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
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简称上皮(epithelium),由大量形态规则、排列密集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1.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外基质少
2.有极性,分基地面和游离面。
其朝向身体的表面或有腔器官腔面的一面为游离面;与游离面相对的朝向深部结缔组织的一面称基底面;而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为侧面。
3.无血管和淋巴管
上皮内大都无血管,所需营养依靠结缔组织内的血管提供,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透过基膜渗入上皮细胞间隙。
4.神经末梢丰富
5.分布广泛,功能多样
上皮组织的分类
分类 | 功能 | 分布 |
---|---|---|
被覆上皮 | 保护等 | 分布最广泛,身体的内外表面 |
腺上皮 | 分泌 | 表面或深部组织内 |
肌上皮 | 收缩 | 汗腺、乳腺、唾液腺等 |
感觉上皮 | 感受刺激 | 鼻嗅区、舌味蕾、眼、耳等 |
坐精上皮 | 产生精子 | 睾丸产生精小管 |
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或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根据其构成细胞的层数和表层细胞的形状,将被覆上皮进行分类
单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形态结构及特点: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
分布:衬贴在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end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mesothelium)。
功能:(表面光滑湿润)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及物质交换;便于内脏器官活动,减少摩擦。
2.单层立方上皮 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
形态结构和特点: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构成,有微绒毛,核球形,位于中央。
分布:小叶间胆管、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处。
功能:分泌和吸收。
3.单层柱状上皮 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形态结构和特点: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核椭圆形,位于基底部。
分布:胃肠的内面,有微绒毛;子宫、输卵管等处有纤毛。
功能:吸收和分泌润滑和保护。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形态结构和特点:由柱状细胞(上)、梭形细胞(中)、锥形细胞(下)和杯状细胞共同组成,其基底部位于基模上。
分布:呼吸道内表面。
功能:保护;分泌粘液;黏着细菌和灰尘等异物。
复层上皮
5.复层扁平上皮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形态结构和特点:由多层细胞组成,因表层细胞是扁平鳞片状,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在上皮的垂直切面上,细胞形状不一:深部为立方形或矮柱状;中部是数层多边形细胞,最表层的是数层扁平细胞。
分布:皮肤表层(角化);口腔、会厌、声带、食管、肛门和阴道的内面(非角化)。
位于皮肤表皮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的核消失,细胞质充满角蛋白,细胞干硬并不断脱落,称角化复层扁平上皮;衬贴在口腔和食管等腔面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有核,含角蛋白少,称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功能:复层扁平上皮具有耐摩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等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6.变移上皮 transitional epithelium
形态结构和特点:由多层细胞构成 ,细胞的层数及形态可随所在器官的容积变化而发生变化。如膀胱空虚时,上皮变厚,细胞层数增多,盖细胞呈大的立方形;膀胱充盈扩张时,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盖细胞呈扁平状。
分布:肾盏、肾盂、膀胱、输尿管等处的内面及前列腺部。
功能:保护。
腺细胞&腺上皮&腺
腺细胞 glandular cell 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称为腺细胞。
腺细胞的分类
1.蛋白质分泌细胞(浆液性腺细胞)
浆液细胞(serous cell)的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细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细胞质含较多嗜酸性的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不同的浆液细胞含不同的酶类。电镜下可见细胞质中,尤其在基底部细胞质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数量不等的分泌颗粒。
2.糖蛋白分泌细胞(粘液性腺细胞)
黏液细胞(mucous cell)的核为扁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除在核周的少量细胞质呈嗜碱性染色外,大部分细胞质几乎不着色,呈泡沫或空泡状。电镜下可见基底部细胞质中有一定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
3.类固醇分泌细胞
仅见于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富含滑面内质网;丰富的管状嵴线粒体;富含较多脂滴,无分泌颗粒。
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
上皮细胞具有极性,常在其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形成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化结构。
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specializations at the free surface
1.微绒毛 microvillus
胞质和胞膜共同形成的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光镜下无法看到单根。
光镜 LM下可见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striated border)由密集的微绒毛整齐排列而成,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刷状缘。
电镜 EM下可见胞质内有纵行微丝,下端附着终末网。
功能:扩大细胞表面积,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作用。
2.纤毛 Cilia
胞质和胞膜共同伸出能摆动的较长突起,粗且长,分布在气管、输卵管等
胞质内有纵向排列的微管(9 双联微管 +2 中央微管)微管由纤毛基部的基体生长分化而成。
具有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的能力。 许多纤毛的协调摆动像风吹麦浪一样,定向推送上皮表面的黏液及其黏附的颗粒物质。呼吸道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即以此方式,把吸入的灰尘和细菌等推至咽部与痰一起咳出。
上皮细胞的侧面 specializations at the lateral surface
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在细胞膜接触区域特化形成多种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 ,以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1.紧密连接 tight junction
封闭顶端的细胞间隙,阻挡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内。
2.中间连接 intermediate junction
又称黏着小带,有黏着作用,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此处细胞膜内有跨膜的细胞黏附分子,称钙黏蛋白。相邻细胞间隙宽 15~20nm,内有由钙黏蛋白的胞外部分构成的低电子密度丝状物连接相邻细胞的膜。在膜的细胞质内面,钙黏蛋白的胞内部分与锚定蛋白相结合,形成薄层致密物,来自细胞质的微丝附着其上,微丝在细胞质中形成终末网。
3.桥粒 desmosome
又称黏着斑,呈斑状或纽扣状,大小不等,常位于黏着小带的深部。最牢固的连接形式。
细胞膜的细胞质面各有一个由锚定蛋白构成的厚而致密的桥粒斑,钙黏蛋白的胞内部分与其相连。细胞质中有许多直径约 10nm 的角蛋白丝,附着于桥粒斑上,并折成袢状返回细胞质,起固定和支持作用。
4.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
交换小分子物质和离子,传递信息。
以上 4 种细胞连接,当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紧邻存在时,则称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
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specializations at the basal surface
1.基膜 basement membrane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在电镜下,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上皮的部分为基板(basal lamina) ,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为网板(reticular lamina) 。
基膜除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外,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基膜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半桥粒 hemidesmosome
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为桥粒结构的一半,质膜内也有桥粒斑,角蛋白丝附着其上,折成袢状返回细胞
质,主要作用是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3.质膜内褶 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细胞质所形成的内褶,内褶与细胞基底面垂直,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杆状线粒体。质膜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可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