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memo【知识树】【概念】和【链接】的作用和使用

原文地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7680572

前两天在 telegram 的 sm 群里受到了 khan 的启发,觉得 SM 的【知识树】【概念】和【链接】应该有比书签和文件夹更抽象一些的设计目的。

史蒂芬平克在《风格感觉》一书中提到:「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

【知识树】的作用

知识树的本质是==承接外来知识的接口==
==人类的思考是==**==网状==**==结构==,但人类的语法结构决定了,==绝大多数输出行为都是==**==树状==**==逻辑==,而我们的材料也是如此
**知识树**这样的**树状**结构恰恰迎合了材料的需要,因为人类的输出都是**==树状==**的,因此学习者的接收端也要是**==树状==**的
**知识树**是对知识浅层挖掘的体现,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对他人输出的结构进行拆解==,即【理解他人的话】
而想真正构建【自己的知识】,==需要的是==**==概念==**==和==**==链接==**

【概念】和【链接】的作用

人的思考是一个网状过程,知识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但是,人类语言结构是树状结构,文章也常常遵循树状结构或者线性结构
所以网状的结构很难直接通过语言或文字输出给别人
传播者只能将网状的知识结构压缩成树状甚至线性的语料进行传播
【知识树】就是为了接收别人传递的信息所设置的
但是,仅仅利用知识树,最多只能做到【理解别人想让你理解的】
想【有自己的看法】则一定要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注意:网络一定是网状结构的)
【概念】和【链接】就是为此而生的

我对【知识树】【概念】【链接】的理解

我做一个比喻:
如果把【知识树】比作水系,知识是沿江的村镇,
那么【链接】就是陆路,我们在觉得两个地点之间的有关系的时候就搭设一条陆路,
而【概念】:就像好几个村镇,它们紧挨着,连成了一个城市,我们就给这个城市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概念】。
而以后,外地建一条路过来时,就不需要知道路通到具体哪个村子,只需要知道这个城市的名字即可。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水路交错的交通网,
因此,大费周章的调整水路大可不必,因为【知识树】其实是前人脉络的总结,它往往足够健壮,逻辑联系很紧密
【神经复习】,是随便从一个村镇出发,随机的去隔壁村儿旅游,走到哪看到哪
【增量写作】,就是从某个城市出发,从地图上找到一个健壮的主干道
(一般是自己构建的【链接】,自觉拾人牙慧常常不能有好的创作表现),
然后将主干道的支系都囊括进来(支系就不拘于水陆了),
后面的文字梳理过程相比起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这也是增量写作的厉害之处,知识网络搭建的好,随便找一条干道就是一篇文章(作者的比喻是真好啊 )

【知识树】的使用

【知识树】其实是进行渐进学习的主要平台,其主要干两件事:
1、卡片的调度和组织
2、可视化
对于调度和组织:
需要注意的是:==导入任何文件后,一定要对卡片进行 ALT+Q==,这是为了保证在知识碎片化之后,快速获得问答卡片的上下文,保证复习效率
(同时保证同一【来源】的知识之间,联系不会因为个别调度被拆碎)
对于可视化:
创建一个【TODO 概念】(SM 会在【知识树】自动创建一个卡片来锚定概念,即 hook(这里的 hook 是不是 concept?)
(如果你经常创建卡片,这可能会节省调整知识树的时间)
将所有的待处理材料都放到 TODO 分支中(不用管【概念】和【链接】,直接放,不会有任何影响),
将【concept box(概念框)】默认设为【TODO】(概念),
这样一来,所有 ALT+N/A 的卡片全是默认在【TODO】(知识树)分支的最下面
【知识树】在实际使用中的作用就是方便我们快速的找到材料,TODO 就是强化了这个步骤,
我们每次想处理材料时就折叠掉其他分支,只打开【TODO】分支,从而提高屏幕利用率
注意:
【TODO】分支不宜太过臃肿,最好保持不需要滚屏就能看清所有【已折叠的】子目录的程度
【知识树】是可以挪移的,但一定要注意:改写的最小单元是【来源】,
如果导入【来源】是一篇文章,则不能以段落进行挪移,
如果导入【来源】是一本书,则不能够以章节进行挪移,
这是为了保护【来源完整性】,为知识留存最基本的可视框架,
至于建立我们自己的逻辑脉络和思考,则应当使用【链接】和【概念】
注意:【TODO】概念是为了【知识树】的需求创建的,它并不符合【概念】的正确使用方式
ps:这个【TODO】法是从叶佬那里学的,很好用

【概念】与【链接】的使用

对于【概念】的用法,我之前一直把它当做一个标签,
所以我创建的【概念】都像【english】【computer】【retrieval of information 】这样,大而笼统
这当然是错的。
【概念】应该是小而精的
正如我做的比喻,【概念】是村镇之间挨得太近才形成城市,而不是将一个地区的村子都划归某个行政单位管辖
【概念】是多个村镇(卡片)的集合,是因为这些卡片的关系确实太近了,以至于我们脑子里冒出这个【概念】就能直接想到这几个【卡片】

请注意:【概念】和【链接】是想要将我们脑内的知识网络映射出来,
【概念】就应该是脑子里一瞬间能反应过来的事物,而不是庞大臃肿的分类学集合,
那些包含太多卡片的【概念】,其内部的卡片间逻辑无法真正映射到脑中,事物间的联系被模糊了,而这应该是神经学习使用者不想见到的
我目前的策略是这样的:

多建立【概念】,建立特别多,只要我觉得重要且粒度不大的抽象事物,都让我设置成概念了
每个【概念】内的卡片不超过 9 个 (知识不重复)
出现十个的,就思考
1、如何将概念拆分成两个
2、找出【概念组】内可以归为一类的卡片,先建立一张描述这个类的总纲卡,将这张总纲卡加入【概念】,
将那些从属于总纲卡所描述类别的卡片【链接】到这张总纲上,然后将这些【链接】完成的卡移出【概念组】
当然,如果已经将【概念】当做书签使用,也没事
因为更改【概念组】的名字,【概念组】下辖的卡片的 concept group 里的名字也会跟着变化
所以大可将以前设置的【english】改成【tag:english】,以后就只拿它当做书签 (当然,会对神经学习产生影响)
其实分类这个活是应该给【知识树】做的,有 ALT+Q 设置标题和引用,已经足够了
相比于【概念】,【链接】就随意多了,
只要有灵感觉得两个东西有关系或者组合起来会有什么反应,全都可以【链接】,
甚至临时有想法的话可以新建卡片自己写上再进行【链接】,基本可以随便加
有些时候,如果看文章时产生的想法和文章高度相关,就可以直接把想法挂在该文章的分支下,但也要进行【链接】操作

一些小问题

因为【概念】是自带钩子的,所以当我们将某个元素的【concept group】设置为新的【概念】时,被操作的卡片会自动被挪到钩子上,再挪回原位置有点费时(主要是我一口气设置的概念有点多,如果循序渐应该进完全不是问题)
还有,选择【新建概念】 和 选择【将卡片转化为概念】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我目前的选择是全部【新建概念】,把所有【概念】挂在【知识树】的一个一级分支下,
再将中意的卡片链接上【概念】,最后手动把卡片挪回原位置(总觉得复杂了些)
更具体的操作部分,下面这一篇讲得十分清楚(这一篇对【知识树】的想法和我不太一样,求同存异啦):

jasony:SuperMemo 知识树与神经复习

这里挂一下电报群:

https://t.me/anki_keeper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加入

  • SuperMemo
    3 引用 • 38 回帖 • 1 关注
  • 学习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 习近平

    171 引用 • 513 回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TangQi

    这篇文章我还没完全看懂,因为我觉得思想很好所以搬运过来了,所以不太懂你图的示意的意思 😂

    1 回复
  • 其他回帖
  • 数量较多层级较深的情况就不太好操作了,我想用图来展示

    SiYuantgiUTEPvzs202411251505227t2c1tg.gif

    结果

    image.png

    image.png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重构自己的笔记,但是实现难度还有点大

    1 回复
  • TangQi

    概念是一个集合体,比如猫科中的“种”,是一种小型分类,思源要达到这种效果,只能创建多级子标签

  • TangQi

    我看完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知识树,概念以及链接的关系,它是根据 supermemo 的软件哲学来定义的;在思源中,“链接”很容易实现,但是“概念”很难实现;

    而网状的思维我认为可以用双链来表示

    1 回复
  • 查看全部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