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对本文中将人纯粹作为商品而讨论感到吃惊: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里面人在相当多数情况下就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包括但不限于以彩礼为名的人口贩卖、以名校情结为代表的人类商品再生产。
本文试图解释(照例,不试图解决)如下问题:高一地理课(必修二)曾学习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人口的发展规律:从原始型(高出生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到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再到现代型(三低,自然增长率有时甚至达到负数),并且对原始型到传统型的转变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科技发展)。然而,我不认为地理必修二对于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提供了足够合理的解释(必修二告诉我们,是避孕措施的发展、女性权利的进步、观念的改变)。
我发现,如果将人作为商品而在效用价值论下讨论,那么资本主义下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会相当顺理成章、合乎逻辑与经济规律。
我们来大概回顾一下效用价值论对于生产过程的描述:
先是劳动者拥有劳动,资本家拥有货币。
然后劳动者以劳动(劳动产品)换货币,是因为对劳动者而言自己劳动的效用价值低于货币的效用价值;资本家以货币换劳动(劳动产品),是因为对资本家而言货币效用价值低于劳动的效用价值。(新自由主义者,特别是奥派,常试图借此取消剥削概念,我按下不表)因为已经将人视作商品,并且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我们在此可作一简单等价:劳动对应人这一商品,货币对应人之外的商品。之后的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
因此,可以说劳动者低估人的价值,高估商品(除人外)价值;资本家低估商品(除人外)价格,高估人价值。
那么按经济规律,看不见的手就开始传递调节信号了:劳动者会倾向于减少对人的生产(减少生育),增加对商品(除人外)的生产(内卷);而资本家会倾向于(或者说,要求)增加对人的生产(鼓励生育),倾向于(或者要求)减少对商品的生产(减少过剩产能)。完美解释了当今的现象嘛。
然后,由已知:劳动者数量远大于资本家,
得:人的价值在总体上将被低估,对人的生产在总体上将减少,从而增加人的价值,对人的偏低的价值提供补偿。这正是诸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这就是对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良好解释。
然而,由效用价值论,雇佣劳动中,对劳动者而言,人的价值必须低于货币(即其他商品),才能产生交易。
因此,资本主义下,人的价值将始终被普遍认为低于商品价值,从而人口的减少没有尽头。鉴于效用价值论解释的交换过程完美无缺、牢不可破,没有推翻的可能,那么为了避免这个结论,就只有推翻我们的另一个前提:劳动者数量远大于资本家。
这也只能说是一个可能性稍大一点的选项。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