乎 (zhihu.com)

目前,闪卡功能仍依赖于文档树结构,但即将到来的 3.20 版本将引入多项新功能,包括闪卡旗标、暂停闪卡、闪卡组以及独立标签。这些将使闪卡功能不再受限于文档结构。未来能够根据标签或组别分类复习闪卡,甚至可以针对单个文档或项目进行专项复习

碎片化处理

3 实践丨我的笔记处理流程

收集阶段

收集阶段我分为了两个层面:剪藏与碎片化收集

收集阶段让我们把网络中有用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甄别收集。 这非常类似剪辑中粗剪的概念,筛查出有用的片段进行裁剪形成一块一块的内容,而没有用的内容进行初步的剔除。

碎片化收集

我是利用 Onenote 去做碎片化完全当做一个草稿本去使用,用 Onenote 的原因是拖入的信息带有指向性的链接,方便查找出处,另一点是白板笔记对碎片化收集的信息进行排版非常方便和高效。所以使用 Onenote 主要的原因也是为了提高收集的效率和降低时间的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收集和加工的隔离,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后就能形成一个不错的主题草稿,这个阶段的笔记仅仅是抄书还不足以称之为笔记。

image.png

image.png

在 Onenote 中除 lnbox 文件夹外全都是归档文件夹,每当处理好一部分信息就会归档到下方,如下图所示,我会把大部分觉得有用的信息都直接拖入到一个页面中,等有空了就集中处理一下,如果看这些内容的时候兴趣会对感兴趣的潦草内容整理成一篇主题笔记(其实更类似草稿 比如某个概念,某个值得思考的想法)放在 Note 里,其中一部分知识点也会放在 Tiddly Wiki 中这个后面会说,这里就不过多概述了。

image.png

剪藏

这里用的就是思源笔记的剪藏插件,虽然这插件有时候啥也剪藏出来的排版有些混乱,但也完全够用了。

image.png

剪藏下来相比碎片化摘录的优势在于文章的完整性,可以依靠插件或者搜索达成复用的效果,我这里是利用思源的渐进式插件把重要的内容制卡或摘录进行修改最后归档(下文是一个简单概述,不在收集环节的范畴)

image.png

这个阶段仅仅是用剪藏把信息进行收集,在下一个环节才会进行集中的处理。

碎片化处理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完全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例如如何接水管,联系人记录、如何关闭平滑滚动、这些内容压根无法整理在思源笔记形成一个体系,我的做法是用 Tiddly Wiki 构建碎片化知识

当在 Onenote 或者剪藏中精读按自己话总结成小卡片以后我就会把这篇主题笔记放在归档文件夹中,有需要的话就搜索看一眼,再去完善 Tiddly Wiki 的理解。

image.png

而在 Tiddly Wiki 中我也实现了标签和碎片化的结合,如上图中所说,利用标签代替了文档树,实现了自动化的处理和聚合

image.png

172772f53df7b825d678d66fc043dbde.png

我再 Tiddly Wiki 中记录的内容多为私人日志(玩了游戏、跟谁聊了天、今天做了哪些事、有什么可以总结的小知识和经验)根据每一年汇总每一天,根据每一天汇总每天的感想,用的就是子日志,如果是某些概念性的东西,就用新建条目自动添加到 lnbox 标签里,比如增值税,成本票,这些需要反复修改反复去看的我就会再加一个?的标签用 Tiddly Wiki 中的墨屉插件去间隔重复,当我有空的时候集中处理这些 lnbox 内的卡片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意义我就删掉,如果还能添加新的内容我就继续放着,等感觉理解差不多了我再加上?去重复复习,当复习的时候看的次数多了觉得用的少了或者没有用处了一样会删掉或者直接删掉?标签,让他自生自灭,需要的时候就搜索即可,至此碎片化的流程也就结束了。

项目式文档

对于我来说,任何的笔记都需要有目的性,无论是剪藏还是文档笔记,而 Tiddly Wiki 显然没有那么好的结构性,所以我选择了 Siyuan 笔记。

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使用 Obsidian 是因为其 MD 格式限制了发挥,就算后续发展的再好其闪卡功能也注定无法实现的特别好,而思源在基础功能上的完善和富文本的支持下,以及以书章节的结构的文档树体系更加适合我的项目式笔记流程。

另一点在附件的管理上,Obsidian 需要外置插件来清理失效的文件,而思源笔记自带的功能显然出 Bug 的可能性更小,而长期存储上,Obsidian 的插件安装的越多对 MD 格式的污染也就越多,搜索出现的问题也就随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如思源好用的,当然了思源在检索上也需要插件进行完善就是了(例如同时搜索 关键词 一个在标题 一个在文档块)就可能搜索不出来。好在那几个搜索插件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思源对于我来说是专门用来写文档式笔记或者说专项的记述文,相当于一个有结构的草稿,方便系统性学习和回顾,用来解决那些比较大型综合的项目,例如周期很长的工程,某一个特效模块的学习、各种材料各种事情的记录,材料进货价格对比,等一系列关于一个项目的专项笔记,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是项目式笔记的原因。

image.png

下文我会展示一些应用和说明

image.png

  • 专项的效果库的积累

image.png

  • 体系化笔记的书写

image.png

  • 项目和学习的记录

image.png

  • 剪藏的工具文章,仅用于查阅不进行整理学习

image.png

  • 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做成闪卡进行复习

制卡归档

这部分上面其实已经演示了很多就不多说了,这里主要再延伸一下我对渐进阅读和制卡的一些理解

渐进阅读

  1. 把文章切成好几份:将一篇长文章分割成多个小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阅读。
  2. 每一个拆分出来的片段都可以当做一个临时的文章去看待:每个分割出来的小部分都可以像阅读一篇完整的文章一样去理解和消化。
  3. 把这一段读懂制卡就看完了一段:当你理解了一个小部分后,就可以制作一张卡片(可能是学习卡片),表示你已经完成了这一部分的阅读。
  4. 当遇到不懂的内容也可以直接放弃阅读来搁置:如果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先放下这部分,暂时不去深究。
  5. 去看看其他的前置文章来补充:可以先去阅读一些相关的前置知识或文章,来帮助你理解当前不懂的部分。
  6. 这样就可以做到同时看很多本书: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同时阅读和学习多本书,提高学习效率。
  7. 当看完以后也可以用制卡和提问的方式检验和抽查自己到底懂没懂:阅读完一本书或一个部分后,可以通过制作学习卡片和自我提问的方式来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内容。
  8. 并通过不断的闪卡复习对闪卡内容进行二次三次加工:通过不断复习学习卡片,对卡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加工,加深理解。
  9. 这部分跟 ITDG 是一样的:这里提到的学习方法和 ITDG(Incremental Theory of Desirable Difficulty,渐进式难度理论)是一致的,即通过逐步增加学习难度来提高学习效果。

制卡

一张卡片问的东西不应超过一个

避免「垃圾进,垃圾出」,间隔重复非常擅长帮助你高效学习几乎所有东西,包括错误的

添加卡片时的头号规则是:每当你遇到想记住的东西时,请明确你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并尽可能精确地描述它。

最小信息原则:一张卡片问的东西不应超过一个

问题应该只能有一种回答

相关文章

设计明晰 Anki 卡片的规则 - 知乎 (zhihu.com)

修改自 2024 年 9 月 27 日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2337 引用 • 89382 回帖
  • 知识管理
    41 引用 • 346 回帖 • 4 关注
1 操作
YRJ0422 在 2024-09-27 16:15:31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