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面未来——关于大学学习与知识管理的思考

本贴最后更新于 48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斗转星移

背景介绍

  在 2022 年上半年,随着 ChatGPT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LGC)的快速火爆,在知识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我们是否会被替代。但是,技术始终只是人类认识的延伸,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作为创造性活动的发出者,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管理我们的工作流程,最终使得我们可以快速检索和长效利用自身的经验资源,顺利应对信息时代快节奏的任务群。

  image

  ChatGPT(国内镜像)在生成表格日程

我的探索经历

  首先提到一个较为私人的情况,笔者的视力比较差,所以在目前的大教室学习模式之下如果沿用中学时代的那一套模式是一定会吃亏的。因此。从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我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模式。现在回想起来主要是处理一个矛盾,即课上需求的高速存储知识的短时效和笔者个人生理反应慢的矛盾。这就是我研究无纸化学习的起点——也是现代知识管理的起点——输入 Imput。

  最开始我所需求的只是简单的文字记录和标注,我尝试了 word 和一些手写笔软件,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大学课堂需要处理的信息是多元的——既有大量的文本,还伴有图表,列表以及相当多的图片信息,这对于传统的办公软件来说并不是件难事。但是,当我们需要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就会显得慌乱和无助。很可笑的是,我选择了练习打字,试图提高物理上的输入效率,这似乎在一段时间内时起到效果的。但是第一学期的期中就出现了两个我解决不了的问题:

  1. 室友看到我完整的笔记想要我进行分享,但是我的笔记实际上全是呈并列关系的文字和照片,属于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 为了完成期中论文我需要检索我之前的笔记,但是由于上述的并列结构,我找笔记的时间甚至远超我阅读它们的时间。

  在这之后,我费尽心力地度过了期中,同时也下定决心,请教了其他学校程序语言设计的硕士学长,得到了一件至宝——Markdown。这个由 John Gruber 于 2004 年创建,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标记语言之一的工具。

  image

  Markdown 创造者 John 的官方教程

  相比于程序设计语言,这种语言的学习成本并不高,只需要记牢几个特殊符号和它们的组合就能在刹那间实现多级标题、高亮、有(无)序列表,甚至是表格的构建。在这之后另一个问题出现了,word 和 90% 以上的国产笔记软件并不支持这种语言,我需要一个平台进行输入,这个平台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支持中文字体的输入输出
  2. 可以在 PC 和移动端运行,且做了大屏的适配(平板)
  3. 搜索引擎强大,可以快速检索
  4. 文件格式访问丰富,可以多格式输出
  5. UI 设计尽量美观,使用流畅舒适
  6. 最好免费开源,付费也最好是买断制

  最终的结果是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达到上述的要求。注意,不是程序达到,而是“我”

  我把我这一年的使用经历分为三个层次(我并不认为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只是不同需求的产物罢了):

  • 第一个层次:只是单纯的图文记录,所使用的平台仍旧停留在笔记的层次,软件也以 Simplenote、Typora 为代表。image

  simplenote 界面

  image

  Typora 界面

  这种层次面向的就是存粹的文字工作者,既可以处理大体量的文本信息,也可以处理少量的图片和表格,缺点是同步比较麻烦并且不能读取其他格式文件。

  • 第二种层次:把各种文本、文件都放在平台内,试图一元化处理,代表软件是 Notion、Obsidian、Siyuan、Logseq,

  image

  Notion(给二课学员做的智能计划表)

  image

  Obsidian(自用的智能读书笔记平台)

  image

  Logseq(自我设计日志计划器和智能财务分析以及单词卡片制作器)

  image

  Siyuan(日常笔记书写)

  达到这个层次已经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对于 Maekdown 的熟练掌握也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更具平台的特性和自己的需求自我规划管理自己的使用工作区(workspace),甚至需要自己设计一些功能和自我专属的工作流程。

  • 第三阶段:系统化,返璞归真,减少工具的数量,增加工作区的可用性和舒适性,增加自己对于工作区的掌控 ,所代表的程序与上述并无差异,但是你需要打通其中的隔阂,学会联动并管理,同时试着和互联网相连接,利用 API 接口技术,丰富自己的小空间。

  image

  在 Siyuan 内部实现番茄钟

  image

  在 Siyuan 内部实现网页应用的使用

  image

  利用 Excalidraw 实现知识库内的流程图制作

  image

  利用 api 实现图片素材内访问,告别百度

  image

  利用插件(plugin)实现多种文件的导出和多种功能

  image

  利用 API+AI 实现多个软件的联动和一键式项目管理

  image

  利用 COS 加 S3 服务实现低成本的多端同步和云存储,告别百度云

  在这个阶段你所使用的已经不是一个单独的软件和简单的笔记库,而是建立了一个第二大脑,一个有着无限存储和快速检索功能的超级大脑。

  总的来讲,我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所以我愿意不断探索下去,我们即使面对的是冰冷的屏幕和键盘,也要用耐心和我们文科学生特有的人文性将他建成一个舒适的虚拟故乡。

思路分析

  我将我的知识库建立用四个步奏进行拆分,并使用知识管理圈子的大神 Johnny 学的理论进行命名——IOTO

Input——输入

  这一点主要发生知识的摄入(生产)阶段,例如课堂或者阅读,我们需要对于需要的内容进行一个瞬时性总结和存储,这简直是天生为 Markdown 搭建的舞台,熟练者可以在一个阶段结束时得到一个有着明细大纲甚至是带有颜色高亮标记的笔记文件。

Output ——输出

  在每天日程结束时,我们需要对于今日的事项进行复盘,并将第一个阶段的产物进行归类整理甚至于内容和细节的补充,这就是笔记文件进入知识库或者说外脑的最终摸样。

Task——任务驱动

  我们的笔记并不会一直活跃或者长久的束之高阁,实际上这要看我们所面对的任务,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有熟练的事项拆分能力,将一个完整的任务系统性地拆分,为文件的调取提供检索信息。

  例如,我们要写一篇关于孟浩然“兴象”的文章,我们可以拆分出以下信息:

  • 孟浩然、“兴象”——相关笔记——基本信息
  • 基本信息 + 文章——选题——笔记、数据库——文献热点——定题

  这样之后,我们就将自己的外脑活化利用了。不仅如此,当这篇文章结束写作时,它本身即参考材料又会进入外脑,扩充我们关于孟浩然“兴象”的认识。

Outcome——成果

  再上一个阶段中,我们完成某个任务时自然会产生成果,但是在这个阶段我需要考虑的是展示,所以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外脑适当开放,向其他学习者进行分享,这一点的处理是见仁见智的,但是互联网时代我们终究是无法与大众割裂的,我们也需要接受他人的分享。所以会有语雀、飞书这样的团队协作型软件的出现。

结语

  这是一个折腾的时代,我们虽然打着反对内卷的旗号,却早已深陷其中,我想,大多数人应该不会拒绝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内找到一片独属于自己和志同道合者的空间,静下心来写作、思考。

  ‍

1 操作
bnulwq 在 2023-09-11 21:12:58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