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第三章 文学的创作(2023.9.12)(2023.9.13)

本贴最后更新于 42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斗转星移

image

文学的创作过程

  • 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是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mmexport1694487672388

创作动因

  • 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创作动机: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作家一般有两层身份:① 个体言说者 ② 社会代言人。于是动机也就是多样的。

创作动机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个体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 个体性动机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个人生活经历中心理体验需要。不是单一的。(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恋爱经历)

  • 社会性动机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非个人因素。作家生活在社会之中,自然要受到社会的影响,产生创作动机。(赵炎秋的《智人崛起》-对于科技的思考)

二者其实是混合的,没有单纯的动机,主要是看主导

  • 影响:

    •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 商业利益动机-一迎合、媚俗
      • 文化启蒙动机-一展现历史和现实的深刻面
    • 影响作家对创作技巧的选择

      • 建构新风格--形式突破或历险,如“永明体”
      • 引导大众--平实通俗,如白居易新乐府
    • 影响文学作品风格

      • 审丑-一凝重悲凉深沉风格
      • 形式创新一-新奇晦涩风格

创作冲动:

  • 创作冲动是指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1. 创作冲动(激情)与创作动机(目的)的区别

    1. 有创作动机,却可能未产生创作冲动
    2. 创作动机可以长久存在,创作冲动则可能稍纵即逝(不平则鸣,国家不幸诗家幸)
  2. 创作冲动的特征

    1. 主导性朦胧的情绪体验
    2. 复杂和升华了的情绪体验
    3. 指向作家内心世界

艺术构思

  • 形成作品整体构架。
  • 设计具体艺术形象。
  • 安排情节的演变。

艺术构思的三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上面的逻辑顺序进行。

艺术构思在创作实际中往往是反复进行的。边创作边完善构思,创作过程中改变构思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有一个大致的构思然后再写,写的时候再次完善构思)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创作主体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 艺术综合:对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完整艺术形象的过程。如《三国演义》的“三绝”。
  • 艺术简化。抓重点,显特征,如同白描--另一种形式的强调。艺术加减法是辩证的。
  • 艺术变形。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变形记》。

艺术传达

  • 艺术传达是指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和想法,转换为文字符号,并固定在纸张或其他媒质上,使其成为物质性的可见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话语系统。亦称艺术物化阶段。

  • 文学的艺术传达就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即所谓的语言呈现

    • 汪曾祺:把所经历的生活利用语言形象的表达

语言呈现与技巧

  • 语言呈现离不开艺术技巧。

  • 所谓艺术技巧,是指将心中构思好的意象固定下来,并赋予它具体形式的各种能力的总称,包括选材的能力、修辞的能力、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和运用写作手法的能力。

  • 王国维论“隔(看得到形象)与不隔(形象性不鲜明)”说。:文学的形象性(文学与哲学的目的都是真理,哲学家发现真理,文学家用记号表示)

    • 一个高位格
  • 推荐阅读:赵炎秋:《叙事视野下的王国维“隔”与“不隔”说》

语言呈现的标准

  • 恰如其分
  • 富有表现力
  • 追求独创性(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 推荐材料:赵炎秋:《论文学形象的形成过程》,《中国文学研究》1999 年 4 期

作业一:

  • 文学语言或者文学形象
  • 自选题目和立意
  • 2000 字
  • 论文形式
  • 打印
  • 下周三之前交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艺术直觉

什么是艺术直觉

  • 直觉:不依靠逻辑推理而获得知识的思维方式或能力(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与认识有关)

  • 艺术直觉: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人们用这一概念来指称在艺术活动中区别于逻辑思维的独特的艺术思维。(艺术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

    • 《父与子》中屠格涅夫所塑造的无政府扶主义青年角色来自于生活的偶遇(偶遇——直觉帮助作者知找到其潜力
    • 艺术直觉可作为一种思维,但不等于艺术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心里现象)
    • 艺术直觉是艺术思维(形象思维)的边缘
  • 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是指文学活动的主体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三个特点:以感性意象为思维的基本单位。以想象为思维的中心环节。以情感为思维的原动力。

    • 逻辑思维是线性的,直接的,艺术思维则较为抽象

      • 门牌号或者典型地标的描述

艺术直觉和科学直觉的区别

  • 科学直觉不依靠概念、判断与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直接把握认知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 牛顿因为苹果发现万有引力,其遗址受到追捧(对于科学直觉的追求)
    • 中科院教授自我感觉公式不完美,最后终于补完(对科学的直觉)
  1. 科学直觉:把握事物内在特质或规律;艺术直觉:把握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
  2. 科学直觉排斥个人主观偏见;艺术直觉带有明显个人主观性。
  3. 科学直觉较少情感色彩;艺术直觉具有强烈情感性。

艺术直接和创作灵感

  • 创作灵感: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极为活跃的特殊思维状态(赵:心理状态)。

    • 波德莱尔:来去一阵风,脱衣服露胸(灵感来去很快,美好而短暂)(苦等不来,无心插柳柳成荫)
  1. 创作灵感来临之时是艺术直觉充分展现之时。
  2. 艺术直觉和创作灵感皆需长期的知识和理性积累。
  3. 艺术直觉有对错之分,创作灵感则必定是积极的。
  4. 艺术直觉是面临任何事物皆能出现的,区别只在于直觉之深浅对错而已。创作灵感却不一定面临任何事物皆可能出现。

艺术直觉是对外的(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容易产生),创作灵感是人们的心理状态

创作灵感的特点

  1. 来临:偶发性。《文赋》:“来不可遏,去不可止”。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之一):特本无形在窈冥,网罗天地运哈情。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
  2. 停留:短暂性。东坡:“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蓦。"
  3. 频率:一次性。不可重来,不会重来。宋代陈与义《春日二首》其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4. 功能:创造性。灵感是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心理现象。
  5. 心理状态:迷狂性(源于柏拉图时代)。灵感中的人似乎处于“自失”的状态。(心理高度的集中,专注于自我)

艺术情感:

  • 情感:主体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感 → 情
  • 艺术情感:作家在艺术创作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

  • 日常情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艺术情感是日常情感的升华。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日常情感:

    • 有愉悦有痛苦之分。
    • 有切身利害关系。
      • 如买彩票,中了则乐,跌了则痛;高中则狂乐,大跌则大痛。
  • 艺术情感:

    • 智慧的情感:有日常情感的成分,则又超越日常情感,最终是审美愉悦。(使得痛苦愉悦,使得丑陋美化-罗丹《老妓》)

    • 虚拟体验性:真诚地参与别人的人生。(《奥赛罗》)

      • 是审美情感和艺术情感的基本特征,把握的不是情感的真实,而是情感的形式
      • 艺术情感则与这种个人利益没有关系,与买彩票之类的个人事务毫无关系,仅仅是因为我们带着感情走进了别人的人生,参与了别人的人生。
      • 至此总结性表述是:艺术情感、审美情感具有虚拟体验性。虚拟体验性类似于认真地真诚地参与别人的人生。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1. 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2. 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3. 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华兹华斯关于情感的再度体验(诗:不是一种无病呻吟,而是一种自然的表达)

    • 在刚刚产生情感时不能写诗,作家受到情感的控制,没办法找到形式(意象)来适配情感
  •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通花)声,实义。"

  •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艺术想象

  • 想象是人最心理机能之一。心理学上的想象指以原有表象和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 艺术想象是指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复原或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和心理能力。

想象是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的中枢及基本动力。

艺术想象的特点

1、自由性(超时空性)
2、主体性(创造性、能动性、个性)——王尔德:天才、庸才与蠢才
3、形象性——构造充盈的形象

4、情感性
5、非逻辑性与非功利性

艺术想象的类型

  • 根据艺术想象在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类:

    • 再现性想象
    • 创造性想象(从无到有,最重要的)(不是完全虚构,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 相似性想象

艺术想象的原则

  • 我们在这里提两个原则:一是贴切;二是距离(学会跨界想象)。

    • 前者是基本要求,后者是高要求。

艺术理解

  • 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的理性思维活动。

艺术理解的重要性

  • 艺术理解的作用体现于:

    • 创作动机之落实(智人崛起-人工智能)
    • 选材(《安娜·卡列尼娜》)
    • 构思
  • 艺术理解的力量集中体现于整理、深入和美化三个方面。

  • 整理是部分成整体、无序至有序的力量,深入是表面至深层、现象至本质的力量。

  • 概而言之:

    • 有序化
    • 深化
    • 美化。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 主体:作家(感性的人、理性的人、诗性的人)

一、作家应是感性之人

在主体层面,感性是一种认知方式。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感性与理性(知性)相对,其认知武器首先是感官,内在依据是有感而生的情感,认知对象主要是世界之表象。于是在西方历史上,感性常遭贬斥,柏拉图将感性印象视之为"意见”。在对象层面,感性常常与形象性、生动性、具体性互换,有时也与表面性、肤浅性相连。

作家应是感性之人,言下之意是作家应张开自己的五官,进入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更重要的是,将多姿多彩的世界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学不应是枯燥而干瘪的。

感性的人是指易于感受、乐于感受、善于感受的人。

二、作家应是理性之人

理性,就是古希腊所讲的“逻各斯",是指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由"多”至一"、由“表"及“里”的思辨过程,体现为有序化、深度化等方面的整理和拓展的思维水平。

  • 作家之为作家,应有:A、清晰的思维;B、清晰的语言
  • 清晰的思维是指理性作用下的内心语言化的过程(想清楚)
  • 清晰的语言是指理性作用下的外在语言化的过程(写清楚)

三、作家应是诗性的人

“诗性”或“诗意”之类词无法确解,只能予以“诗性"或“诗意”地理解。诗性或诗意只能诗性或诗意地领悟,这就是这些词的诗性或诗意之处。

它令人想象令人喜欢可是说不清它。它令人感觉它就是美的所在,或者说它就是美。诗性或诗意,浪漫而又缥缈,超迈却又惝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它让人觉得就是“应该如此”“原本如此”的意思。

诗性的人,大致是指美丽的人、浪漫的人、超脱的人,不拘执于现实的名和利,不沉溺于感官的快适与引诱,知道生活不仅仅只是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创作主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 生活体验或阅历(文学必定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

  3. 创作个性(风格)与独创性

    • 坚持真理 → 批判精神
    • 坚持自我 → 守住孤独
    • 坚持个性 → 艺术独创
    • 坚持自由 → 社会责任

席间敬酒,先敬谁,顺序不能乱,谁也不得漏。我又怎么记得住哪一位是政府人?而且又要说敬酒词,我生来口讷,说得得体我不会,说得不得体又落个傲慢。敬领导要起立,一人敬全席起立。我腿有疾,几十次起来坐下又起来我难以支持。(贾平凹)

我又不善笑,你知道,从来照相都不笑的。在席上当然要笑,那笑就易于皮笑肉不笑,就要冷落席上的气氛。更为难的是我自患病后已戒了酒,若领导让我喝,我不喝拂他的兴,喝了又得伤我身子。即使是你事先在我杯中盛白水,一旦发现,那就全没了意思。(钱钟书)

  1. 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 自由是相对的,从无绝对的自由
    • 自由与选择、责任直接相关(萨特)
  2. 襟怀境界与宇宙意识(不是周边的小的圈子,而是包括整个人类,甚至是整个地球(宇宙))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文艺角度去理解,主要是要求在文艺创作的性质、意图、源泉、态度及品格等方面,要切实地把人民的需求放在中心地位。
  •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要牺牲众矢之的个性与创作自由,而是提高作家的素质,使作家个人的利益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相一致。(自律、规训)

课后:

1、分析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

一般说来 ,创作动机虽然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影响,但它的最终目标却在创作过程之 外:或者是作品风格(追求创新等) ,或者是个人目的(情感宣泄、表现不满、传达个人意见 等),或者是社会责任(批判社会、宣传某种政治见解,赞 扬某种社会现象等) ;创作冲动则 始终指向创作过程本身。

2、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有哪些差异?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科学直觉主要把握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直觉则把 握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第二,科学直觉排斥个人偏见,艺术直觉则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科学直觉的任务是揭示对象的固有的客观属性,在这里个人偏见会破坏主体对对象的正确把 握。艺术直觉则面对事物的审美价值,对不同的人来说,一件事物的审美价值是不 尽相同 的。奔腾不息的大江在苏东坡眼中表现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在李后主那里则化 为不尽的愁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第三,科学直觉较少带有情感色彩, 艺术直觉则有着强烈的情感性。艺术直觉由于主要是对事物审美价值的把握,属于一种在情 感而不是逻辑思维推动下的心理活动,所以它的发动必然以情感为基础。满怀一腔愁绪的人 会把大江看作愁的化身,懂得爱情的人会从戏水鸳鸯或并蒂莲上看出象征意味。

3、艺术情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

第一,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的情绪 必须经常得到释放,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艺术创作本质上乃是--种情感宣泄与传 达,是情感积累必然导致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同样可以说,没有情感宣泄就没有文学艺 术创作发生。所不同的只是文艺创作与欣赏活动中的审美情感不能简单地通过日常情感的方 式来宣泄。 第二,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作为艺术情感生成的重要环 节,情感的再度 体验是指主体对以往情感积累) (情绪记忆)的唤醒、复现、回味和观照的过程。经过情感的 再度体验,作家才把自己的日常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所以,对情感积累的再 度体验可以说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第三,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文学创作是作家将再度体验的情感转化为文学 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过程。艺术形象的形成是三种因素的组合: 一是感性形式,它直接诉诸人 们的感官;二是情感,即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艺术情感;三是理性因素,即作家的政治、伦 理、宗教等意识形态观念及其他知识系统。

4、艺术想象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艺术想象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所谓“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幽焉动容,视通 万里”,即是说想象可以在活动的瞬间突破现实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纵览古今,驰骋内外。 陆机《文赋》则用“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等,描述 艺术心灵在想象中的自由状态。不过, 任何想象总是以现实为基础,因此黑格尔强调:“ 在 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 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 第二,艺术想象是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的过程。一般来看,超越时空的自由不仅是艺术想象 的特征,也是科学想象的特征。但与科学想象地趋于理智与客观不同,在艺术想象中,形象 的再现、连接、改变和创造,总是与情感相互交织,如影随形。想象的发生缘于情感的驱动, 想象的内涵受情感影响,想象的目的则是情感的表达。

5、为什么说生活体验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只有反映了人们熟悉的,至少是 能够理解的情感与生活现象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第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 社会生活。第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第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 的社会生活。第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 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6、怎样理解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指一个作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创作个性就是作家 的个性气质、独特学养、生活积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他在文学创作中显现出 来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呈现于文学作品,则构成该作家的艺术风格。

  • 文学
    32 引用 • 5 回帖 • 1 关注
1 操作
bnulwq 在 2023-09-19 09:59:26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