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意义是什么?

在记笔记这个事情上,我经过几次思想的转变。

第一次,是思考后可以不必再思考

所以笔记是将我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不必再为一个事情的遗忘而思考,这里的有一个特点,就是我思考的过程会记录其中,如果仅仅是结果的记录,会导致自己二次再思考,所以这是为了不再思考而做的记录,同时也包括了结果。

第二次,辅助思考,笔记是作为大脑的外部工具

在大脑短、长期记忆不足的局限下,有效地分步骤,去推论思考,而不至于所有细节都在大脑里,所以在这个阶段,形成了我需要记录什么,记录以后,如何有效地方便我去思考,思考的结果又如何实践出来验证。

针对不同的事情,会有不同的认识思考方式,比如:阅读一本书,可能是把书读厚,分节去分析,然后再把书读薄,最后将观点凝练成几个观点,分析和总结是大脑的工作。

在大脑工作的时候,笔记所做的就是支持这两个事情为中心,让自己思考地更方便。

第三次,笔记是对大脑观点的整理

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笔记不仅仅是在记录思维运动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整理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在当前的各种笔记分类方式中,笔记足够多,就会发现无论多少个 tag,无论多少个分类方式,都无法囊括所有东西,最终会陷入到无穷的笔记整理当中。

因为人是无法绝对地描述这个世界,就像是一辆车,可以描述为交通工具,可以描述为铁制品,铝制品,或是家用工具,固定资产等等。

一辆车,作为一个物质矗立在那里,作为物质它是唯一的,但是它与无穷的事物存在着关联,所以它将有无穷的标签(矛盾),地理位置、使用方式、使用者、性质、历史价格、当前价格、长度……

所以,当我在思考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似乎陷入了一个人类如何描述这个世界的规律的问题上,人类的书籍又是如何去描述这整个世界的呢?物理学、生物学……

不知道有没有人有类似的观点,或是对笔记有什么看法,可以交流交流,或许碰撞出一些火花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llej 2 2 赞同

    对于我而言便于搜索和自己的重新学习,我属于学了很快又会忘,但直接搜自己的笔记就可以快速恢复曾经学过的技能。

  • 笔记的意义大多是按各自的需求定义的

    我在思源社区和形形色色的用户打交道快有四年了,在思源里做什么的都有,管理抖音视频、导入百万字小说进行阅读的也出现过。

    大多数人是想找个趁手的信息管理工具,辅助工作用,这是已经步入社会的用户,其实我觉得部分需求更适合用 WPS,不过我也不能太直球赶走 D 大的用户。

    每年还有部分学生用户入场,有些是为了考试才用笔记软件的,不过观察下来考试还需要大量练习,要是折腾软件的时间太多,反而会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就是想通过软件获得个人成长的用户,各个年龄层的都有,大多是了解了个人知识管理、思想工具之类的,想在思源里尝试下一些工作流。

    我感觉老铁你和我很像,没有具体的需求,所以会进行几次思想的转变。

    我没什么具体的需求,一开始用思源就是当做玩具用,找乐子,题头图、模版、SQL、各种工作流的把玩、导入网络小说看思源的极限、超链接搭配 MOC、图形 MOC 等等都试过,很快就腻歪了。

    之后我简单用思源当资料库使,将一些别人分享的技巧、珍稀资源记录下来,必要时候能找到就行。因为没有反馈很快就放弃了。

    没有反馈我就无法坚持,即使简单的复制粘贴我也不想进行,消沉了一段时间后,我找到了最廉价的获得快乐的方式——思考,思考就能获得快乐,我思考东西越多,快乐也就越多。

    我对我的想法进行记录,然后在思源里利用写作、表达发展它们,然后我就用到了现在。

    笔记对我来说是个辅助思考的工具,思源的功能都被我用在让思考变得更爽上面,不知不觉就用到现在。

    我之前有去看过我那些原始想法,大多数想法都不怎么成熟,观点不明确、逻辑有问题,看着脑门痛:还好当时没发出来,不然丢人丢大发了。

    也就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得到了成长。

    1 回复
    1 操作
    dammy 在 2024-04-01 23:18:47 更新了该回帖
  • whonsir 1 赞同

    笔记的意义在于计划生活、记录生命、有所沉淀

  • siyuandy 2 赞同

    第一是帮助自己养成随手记录随时思考的习惯

    第二是使自己的思考更有秩序更清晰明了

    第三是存储自己的思考痕迹

    第四是作为自己日后回忆的依据,等我老年以后我可以回顾这些内容,看到自己自己青年中年时期的过往

  • siyuandy 1 赞同

    补充一下,刚才说的不太严谨

    •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笔记作为自己的第二大脑,存储的是自己关注的信息,大脑是记不住这么多信息的,所以必须要有一种记录形式
    • 从思维锻炼的角度来看,经常整理笔记可以优化自己的思维路径,使自己的思考经验丰富,从而使自己的思考过程更有秩序更有条例更清晰明了,思考过程有了秩序,你这个人说话办事就有了秩序;并且笔记作为思考过程的记录,其中完整保存了自己的思考过程,无论是记录到笔记上长期保存的还是思考完成之后就删除的,这都是自己的思考痕迹
    • 从回忆的角度来看,笔记留存很长时间,以后拿出来看看,那种感觉,应该会很高兴吧
    • 从专注的角度来看,整理笔记的过程需要高度专注,所以也相当于是对自己大脑专注力的一个练习吧。能长时间保持专注的人和不专注的人确实不太一样,应该都能看出来。
  • pakeh2866 1 赞同

    其他人都已经说了一些我想说的。

    我只补充一点:笔记的其中一个核心在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如果用不上,就先放旁边,或者删掉吧~

  • Helvetica 1

    做笔记的意义要么是为了帮助你达成美好生活,要么就是为了帮助你缓解当下的焦虑。

    什么是达成美好生活?

    通过记笔记,不管是方法论、概念、观念、模型,通过这些信息,辅助你提高个人的能力,然后利用能力与现实世界进行资源的交换,从而实现生活质量的改善,达成美好生活。

    什么是缓解当下的焦虑?

    比如说,我记下了一篇《超级玛丽关卡怪物大全》的游戏攻略,实际上是为了缓解我反复横跳、手柄搓烂都无法过关的焦虑,记下这篇攻略能让我产生「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的安慰。就像有人收集箱囤了很多文章,待看清单长到可以铺地砖,但久久没有进展,其实是寻求一种「看完这些文章我就能够变好」的安慰。

    以上仅仅是针对个人而言,对于企业来说,建立笔记知识库又会有不同的意义,就不做延伸了。

    1 回复
  • MXDMM 1 1 赞同

    思考,思考就能获得快乐,我思考东西越多,快乐也就越多。

    老铁,我感觉真的跟你很像很像。

    我在以前有穷思竭虑强迫症,当时是因为学习压力所导致的,每天都在那里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最快的,最好的。

    当时有一个概念:别人比我学得更快,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如同有些人找到路径上了高铁,而我仅仅是在骑自行车,甚至是跑步。

    所以当时的我,如果不思考什么学习方法是最好的,就会焦虑,思考大脑会给予快乐的奖励,或者说是缓解了焦虑。

    在压力过后,也养成了,思考有所收获,就会非常快乐的通路。

    所以我的笔记,是始终围绕着为我如何去思考而出发的,补足大脑不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我的大脑是绝没有文字牢靠,也没有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强大……。

    所以我很早就认为,大脑只擅长于思考,同时也是最大的价值就是思考。

    我看过你的关于无压笔记的文章

    文章的内容,在我的感觉里,有点像是我此前总结的思考方式:

    image.png

    所有的想法、事物、文章,还有散乱的分析(这必然会有一个唯一客观事物的中心),基于这些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找到必然的联系,总结出规律性的观点。

    所以的记录,都是在文章、事物的记录当中,随意、专注记录得到,在记录过程中可能是无压,可能是有意。

    记录的这些东西,是我未来分析、总结的素材(因为大脑装不下),而这些素材,可以有主题记录,也可以没有主题记录。

    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分析、总结

    我当前的观念有所转变

    世界观这个词比较大,但是我觉得比较合适这样去表述,在最近几年的接触与理解中,如果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那么 AI 所说压缩即智能,似乎是成立的。

    因为我们并没有反映所有的事物在脑海里,反而是将其规律反映在大脑中。

    就像是物理学的公式、化学的元素,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等等,我们没有掌握所有地区,所有的事物,但是我们掌握了其必然的,稳定的性质。

    人的主观世界,既然在反映客观世界,那么就是在反映世界的规律性认识。

    这样的话,笔记的意义,好像不是仅仅在辅助思考了,而是整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将其系统化。

    整理主观世界,这会有什么价值?这会带来预见性!

    就仿佛是,我们的主观世界完全符合了客观世界的话,主观世界的运转,必定符合客观规律,所以我们模拟预料接下来将发生什么,将是大概率的事情。

    同时,对于未来将不再会有恐惧、焦虑,因为你都知道接下来大概会怎么样,你在等待着这个世界生长成你预想的模样,你想做的事情早就已经准备好了。

    典型案例,就是毛的论-持-久-战,如果他脑海里对日本、中国、世界的认识是荒谬的,那么模拟推论出来的必定是错误的,所以他在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

    同样,还有另外一个人物,也让我对这个想法有类似的支持,查理芒格,同样强调了各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芒格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世间智慧”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你必须拥有来自不同学科的基本智慧,并且这些模型必须有真实而有效的想法。”

    我经常对客观世界认识不足,我不知道稻谷(或其他的粮食)在南北地区的成长周期,所以我无法判断一个粮油公司,期货季节性的差异等等。

    在我当前的看法里,如果我能预判未来,即便概率不大,但是趋势正确的话,对于获取财富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就是我最近的思考,可能不正确,也可能是正确的,最终必须以实践来鉴别真假。

    但是思考有所收获的时候,真是非常感觉到充分的愉悦。

    1 回复
  • MXDMM

    是的,都是为了欲望本身而出发。

  • hqweay 1 赞同

    [deleted]

    1 回复
    1 操作
    hqweay 在 2024-04-11 19:39:40 更新了该回帖
  • 学习方法

    在学生时期我也找过各种学习方法来缓解焦虑,现在想来那时候更像是在找玩具,当时用过思维导图、快速阅读法、记忆宫殿,除了记忆术对背东西有提升外,其它对提升成绩都没啥效果,导致我现在对思维导图也没啥好印象。

    现在我喜欢思考一些学习策略可能也跟学生时期有关,不过更多的是跟个人经历与反思有关:我对无法预见的事件很恐惧。

    对于未来将不再会有恐惧、焦虑,因为你都知道接下来大概会怎么样

    我在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里有写进入陌生场景产生恐慌的经历,那段是我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我第一次一个人去买票坐火车、去购物、去砍价、甚至第一次和别人独处聊天都会恐慌,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需要注意什么,从来没人教过我进入这些场景后该怎么做。

    这就像习惯了导航后,如果失去了导航指示,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新地点,这种巨大的恐惧让我倾向于逃避,我选择了沉溺于刷垃圾信息来获得短暂的安心感。

    后来这方面的经历多了,我发现我只是缺少了对应事件的知识,当相同的事件重复经历几次,我能很快适应并得心应手。

    我仍然记得我第一次一个人去商店的那天,我站在门口踱步了一下午,只为说服自己进去买支铅笔,现在我已经能应对大多数社会场景,但当个人经验失效时我依然会产生恐惧。不过对这方面思考的积累改善了我的恐惧,我会提醒自己:不去面对就无法获得安心的机会,要多观察、多思考。

    无压笔记

    哈哈其实之前那篇第二次漫游更想说的不是无压,可能是因为哈桑老师对社区的影响,我重点不知不觉也在无压上了。

    我更想表达的是解放,解放枷锁,社会、历史、个人生长环境、经验带来的枷锁,这些对我来说是压力的来源。

    比如传统记录就给我带来了压力,这是传统带来的枷锁,还有我之前一直认为记笔记得好好表达,后来写多了发现反正是面对自己写作,没必要进行排版和逻辑组织,这是我个人经验带来的枷锁。

    解放了自己之后就能去直面自己的渴望——比如我的渴望就是获得快乐,而学习不但能缓解我的焦虑,还能带来充足的快乐,所以我现在思考的更积极。我一直很想找到跟我有类似想法的人,那些也能从学习和思考中获得快乐的同伴,所以这两天跟老铁你交流后还挺开心的,以后分享些个人的呓语也不怕没人听了。

    1 回复
  • MXDMM 1 赞同

    以后分享些个人的呓语也不怕没人听了。

    这也是我的感受,哈哈!

    我的思考从本能出发,到建立自己的观点体系,然后被实践所否定,最后再到深入学巨人的观点,这一路过来,我有很多很多想表达,但可能过于个性化,且过程中基本谬误居多,既无法说服人,更无法实践验证,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自己在日记中对话。

    能够有人交流,可能是不一致的想法,但是能够有人倾听,有人乐于去理解,真的很重要。

  • MXDMM

    非常高兴能够在这个观点上得到探讨。

    分类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或者说人是如何认识事物的问题。

    以下是引述矛盾论当中的观点。

    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

    ……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机械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分和化合,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军事学中的攻击和防御,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等等,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

    ……

    分类,就是将物质划分了不同的种类,即找到了每个物质凭什么与它物质不相同的区别。

    这是一个认识的自然特殊性的过程,并不是由我们主观去分类的,或许我们可以主观去区分一些事物,但是这些区分的前提,必定是有依据的,譬如一片白色,我们如何将白色的内容再分类呢?无法区分,只能引入白色的位置、或是别的一些特殊性,才能将白色的内容再“分类”出来。

    所以,这个分类,本质上是对客观事物的特殊性反映在大脑里,从而将之分类了。

    事实上,分类就是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如果按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彻底地说,一切的思考、分类、分析、推理、类比、串联、总结……都是对客观世界反映的一个过程。

    诚如你所说,有些分类是不必要视角,像你所说的人体认识上,器官认识其实是主要的,这就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问题,物质是唯一的,但是其运动方式不唯一

    决定其不同运动形式的,就是其主要的矛盾所规定的。譬如机械运动,由某部分宏观的力所决定,不会由微观的力所决定,所以在这个机械运动中,抓住宏观的力就已经足够反映了。

    如果站在“我”的角度去出发,可能是与我相接触的事物运动我需要去关注其主要矛盾,但是如果站在“模拟这个世界”角度出发,基本的原理或许越多越能够模拟地合理。

    或许我当前的思考是谬论,但能够得到交流,是一个非常开心的事情。

    1 回复
  • 我觉得有一个前置问题更值得思考:既然不能确定笔记的意义,为什么还是一直在做笔记?

    3 回复
  • 个人认为笔记的意义在于不断地重温,以免自己会忘记某些事情。

  • MXDMM

    其实做笔记的作用,一开始都非常明确,怕忘了一些东西,或是学习需要整理内容等等。

    仅仅是说后续思想转变的过程中,笔记所产生的作用不断改变着,这个意义,仅是作为一个交流,自己的对于笔记的观点,或许会有一定的启发。

  • pyue1359 1 赞同

    如果汽车是穿越空间传递物体的载具,笔记应该就是穿越时间传递信息的载具吧。大脑已经是非常理想的载具,但有些功能上的不足,比如油箱太小——寿命、货物丢失——遗忘、不能换乘——共享。用笔记去弥补这些不足我认为是有意义的。相反,用笔记去模仿大脑是徒劳的。

  • siyuandy 1 赞同

    笔记的第一目的是辅助大脑记录,就像磁盘(外存)和内存一样,总有东西需要保存到磁盘上,而不是时时刻刻都保存在内存中。

    第二目的才是整理磁盘中的文件,使文件井然有序。

    在辅助大脑记录的时候,任何一个记录者都不会去考虑“笔记的意义”这个问题,等到整理笔记的时候,才会去考虑“我记这些东西整理这些东西有何意义”这个问题。

  • siyuandy 1

    我也想过把我的笔记做一个“完美”的分类,但我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太多的信息具有多个角度的关键词,而这些角度有的甚至毫无逻辑关系,它们完全是我从各个视角来看待同一个事物而产生的描述。而这些视角之间毫无联系可言,所以分类自然是行不通的。

    我相信每个内心寻求整洁的人都想把自己周围的事物比如现实杂物或者虚拟信息分类整理好,但是完美的分类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顶多就是把信息标记上不同的关键词或者叫做标签,作为自己思考整理和日后查询的依据。

  • 我个人认为是仓鼠轮一样的缓解焦虑用的东西......

  • Wetoria 1 赞同

    笔记笔记,用笔写下的记录。直接目的只是为了解决人脑记不住,自然而然而产生的一个办法。

    因为解决的是“记不住”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有了“记录待办”、“总结知识点”、“存下觉得有用的内容”等功能。

    实际上【打草稿】也是一种笔记。只不是草稿包括了凌乱的思路,以及书写的无节制,因此“草稿”需要进一步归纳成通常意义的“笔记”。

  • wrmfw 1 1 赞同

    1、笔记是思考载体:人的工作记忆空间有限,笔记相当于在工作记忆的桌子外面增加了临时的置物架,扩展了工作记忆的空间

    2、笔记是思考存档点:让思考在时空上接续。一是知识的更新迭代。二是为论文等大型写作提供支撑

    3、笔记是现实的模拟:记笔记时的思考,以及笔记的形式,最终是向学以致用中的‘用’靠拢的,类似于儿童时期的游戏是现实的预演,失去现实的反馈,笔记就失去了导向,无法判断是否客观,且如同无源之水,知识难以更新。

    关于最后一点,分享两个问答笔记,我认为认知世界就是获得和应用‘视角’的过程,作为‘盲人’,面对象腿的时候不仅仅是摸,还可以舔、闻、用刀戳...,读书记笔记的过程里会获得临时视角

    • 积极心理学认为什么是现实??
      • 客观现实存在无数的观察角度,极少数为人类所认知,比如:积极面、消极面、关系、美味程度等等;更多的是未知;人无法纵观客观现实,只能通过观察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关注创造了自己能接触的“客观现实”,人通常通过“问题”决定现实观察角度。观察的视角越多,就越接近现实
        • 补充:1、读书学习可以扩展更多的视角,anki 的使用,在回答思索问题时,未被关注的现实就增强了 2 这也是为什么做计划能促进成功,因为在没有做计划之前很多的现实是不被关注的。3 人所感知的只是现实世界的投影:概念世界。判别模型的内涵依据所处的概念集可以称为视角 4、古代冥想者认为觉知由感觉与感觉的方向构成
    • 对现实的认知客观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 1 归纳充足:是否能充分解释过去经验 2 泛化充足:预测未出现新情况的准确性
        • 补充:认知就是对于信息的去噪音和压缩,抽象出自己需要的由概念构成的模型,用于记忆过去经验和预测未来

    但笔记也有局限性,再分享来自《连接组》的两条问答笔记,记笔记当时思考输出所获得的视角是临时的,神经连接是脆弱的,仅通过记笔记思考笔记那点刺激无法形成稳定的神经链接群,只有大量的实践,才能保证读书的认知不退转乃至发展

    • 什么是赫布规则??有何局限性??
      • 同时激活的神经元之间的双向连接会被加强,短时间相继激活的神经元的指向连接会被加强;只对兴奋性神经元有效
        • 补充:这是记忆的底层原理吗??专注进入短时、重复进入长时记忆
        • 引:关于同时和序列的这两条规则,都被人们广泛地称为突触可塑性的“赫布规则”。这两者都被认为是“基于活动的”,因为可塑性是由与该突触有关的神经元的活动所触发的。(还存在其他方式,在不涉及活动的情况下引发突触可触性,比如利用某些特定的药物。)特别要指出的是,赫布可塑性只针对兴奋性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 从赫布规则角度,突触强度会在什么情况下降低??
      • 当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没有成功中继动作电位,突触强度会降低
        • 补充:类似记忆失用,我猜是指投票失败的情况,因为存在突触强度意味着可以参与投票,也许是一个连续过程,就像一个火堆熄灭过程中,一圈一圈的熄灭
    1 操作
    wrmfw 在 2024-04-09 09:46:52 更新了该回帖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