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什么是民俗(2023.9.6)

本贴最后更新于 44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事过境迁

论文的评价体系:

  • C 刊
  • S 刊
  • CC 刊

mmexport1693960528842

学派观点:

钟敬文;系统性的提出了民俗学学科的基本框架

  •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
  • 我国高校民俗学学科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建设与发展。
  • 民俗学学科设置所包含的文艺学在“中国语言文学”下建设与发展。民俗学与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历史学、民族学、科技史研究和文化遗产等相邻学科交叉互补,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和生长点。

民俗学是一个交叉学

民俗:

  • 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民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累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mmexport1693961373859mmexport1693961376714

  • 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服务于官方文化

民俗与民俗学

  • 民俗,作为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由英国学者汤姆斯(WiliamThomas)1846 年创用,由"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称为一个新词,即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后被广泛采纳,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 鉴于"folklore"一词即指代“民俗” 又指代“民俗学",容易混淆,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istics"一词专指“民俗学”,用“Folklore"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分。

狭义的民俗分类

  • 文物遗留说。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认为民俗是一个已经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留的原始观念与习俗遗物,就像人从猿猴进化而来,身上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 精神文化说。流行于英国,在国际民俗学界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英国民俗学会 1914 年出版的《民俗学手册》形像象的表达了这种观点:"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而是施工时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 民间文学说。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将民俗定义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研究的比较多的民俗事项也主要是民间文学。
  • 传统文化说。是西方普遍流传的观点,即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将生活中不断涌现出的新民俗斥在外。

目前这种狭义局面已被打破,人们普遍倾向于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

广义的民俗分类

  • 物质民俗。人类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通信民俗和民间医疗民俗等。
  • 社会民俗。也成为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例,它所涉及的是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如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则、人生礼仪等)、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民俗等。
  •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里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这就是精神民俗。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
  •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成俗、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民间语言与民间文 学。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属于广义的民俗语言。狭义的民俗语言是指一个民族或区域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黑话、酒令、俗语、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是指由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如神话、民间传说、民歌等形式。
  • 注意: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四类民俗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他们相互影响并随着世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基本特征(民俗特征是指各类民俗共有的特征)

  •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集体参与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是集体行为习惯。其发起者可以是个人,但其更是集体中的一员。
  •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传承性反应出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是历史维度的纵向延续。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是民俗横向传播的过程。
  • 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民俗文化需要适应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变革而有所调整,分为局部变异和整体变异。
  • 民俗的类型性。即模式,是指民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大同小异,揭示民俗的内部构造规律,帮助了解地域民俗与民民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 民俗的轨范性和服务性。民俗轨范性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时代和民族的轨范各自不一,主要受人们的观念和经验支配。用于服务和指导集体行为、生产和生活实践,协调民众心理。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项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极其广泛,因此与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

  • 民间文艺与民俗学。历史上许多国家的民俗学都兴起于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民间文艺又具有文学艺术的特性,也是文艺研究的对象之一。
  • 历史学与民俗学。广义而言一切的人类社会生活与文化创造都是历史,民俗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但狭义的历史指的是有字记载以来的已经成为过去的生活与事件,而民俗具有非书面传承和现实性特点,因此历史学和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任务都有很大不同。
  •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所创造和享用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俗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文化,也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 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二者侧重点不同。社会学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与运行过程,诸如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问题。而民俗学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精神现象进行探究。
  • 民族学与民俗学。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族学研究离不开各种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辅助。

社会功能

  • 民俗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及其服务系统的一个模块,其功能主要是指它在该系统中的位置,他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他所发挥的客观效益。主要具有四种社会功能:
  •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游戏活动、交际礼仪、婚嫁习俗、丧葬民俗。
  • (2)轨范功能。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有所约束。社会规范分为:法律、纪律、道德、民俗,民俗约束范围最广。
  • (3)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维系社会稳定。
  • (4)调节功能。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思考:生活和心理成本得到调剂的作用。
  • 文学
    32 引用 • 5 回帖 • 1 关注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