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本文仅记录个人的吃瓜过程,以及由此发散的浅显的感想,而不是为了“重审旧案”,同时更没有能力和精力在原始材料多已散失的今天,对事件本身做完整梳理。
韩寒的书我只读过《长安乱》,应该是中学期间和李诞的《笑场》先后阅读的(这两本书后来都被我在整理读书 app 书架的时候视为黑历史删掉了,但不是想说我看不起这些书如何如何,只是个人的喜好和阅读的目的性随时间发生了变化),至于杯中窥人、三重门、韩三篇这些更有代表性,同时也是这场事件焦点的作品,此前均是没有接触过的。
24 年 7 月 6 日凌晨一点多,我普普通通地熬夜刷手机,无意间浏览到了提及韩寒代笔门的内容,我因为此前看过韩寒的书、24 春节档又看了他的电影,对他的印象还是相对正面的,因此刷到这种信息后激起了一定的兴趣,决定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迅速的偏信站队
距那场争论已 12 年之久,这个时间跨度对于热点转移极快的互联网来说不可谓不久远,如何找到想要的信息也一定程度上成了难题。我起初主要使用的信息源包括搜索引擎(必应)、贴吧、微博、哔哩哔哩等,辗转多处,但最终也只浏览了事件的冰山一角。
此处非常想岔开多提一嘴如今的垂直化与客户端化趋势,数年前我尚且默认搜索引擎是信息检索的万能之选,而如今越发觉得不同垂类的平台开始倾向垄断各自的信息资源,搜索引擎往往只能看到自家平台(百度知道之流,且信息经常是多年以前的“上古”回答)和那些重网页端的平台(知乎、豆瓣、简书、以及一些小众的网站)的信息,而另一些明明十分流行、用户群体庞大的平台却很少出现在检索结果中,尤其一些移动端时代兴起的平台更有如此倾向。各家平台拥兵自立而不再为搜索引擎所辖制,出于此原因不甚喜欢下载很多 app 的我也不得不逐渐妥协,出于不同的需要下载了贴吧、小红书等 app,也开始使用微博的微信小程序端。此外 AI 搜索的流行(虽然目前并没真正在用户面流行)也多少体现了信息互相隔绝垄断的趋势。
我最开始看到的是二手的简要概括的信息,且主要是偏向方舟子一方(尤其是百度词条和方舟子所撰“‘韩寒代笔门’概述”),下面我只列出起初最令我置信的部分论据(这里有两方面叠甲,首先我的概括并不一定是准确的转达,其次我的列举是根据自己个人当时的采信情况所选取的,完全不足以囊括当初大量人员参与、长期拉锯争论所提出的所有论据):
-
新概念作文疑点:复赛题目是单独为韩寒临场做出的命题,因其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因而错过复赛,而韩父韩仁均和出题人李其纲是华东师范大学同系同届的同学
-
三重门代笔疑点:
- 三重门引据庞杂,包括有对《红楼梦》的引用;而韩寒一则年龄较小难有足够积累,二则曾亲口称没看过《红楼梦》
- 三重门描述的学校生活不太符合韩寒自述的中学生活,相反更接近大学,如“求学分”的情况中学通常是没有的(出自章节 14,原文为“社员很少听他讲课,只是抄抄笔记,以求学分”,此处“社员”是主角所在高中文学社社员),另外一些授课内容也并不符合中学的情况;而韩父韩仁均曾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阅历较为符合书中情况,因此被指三重门系韩仁均全部或部分代笔
- 三重门手稿中有较多错别字词,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些被怀疑是抄写错行造成的笔误,进而被怀疑手稿非创作稿而是抄写稿
-
韩三篇博客疑点:有人通过搜索平台的快照找出 id 为 fjfh6602 的博客账户(fjfh 为韩的五笔打法,而 fjfh6602@sina.com 是“韩寒的书店”淘宝店店主的邮箱,关于这一点的证据是我后来查阅维基百科的存档材料时找到的,见天涯论坛“重大八卦:韩寒父亲韩仁均冒充沈人杰粉丝去号召粉丝们去韩寒的博客骂他”存档,当然这也只能说明 fjfh6602 这串字符与韩仁均紧密相关,此时的我还未对这个博客账户的归属做出查证),先于韩寒账户 41 分钟发了《谈革命》的博客,且博客内容相较韩寒账户版本中有所不同,韩寒账户版本中“爷辈”在 fjf6602 账户中为“父辈”
以上种种方舟子一方的论据使我觉得韩寒此人确实疑点重重,尤其是抄错行和博客这两条论据令我觉得十分有力难以辩驳,很快相信并站队,在心中基本下了定论,甚至准备开始感慨互联网营销原来早在我上小学忙着玩网页小游戏的时候就如此成熟了。
多看一眼的动摇
然而此时浏览到挺韩方的一篇文章又狠狠打脸了我的武断。那便是 FDU 苏杰的那篇“《三重门》手稿的校勘学分析”,文章将质疑者提出的笔误分类解释,错字部分一开始便不是我关注的焦点就不作赘述,对于错行指控,亦是最可能为誊抄导致笔误之处,文章中做如下解释:
二.“窜行”问题
例 4:小镇[政](镇)府生造的一些教育机构奖项全给了[它](这学校),那学校门口都挂[不下](满)了“先进单位”,恨不[得](能)用奖状铺地。(《磊落》第 3 页)
@ 中财尚超:“那学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都挂不下了”写成了“那学校门口都挂不下了‘先进单位’”,出错严重。
按:这并不是“窜行”抄错了。我们可以从文本发生的角度简单还原一下写作时的思维过程:
先写下“小镇政府生造的一些教育机构奖项全给了它,那学校门口都挂满了”,句子是完全通的,意思基本上也是完整的,“挂满了”照应前一句的“奖项”;然后想到所挂牌匾的内容,写上“先进单位”四个字,意思更完整,句子基本上是通的——“挂满了‘先进单位’”;再然后想进一步夸张,加上一句“恨不得用奖状铺地”,这时,发现前一句“挂满了”表述的不到位,与“用奖状铺地”有点儿衔接不上,于是回过头来改为“挂不下了”;不料,这时句子变成了“那学校门口都挂不下了‘先进单位’”,读起来很别扭。于是在出版时,编辑将其乙转为“那学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都挂不下了”。
显然,这里的修订和异文反映出的是创作过程的一些特点,不是什么“抄错”了。
例 5:寝室长终于斗胆向校方反映,校方出兵神速,忙派两个工人来修,无奈突然漏水这种顽症历来不治。两个工人东敲西打一阵,为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保障,水管也乖了几天,寄宿生直夸两个工人医术精湛。刚夸完,那天晚上雨翔又倒霉,半夜爬起来关水。(《磊落》第 377 页)
2006 版:寝室长终于斗胆向校方反映,校方出兵神速,忙派两个工人来修。两个工人东敲西打一阵,为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保障。水管也乖了几天,寄宿生直夸两个工人医术精湛,无奈突然漏水这种顽症历来不治,刚夸完,那天晚上雨翔又倒霉,半夜爬起来关水。
@ 中财尚超 认为这是“串行”抄错的铁证。
按:手稿这段文字是可以读通的。写作时的思维过程大概是:第一句总说:“斗胆反映……神速来修……无奈不治。”后面分说如何“来修”,又如何“不治”。2006 年将“无奈…不治”一句后移,也读得通,甚至更好一些。这种语序调整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很常见。
如前面所说,窜行(Homeoteleuton)抄错是抄写者独有的讹误。窜行有两个特点:一,常常有诱因,比如前面说过的一段文字中有两处【……春天。】;二,结果或因窜行脱漏一段,导致前言不搭后语,或因窜行抄重一段。这里显然不符合这些特点。
读了这篇文章,我所认定的两大铁证之一被瓦解,心里产生了极大动摇,开始尽可能多发掘更多的信息。
于我而言首要想到的是,既然两大铁证之一被一定程度推翻,那另一铁证是不是也有足以令人动摇的辩驳呢?于是我在韩寒吧找到了一篇帖子“我是来揭开‘韩寒代表铁证’魔术的迷底吧!”(标题中的“代表”应为“代笔”,楼主自己在没人回帖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错别字,并解释说是因为没检查就发出来了;此外标题还有语法上的不通顺),帖子内容如下:
这是我的博客,《韩三篇》我发表了将近一个月,韩寒才发的,其实我才是原创,我是韩寒的代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73ceea0100x0iz.html
这是韩寒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dz9f.html
大家留意时间!
其实想陷害韩寒很简单,先把自己的博客标题改成与韩寒相关的如:2cool, fjfh hanhan,fjfh1001 ,然后把一篇旧的文章修改一下,就行了!然后等到百度收录了,就删掉原文,那样就没法追查下去了!这就是大家说发现韩寒代笔的“铁”证!!我就觉得不怎么“铁”了!
不过时过境迁,楼主的博客已经设置了访问权限,韩寒的原博客也早已没有,但是幸运的是楼主用到的核心机制,也就是博客的时间为创建时间而非修改更新时间这一点,倒韩一方也曾强调过,是为了说明韩寒账户对博客有所修改并不会导致时间更新,因而发表时间更早的 fjfh6602 账户才是《谈革命》首发处。
这下我所认定的两大铁证均被驳倒,自觉先前之片面武断。
被引导的再度转折
然而事情远未结束,细究之下我发现倒韩一方其实证实了 fjf6602 账户确实是以韩父韩仁均身份注册的。
这一发现得益于我终于想到使用国外的平台,主要包括谷歌和维基词条-韩寒被质疑造假事件,步入了信息搜集的第二个阶段。其中维基词条也是我第一次找到较为详细且保存大量原始材料的事件梳理,一时间如获至宝,迅速通览,并查看了许多存档下来的原始材料。
fjf6602 账户对应韩仁均身份的证据如下:
证据一是 fjf6602 博客账户与韩仁均微博账户绑定,而绑定操作是需要验证微博的账号和密码的;
证据二是 fjf6602 博客账户与韩仁均微博账户 UID 相同,即 fjf6602 博客地址 blog.sina.com.cn/u/1443511045(现已无法访问)和韩仁均微博地址 weibo.com/u/1443511045 相对应,而这种对应关系现在随便打开一个微博保留 uid 并将地址换为新浪博客地址即可验证,如人民日报的微博 和博客
因此 fjf6602 博客背后使用者至少是能够掌握韩仁均账户的人,陷害的说法基本被推翻。
如果是盗用账户以陷害,盗用的时间至少应该是韩三篇之后,那需要盗用前账户内恰好有一篇先于韩寒博客 41 分钟发表的博客,以供修改和陷害,其可能较小,不过我并没有实证断定没有这种可能。
如此一来,《谈革命》在韩仁均身份注册的博客首发后才再韩寒博客发表,且“父辈”被改为了“爷辈”,这条证据又从被推翻陷入到存疑的状态。
铁证之一疑似复活,加之我出于词条梳理的详细性和所引材料的丰富性,对该词条有先入为主的信服意愿,以及或多或少也有对阴谋论的天然盲从倾向,并没有察觉词条有所偏向。于是我在接触的挺韩一方的观点与证据显著不足的情况下,又有失偏颇地回到倒韩阵营。
面对繁杂信息的望洋兴叹
事情终于迎来最后一个转折,我在维基词条的讨论下面,发现了这样一条: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发表
这属于专门对此事进行考证的书籍,尽管作者的目的是写网络舆论,但本条目中所列举方舟子和反韩网民的大量谣言,在里头都有原始材料考证。 应予附上。编辑不应随意删除,而保留那些谣言与小学生逻辑水平的分析。
说一些不友善的话,这是我在维基中看见的最不要脸的一个页面。
“只有土豆网对当事人进行了采访”——南周对当事人的采访不算数对吧?土豆网采访的结果是什么?受访的绝大多数当事人均直接否认了指控,不肯说是吧?
“郏宗培说韩寒提交稿件时没获得新概念一等奖”,所以不是在一等奖(99 年 4 月之前)——不肯放原视频对吧?因为里头有他自承把新概念获奖记为 99 年年底之事对吧?
“网友发现“韩三篇”等文章都是先在其父韩仁均博客上发表”——“等”字是什么意思?不提里头有韩寒悼念车手徐浪的文章对吧?不提韩寒总结当年赛车成绩的文章对吧?用个“等”字含糊过去对吧?韩仁均写博客么?没有好嘛。一个用他邮箱注册的打草稿的空博客而已。后面两个质疑的所有推论均建立在这种沙滩上。不过,考虑到从小说中找“与现实不符”罪证的博客和微博都可以放到这个词条上,这也不算什么了。
“韩寒与韩仁均未见回复”——我记得韩寒《孤方请自赏》以后已经说了不会就此事回复。名人也不可能回复匿名的天涯帖和微博。网民的回复又不停地被管理员删掉。是准备拿维基做造谣基地吗?
韩寒博客里说 15 年前语文成绩好(初中)。方舟子指出,韩寒在成绩上说谎。——他的论证是贴出东视广角的新闻图片说韩寒(高中)成绩很差,并娴熟地屏蔽了图片下方语文老师的解释。同学金丹华的解释也都没看见,看见管理员也都会熟练地删掉对吧?
铺天盖地证据都是“网民热情贡献”的,所以没有经过任何求证的微博、博客均可以违背维基的原则被保留。“网民”的证据?你们都是第一天上网对吧?
我认为本词条在事实选取上很有问题,不知道哪里来的阿猫阿狗的“推理”都可以在词条上写几十字,而被采访和主动出来作证的二十多个当事证人一个字都没有。拿土豆网视频举例,到底是“金山医院某医生认为皮肤科当时和 XX 科是一科,和韩寒小说中所写细节不符”这样的东西有价值?还是“同学朱莲说韩寒三重门的女主角原型是本校某位女同学”对认知作品的作者是谁更有价值?
这个以谣言堆砌出来的词条原本就应该完全重写,结果就被管理员保护着这么放着。
这其中我最关注的事情有两件,其一为《忽悠的原理与技巧》这本书,其二为讨论提及有以赛车手身份所写的文章和《谈革命》一样在曾韩仁均博客发表过。前者是重要的新信息源,后者则可作为对博客铁证的驳斥。
此书虽然确实重点围绕方韩之争,然则其撰写目的则是剖析网络舆论,因此行文结构并非对事件的梳理,我筛选出最最关心的信息的过程费力不小。另外我进一步的信息搜集也发现了大量保留微博材料的挺韩长文《阮麦田构陷韩寒始末》(不过其倾向性显而易见,我下文引用了一次此文也主要是为了其中提供的原始材料),同时也更多地看到了包括亭林镇工作室微博在内的支持韩寒的信息。
此时终于可以回过头来,重新一一审视前面列举的我所关注的疑点。
-
首先是针对疑点 1-新概念作文疑点1,《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中做如下解释:
李其纲撰文称这纯属诽谤。韩仁均是自考生,在家上学,而他是全日制本科,两人毫无交集,根本不认识。由他出补赛题,是评委们现场临时指定,根本不可能事先作弊。在场评委包括复旦陈思和教授、厦大林丹娅教授、作家叶兆言、《萌芽》主编赵长天等,均可做证。
并标明了原始材料为李其纲 《对一种诽谤的严正声明》,这里我不再花时间去找原文。
本条证据可能引申出对证人证言的质疑,关于此书中第三章第 3 节有做探讨,对松散关系的证人(此处的编辑,以及下文会提及的韩寒的高中同学,出版社主审)无证据怀疑是不合理的,链条式地攻击只会让事情陷入无穷无尽的自证陷阱。
如果反对者想证明证人与当事人存在某种交易因而做假证,这是一种肯定性的指控,需要反对者来提供如证人与当时人经济往来或互相串通的证据,否则怀疑只能停留在主观臆想而无实据。
肯定性指控拿证据,否定性指控有界线。肯定性指控说的是声称对方做过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责我偷了钱包,那就应该由你来拿出物证、人证,并公布时间、地点等信息,而不是由我自证没偷过,其逻辑的根源就在于“无”没法证明。
否定性指控说的是声称对方没做过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责我没有上过大学,是靠欺骗得到的教职,因为你所声称的“无”不需要证明,那举证责任就轮到我了。但在我举证之前,你先要明确你这个指控的“证伪性”在哪里,比如说你同意了只要我亮出大学文凭你就认输,然后我才会举证。否则,我亮出了文凭,你又否认文凭的真实性,待我证明了文凭是真的后,你又不认可文凭上的人是我本人……否定性指控必须要有可证伪的界线,否则就是耍流氓。
-
其次是疑点 2-三重门疑点2
- 前两点其实本身就无法作为有力证据,对于第一条引用《红楼梦》的解释实则十分简单,即未读全文不代表不能做出引用;第二条则是一方面韩寒的书中有其父经历的影子(注意只是影子)充其量说明其父对其创作有影响,另一方面小说创作的中学与现实的中学生活相异实属正常。
- 第三点则早在“《三重门》手稿的校勘学分析”一文中有过驳斥;同时《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的附录 A:韩寒事件相关证人证言中,有着关于三重门的证言,包括多位同学讲述阅读《三重门》以及见证创作的过程,另有《三重门》出版社主审称与韩寒的讨论可见其对《三重门》了如指掌。
-
再则是疑点 3-韩三篇疑点3,这里最直接的驳斥实则是维基那条讨论中所说的,以赛车手身份所写的文章和《谈革命》一样在曾韩仁均博客发表过,就可以推论出韩父的博客很可能是韩寒的草稿,然而遗憾我并未能查证这一点。
不过《阮麦田构陷韩寒始末》中记录了这样的信息:
问题是,方舟子口口声声的“铁证”到底有多铁?答曰:它的硬度还不如一块臭豆腐。实际上,这个“铁证”不仅没能说服任何韩粉,它连韩黑都没能全部说服。这是石毓智的评论:
“这两条‘铁证’充其量能够得出这一结论:‘韩三篇’中的《谈革命》一文一定经过了韩仁均之手。但是,根据这两条证据,无法确证此文一定为韩仁均所写,更无从确定另外两篇文章也是出自韩仁均之手。”(见:2012-11-18 10:02。)
这使我重新思考,发觉确实所谓的博客铁证,从头到尾都不是直接证据,更别说铁证。
至此,我起初所相信的那些证据,实则都无法坐实存在代笔行为。
终
然而回顾最初,身处事件平息已久的时间节点,我在一些平台上所见的涉及此事的讨论,太多人只是站队为主,至多再顺口提及几条证据、甚至是想当然的推测,口吻笃定、信誓旦旦,再加上几分对于对立观点的嘲讽,只见自信而不见能使人信服的理性,只求情绪的满足而不求辨别与思考。是否曾回归原始的材料进行查证,是否又曾静下心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这些好像变得不重要。
而即便是事情发酵期间,尚处于相对容易接触到原始材料的时间,但不解详情、道听途说一些只言片语便站好队的人实在也是不在少数,毕竟他们不光离原始材料最近,同时也离被裹挟的情绪最近。
这里我再次想起上个月曾写下的一个观察:
当信息交换太过容易,独立的观点也许更难形成,因为比起经历费神的思考才能到达结论,开袋即食地遵从别人的逻辑,跳过思考过程直奔结果、直达情绪需要的满足,会显得非常诱人、甚至有些顺理成章,常常在没有自我觉察的情况下就已经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原本是写对游戏、动画等有实时讨论度的文艺作品的评价极容易从众,却不曾想对于吃瓜站队同样应验,这也体现了二者同为网络舆论的共性。
而对于网络舆论,《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一书做了详尽的探讨,如何分辨,如何思考,如何论辩,这些问题实在是需要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为自己做出解答。
纵览整个吃瓜过程,我发现自己是多么容易轻信,欠缺洞察事物核心的思辨能力,深陷封闭乃至被污染的信息源中,像一只没有帆的船只,偏又碰上凶猛的漩涡,下场只有被轻易地裹挟。
最后我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下次呢?当下一次面对类似的舆论场,我应该如何应对,我有能力保持自己的理性吗?我显然没有自信给出肯定的回答,我只能劝慰自己,尽可能有所进步,尽可能做的更好。
而换到另一个角度,我又想到了自己去年写给自己的这样一句话:
在信息时代的舆论场中,合理的冷漠才是减少愚蠢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的,除了提升自己独立思考以及搜集和分辨信息的能力外,克制同样是理性的一种:克制急于做出判断、急于选定阵营摇旗呐喊的自己,谨慎、然后思考;甚至是克制好奇的自己,干脆选择不卷入问题之中——不妨问问自己:
- 你需要找出真相吗?即考虑是否有价值。
- 需要找出真相的是你吗?即考虑责任归属。
- 隔着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你真的能找到真相吗?即考虑是否有能力。
写到这里已经是我开始接触事件信息的第二天的晚上,跨越十二年吃了足足两天的瓜,确实算得上比较奇妙的一次体验了。
- 新概念作文疑点:复赛题目是单独为韩寒临场做出的命题,因其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因而错过复赛,而韩父韩仁均和出题人李其纲是华东师范大学同系同届的同学 ↩
- 三重门代笔疑点:
- 三重门引据庞杂,包括有对《红楼梦》的引用;而韩寒一则年龄较小难有足够积累,二则曾亲口称没看过《红楼梦》
- 三重门描述的学校生活不太符合韩寒自述的中学生活,相反更接近大学,如“求学分”的情况中学通常是没有的(出自章节 14,原文为“社员很少听他讲课,只是抄抄笔记,以求学分”,此处“社员”是主角所在高中文学社社员),另外一些授课内容也并不符合中学的情况;而韩父韩仁均曾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阅历较为符合书中情况,因此被指三重门系韩仁均全部或部分代笔
- 三重门手稿中有较多错别字词,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些被怀疑是抄写错行造成的笔误,进而被怀疑手稿非创作稿而是抄写稿 ↩
- 韩三篇博客疑点:有人通过搜索平台的快照找出 id 为 fjfh6602 的博客账户(fjfh 为韩的五笔打法,而 fjfh6602@sina.com 是“韩寒的书店”淘宝店店主的邮箱,关于这一点的证据是我后来查阅维基百科的存档材料时找到的,见天涯论坛“重大八卦:韩寒父亲韩仁均冒充沈人杰粉丝去号召粉丝们去韩寒的博客骂他”存档,当然这也只能说明 fjfh6602 这串字符与韩仁均紧密相关,此时的我还未对这个博客账户的归属做出查证),先于韩寒账户 41 分钟发了《谈革命》的博客,且博客内容相较韩寒账户版本中有所不同,韩寒账户版本中“爷辈”在 fjf6602 账户中为“父辈” ↩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