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体裁是指在结构形态和话语表达上具有明显可辨特征的文学作品类型,它对读者感受和理解文本提供一般的规范。
体裁的发展与分类
文体是文学发展型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为了深入认识文学的特点、创作规律与审美特征,就需要对文学作品加以分类。
文学体裁的发生与发展
-
中国(五四时期):四分法
- 诗歌
- 小说(五四时期发展很快)
- 散文
- 剧本(戏剧文学、影视文学)
四分法之优劣
优点:从文学作品整体形态出发,关注其体式、语言方面的不同,分类明了,易于把握;将散文单独归为一类,提出了体裁特点。
不足:存在分类交叉或不好归类问题,如散文诗、诗体小说就难以明确归类。
-
西方:三分法
- 叙事文学
- 抒情文学
- 戏剧文学
三分法之优劣
优点:从情感体验与艺术表现方式方面来归类,具有概括性与逻辑性。
不足:相对忽视了文学作品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诗歌被割裂为叙事诗和抒情诗而被归为不同文学类型。
- 文笔(二分法-文章的分法):有韵为文,无韵为笔:二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分类法,也是“文学”与“文章”尚未分家时的一种粗略的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作品的语言是否押韵而把所有的文章分为韵文和散文两个大类。韵文指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作品,如诗、词、歌、赋、铭、诔等:散文是指没有固定节奏和韵律的作品,如神话、寓言、游记、小品、小说、论、表、奏、檄,以及历史、哲学、各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文章等。
具体体裁的讲解
诗歌
-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诗歌本身可以歌唱,在文学的发张中内容与音乐逐渐分离,所以诗歌成了诗)
-
中国诗歌的历史:
- 中国诗歌最早的是二言诗,黄帝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四言诗,如相传成于帝尧之世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有其自身的诗意)
- 秦汉至魏晋是诗体探索的兴旺时期,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也有六言、三言等。三言诗如《后汉书.五行志》中记录的汉末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此时也有六言诗,后世仍偶有尝试者,如王维《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飘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秦观《宁浦旧事》:“身与杖藜为二,影将明月成三。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
- 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流是五七言。五言诗正式形成于汉代,典范的例子是《古诗十九首》,第一首七言诗一般认为是曹丕的《燕歌行》。五七言的精熟是在唐代,标志是律诗和绝句这种“近体诗”的出现。
- 唐诗是中国诗歌无法企及和超越的高峰。自唐而下,历代虽不缺诗家高手,但单颗的星星再难以构造唐代那般的“星空”。唐诗繁荣的背后,有制度(诗赋取士)推行、经济繁荣、政治开放、文化自信等等合力的作用。(原因:比兴形象的运用;全民皆诗的社会氛围,以诗取士的政治制度;农耕社会的高峰)
- 宋代词(长短句或诗余)的繁荣。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百代词曲之祖”。“平林
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元曲的时代,这是诗体的新制。“词”在句式上对“诗”是一大变,而“曲”在用词上对“词”及是一大变,俚俗之词开始可以入曲,构成“诗庄、词媚、曲俗”的整体景观。
- 五四时期自由体新。
-
西方诗歌的历史:
- 英雄史诗:《荷马史诗》
- 抒情诗
- 十四行诗:意大利,彼得拉特
- 律诗
- 自由诗:惠特曼,内在的节奏和气势(竖体诗)(中国五四时期流行起来,特别提到一个继续成熟的问题(形式、可读性还比不上古典诗词));泰戈尔的自由诗
-
诗歌的特征:
-
分行排列(散文与诗歌的转换)
-
以抒发情思为主(强烈的情感)(抒情是肯定毫无疑问,但是即使是叙事诗,相比于其他文体来说也是需要抒发情感的)(诗歌里面的作者是不退隐的,是要突出的,再加上分行的形式)
-
形象创造的特殊性和凝练性(凝练的意象)(诗歌篇幅不大,所以需要在小空间内是的形象和意象饱含情感和凝练,不像小说一样铺叙开来,而是抓住一个意象(余光中《乡愁》;高尚是高尚者墓志铭,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北岛)))
-
语言的音乐性(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押韵,节奏,对仗,文字的大致相等)《我爱这片土地》(艾青),《死水》(闻一多)
-
独特的语言结构(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句子成分的残缺、语序的颠倒(鸡声茅店月))(押韵都需要和构建意象的需要,以及为了突出某种意象的需要)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诗歌结构跳跃性的原因
- 形式上,受制于诗歌本身的狭小空间,即具有字数、行数等的规定。
- 内容上,源于诗歌企图小中见大。“螺丝壳里做道场”,所以用词必须经济节约,跨距较大。
- 不过这不仅没有破坏意义的传达,相反还大大地拓展了诗的审美空间。
-
-
诗歌的几个特征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实际的创作中有着相辅相成互有因果的关系。
-
-
诗歌的类别:
- 依据内容特色,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 依据语言格式,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 依据作者,可分为文人诗和民歌。
- 依据表现对象,可分为咏物诗、怀人诗、悼亡诗、爱情诗等等。
-
散文诗:
散文诗通常被视为自由诗之一种,但它有别于一般的自由诗,是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一种新兴诗体,它一般不分行排列,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抒情色彩强,富于诗的激情和意境。
散文诗一般从小处着笔,多用象征、暗示,比一般抒情散文更集中,更凝练,更注意语言的流畅优美。
散文诗兴起于 19 世纪的欧美,20 世纪移植于我国。
散文诗不分行排列,脱去了诗的外壳,却始终没有抛却诗的内核。它不押韵,但诗的精练却保留下来了,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韵律,凝练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泰戈尔《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
小说
-
小说是一种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虚构性的叙事**作品。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生活场面,以构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利用背景交代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庄子·外物》:饰小说(浅薄的言论)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不要拿小事烦领导,大事不汇报小事天天讲))
-
中国小说的发展:双线发展
- 文言小说:神话、寓言、史传,志人志怪,唐传奇(比较成熟,有意识的虚构(鲁迅)),明清笔记小说
- 白话小说:说书(从语言到文字)、话本小说、章回小说
-
西方:神话、史诗,中世纪传奇、流浪汉小说、18 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法国的哲理小说,19 世纪的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自然主义小说(后续受到影像艺术的冲击)
-
小说的基本特征
- 叙事性(叙事即叙述者按照一定的叙述方式来结构一系列事件(事物从一种平衡状态到另一种平衡状态(水瓶由立到倒,人由生到死)))(最基本的特征)(叙事方式中又有一系列的手法)
- 故事性(小说的结构形态和构成因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的事件要构成故事,故事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事件构成,并且之间得有一定联系(情节),故事最重要的就是人和拟人化的事物)
- 虚构中的现实(小说是虚构的作品,但同时又追求真实。虚构离不开现实与生活的基础。(现象真实、本质真实、生活真实)(艺术真实:用艺术手段表现的生活真实,最终回到真实但是可以虚构(体现能力)))
- 文体的杂糅性(主要是散文体,还有各种夹杂)(《红楼梦》有诗为证)
-
小说的类型:
- 文言;白话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微型;短篇;中篇;长篇
剧本
-
一种通过人物台词、舞台提示,营造戏剧性情境、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受舞台演出的制约。剧本的叙事主要体现为台词和舞台提示。台词是剧本叙事的主要方式,它以对话(对白)为主,还有独白(自言自语)与旁白(给观众讲话)。
-
西方戏剧文学的历史
- 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戏剧时代是公元前 5 世纪的古希腊戏剧时代,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悲剧作家和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 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是莎士比亚。
- 17 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国,有伟大的悲剧家高乃依和拉辛,和被称为“笑的哲学家”的喜剧大师莫里哀。莫里哀的最高成就是《伪君子》和《吝啬鬼》(又译为《悭吝人》。
- 19 世纪以来,有易卜生等一大批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产生了布莱希特体系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这两个相立的表演理论体系。
-
中国戏曲及剧本的历史
- 中国成熟的戏曲经历了元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三个阶段。
-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元代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这时出现了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以及其他杰出的杂剧作家如王实甫等人。
- 明清传奇剧的繁荣则是戏曲史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 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剧在唱腔和剧本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元杂剧通常是四折一楔子,唱词一韵到底;明清传奇剧则结构自由,篇幅较长,一般有二三十出甚至五六十出,并且不限韵。
- 五四时期被西方的话剧打断,形成文明戏(现在最重要的是话剧,传统戏剧仍然存在,但是也受到西方影响出现了话剧化倾向)
-
剧本的艺术特征
-
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p140-141,指戏剧中由对抗性力量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是戏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形式。)
-
高度集中的戏剧结构(p141,即布局,指戏剧情节构成与铺展的方式)(分幕分场)
-
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语言(多人共面)
- 讲话精炼
- 体现冲突
- 要有动作性(推动情节发展)
- 要有内蕴(潜台词)
-
例析《雷雨》《暗恋桃花源》等
-
-
戏剧文学的类型
-
根据场次:独幕剧、多幕剧。
-
根据表演方式:话剧、歌剧、舞剧、影视剧
-
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人物命运:
- 悲剧文学(冲突中正义一方失败或毁灭而引人悲悯并生出崇高感的戏剧作品)
- 喜剧文学(以讽刺、幽默、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或世界之可笑的戏剧作品)
- 正剧文学(狄德罗谓之“严肃戏剧”)
-
悲剧的基本性质
- 第一,从情境言,悲剧冲突是正面力量与反面力量之间的严重对立。恩格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
上不可能实现间的矛盾。鲁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第二,从人物言,悲剧主人公常常是正面人物,要么是英雄,要么是有正当合理要求的小人物。
- 第三,从结局言,悲剧是抗争或控诉而未能取胜,通俗地说,悲刷是丑“暂时地”表面地”打败美。
- 第四,从价值言,悲剧虽有正面人物的失败,但抗争和控诉本身见证精神的崇高,具有启迪和引人深思、激人变革的效应。所以悲剧虽悲,但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令人悲观的而是予人乐观的。
- 第五,从接受心理言,接受者心理轨迹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总是从“痛感”转入审美快感。(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产生一种崇高感,使人向善)(黑格尔力量说)(恩格斯先进和落后的力量对比)
喜刷的基本性质
- 第一,从情境言,喜刷是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等等之间的错置或反差。
- 第二,从效果言,喜剧是轻松愉快的笑。
- 第三,从人物言,喜剧人物一般是小人物,分为两类:主要的一类是受人嘲笑、讽刺的否定性人物,如阿巴贡、夏洛克;另一类是巧妙、乐观地对待反面力量的正面人物,如中国喜剧中的丑角徐九经、唐知县之类。
- 第四,从结局言,如果说悲剧是丑在表面上打败美,喜剧则是美轻易地战胜丑,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散文
-
古代把除韵文、骈文之外的文体都称为散文。“五四”以来,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成为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 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运用的最广泛的文体,有一种不在创作的虚无感)
-
散文的基本特征
- 感受新颖,情感真挚(心中有了感情的澎湃之后的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以涉及到任何题材,记叙、论述、抒情)
- 形式自由,形散神聚(撒的开(涉及到各领域),收的拢(要有一套红线或立足点,或者有一种精神))(一个中心使得散乱的材料互有联系)
- 语言自然优美(顺畅,行云流水 (日常的语言的提炼))
- 要有境界、思想性和创新(内蕴)(如果符合上述特征但是没有境界一切皆是空谈)(杨硕的散文例如《荔枝蜜》,过于模式化,故意拔高,远不及树人先生)
- 散文的类型
- 记叙性
- 抒情性
- 议论性
- 其他,如随笔、读后感
高考的文章多是议论文和夹叙夹议文,因为议论文最能检查学生的思考能力,评分标准也比较好制定
文学体裁的融合和新变
- 文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遵循文学体裁基本规则的的同时,往往会打破常规,呈现新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一些新的难以归类的文学文本应运而生,值得传统的文学体裁出现融合和新变。
融合
不同语域的混用(超脱领域的狭隘限制)
- 美国冯内古特《顶呱呱的早餐》采用某公司注册商标
- 美国纳博科夫《微暗的火》:诗歌 + 学术 + 评介=小说;其中“微暗的火”来自莎氏《雅典的泰门》台词
- 美国阿瑟.伯格《一个后现代主义的谋杀》:小说 + 哲学
不同艺术媒介的融合
- 戏剧文学:舞台艺术性 + 文学性
- 影视文学:电子视听艺术 + 文学性
- 网络文学(不只是电子化,而是基于网络的再创作(共享作品)):互联网艺术 + 文学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学体裁尤其是小说类叙事性作品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数字文学
创造了新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它不仅改变了文学内部的结构形态,而且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与
此同时,非虚构纪实作品的流行也给文学体裁边界造成了新的动荡。
数字文学的问世
- 数字文学:数字技术 + 文学
- 数字文学之典型类型:超文本小说,特别是其中的超链接小说
- 数字文学之新形式:后人类时代之机器人写作或人工智能写作
- 数字文学的交互性
新变
-
自古而今都有,例如超越喜剧悲剧的正剧的诞生(不悲不喜);或者喜剧从古希腊的政治讽刺剧走向莫里哀(总是带有批评的)的讽刺小人物的喜剧,再走向善意的嘲笑(揶揄)某些特征(中国上世纪 50 年代的新喜剧——善意的笑声来改变自身缺点(《满意不满意》))
- 新变一直存在,任何时候会出现变异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学体裁尤其是小说类叙事性作品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数字文学创造了新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它不仅改变了文学内部的结构形态,而且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与此同时,非虚构纪实作品的流行也给文学体裁边界造成了新的动荡。
数字文学的问世
- 数字文学:数字技术 + 文学
- 数字文学之典型类型:超文本小说,特别是其中的超链接小说
- 数字文学之新形式:后人类时代之机器人写作或人工智能写作(照样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人类是局部有计划总体无目的的向前发展)
- 数字文学的交互性
非虚构文本的挑战
非虚构文本:采用纪实而非纯想象的方式写作的文本。(80 年代《在同一地平线上》,90 年代纪实文学的发展(《纪实文学》最后腐化,采写逸闻趣事,带有虚构),21 世纪梁衡《梁庄》(典型的非虚构文本))
"非虚构":美国杜鲁门卡波特首次命名
非虚构文本之主要特点:
- 作者进入"现场”,“介入”生活,直面现实。
- 重****,以此为引发共鸣之重要方式。
不变与变
金代王若虚《滹(音乎)南遗老集:文辨》:文章有体乎?日: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 大体须有(大的规范与边界)
- 定体则无(某些规范与边界非固定不变)
- 天才往往以自己成功的创新打破体裁的界限,形成新的体裁。如正剧。(又如福楼拜作者退出小说)
写作需要遵循规则,但是又不是一成不变,天才(大家愿意跟着他走)可以打破规则创立新的规则
课后习题
1、诗歌艺术特征
第一,强烈的情感。
第二,跳跃性的言语结构。
第三,凝练的意象
第四,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小说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性。
第二,故事性。
第三,虚构中的现实。
第四,文体的杂糅性。
3、比较小说与剧本的叙事差异(第一版)
叙事性是小说最基本的特征。所谓叙事,即叙述者按照一定的叙述方式来结构一系列事件。不同的叙事决定了小说不同的性质和面貌。小说和剧本都是对故事的讲述,但是由于表现媒介的不同导致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剧本受舞台演出的制约,在创作时需要考虑是否适合舞台表演的要求。剧本的叙事主要体现为台词和舞台提示。台词是剧本叙事的主要方式,它以对话(对白)为主,还有独白和旁白。一般来说,小说的长度是没有限制的,因此可以有大部头的小说。而剧本则受制于表演的时间,并且在故事的设计上需要考虑表演的可能性。(涉及到任何题材的比较直接把二者的基本特征答上就可以)
4、当代文学体裁发生了哪些新变?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文学体裁尤其是小说类叙事性作品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数字文学创造了新的创作方式与传播方式,它不仅改变了文学内部的结构形态, 而且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虚构纪实作品的流行给文学体裁的边界造成了新的动荡。
(一)数字文学的问世
数字文学是文学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超链接生成。数字文学与网络有密切的关系,离开网络就不可能生成。
(二)非虚构文本的挑战
非虚构文本的出现是文学范式的一次转型,非虚构主要是指采用纪实而非纯想象的方式写作的文本。
5、如何理解文学体裁的变与不变?
(一)大体则有
一般来讲,每种文学体裁都有与其它文学体裁相互区别的基本要素所构成整体性特征,即在长期文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约定俗成的基本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有各自相对的稳定性。
(二)定体则无
文学体裁又绝不是固守不变的。 任何一种体裁的规则和边界,都有可能遇到来自文学活动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各种文学体裁总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要在它们之间划分出一条截然的、固定不变的界限是不可能的。
(二)非虚构文本的挑战
非虚构文本的出现是文学范式的一次转型,非虚构主要是指采用纪实而非纯想象的方式写作的文本。
5、如何理解文学体裁的变与不变?
(一)大体则有
一般来讲,每种文学体裁都有与其它文学体裁相互区别的基本要素所构成整体性特征,即在长期文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约定俗成的基本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有各自相对的稳定性。
(二)定体则无
文学体裁又绝不是固守不变的。 任何一种体裁的规则和边界,都有可能遇到来自文学活动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各种文学体裁总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要在它们之间划分出一条截然的、固定不变的界限是不可能的。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