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跨度极大,从 49 到今天,并不断更新
-
内容很多,风险很大
- 八十年代以来很多作品有些另类色彩
-
教材:
- 北京大学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经典,不够详细)
- 南京大学董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
- 复旦大学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点带面)(文本分析)
哈佛大学王德威:讲现代文学上升到晚清时期(目前公认是 1919)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
1949--1966,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现实文#学-政治渗透文学领域)
-
1966--1976,文革时期
-
1949--1976,前 27 年,
- 以上总称 50--70 年代(洪子诚命名)
-
新时期文学一一文革结束后至今,1989 年后又被称为后新时期文学,流传不广。(刘心武《班主任》)
- 76-78:模糊地带,但是思想并未转变,文化环境更接近文革
-
80 年代文学,90 年代文学,新世纪以来的文学
- 时间跨度,政治色彩弱
四、五十年代文学的转型
一、40 年代文学界的成熟和繁荣一多元化的文学格局
- 战时的文学相对自由
京派文学的兴盛,海派文学的繁荣
-
由鲁迅提出
-
京派:以首都北京为中心(近官)
- 早期是新月派(1928),核心人物是徐志摩
- 徐志摩之后,三十年代形成,核心人物是周所人
- 周作人投降之后,四十年代沈从文成为核心人物
-
海派:以经济中心上海为中心(近商)
- 三十年代,前身是新感觉派(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利用通感,展示上海的现代性缺陷
- 四十年代,张爱玲、苏青(结婚十年)、无名氏、七月诗派:胡风、路翎、东北作家群
-
当时出现了大量的各具倾向的有影响的文学大家,如沈从文、钱钟书、萧乾、汪曾祺;张爱玲、苏青、无名氏、徐訏;胡风、路翎及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骆宾基、端木蕻良等)等。
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孤岛文学和东北沦陷区)等不同文学区域的并存。政治意识形态的松弛带来了思想的自由和艺术形态的多样化,促成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
二、不同政治主张、思想倾向的作家,在抗战结束后,为探询中国的出路,积极以文艺来参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改造。
解放区和国统区左翼作家持历史乐观主义态度,主张将文艺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让文艺成为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 标榜文艺为政治服务
以张道藩为首的国民党文人对左翼阵营进行围剿,主张文艺为国民党政权服务,文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立场明确,但无成果。
- 力量薄弱
一些民主作家在激烈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逐渐向无产阶级政权靠拢。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郑振铎、臧克家、冯至、闻一多、朱自清等。
自由主义作家对无产阶级政权感到恐惧和怀疑,主张艺术独立。如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等人,但在当时受到严厉批判。
朱光潜:“采取充分自由的严肃的态度,集合全国作者和读者的力量,来培养一个较合理的文学刊物,籍此在一般民众中树立一个健康纯正的文学风气。”。“以为文艺走某一方向便合他们的主张或利益,于是硬要它朝哪个方向走,尽钳制和奸污之能事。结果文艺确是受了害,而他们自己也未见得就得了益。”
- 在后来一些时代都得到印证
萧乾:批判文艺上的“集团主义”,提出“应革除只准一种作品存在的观念。”
- 文革时期得到印证
三、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确认和传播。
1943 年,重庆选发《讲话》的主要内容,1944 年,何其芳、刘白羽等人去重庆介绍。
对《讲话》实践作品的肯定和提倡,如《白毛女》和赵树理的作品。
- 《白毛女》:改编自民间神话(人——鬼——人与社会变化)(东方的茶花女)
- 赵树理:吻合延安讲话的精神,将其树立为典型,甚至与鲁郭茅巴老曹并列,最早的“人民艺术家”
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算,为日后文艺方向的确立扫除障碍。
茅盾:《八年来文艺工作的成果及倾向》、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邵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1949)
对不同的作家进行类型划分和定级,确定不同方针:团结、斗争和打击。
四、1949 年 7 月 2 一 19 日,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确定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一由多元化向“一体化”的文学格局转型完成。
周扬(代表解放区新文艺领导):“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 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毛泽东 7 月 6 日的即兴讲话:“同志们,今天我来欢迎你们。你们开的这样的大会是很好的大会,是革命需要的大会,是全国人民所希望的大会。因为你们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你们对于革命有好处,对于人民有好处。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再讲一声,我们欢迎你们。”·“我们”和“你们”之间的关系。
将执政者和文艺工作者划分为来个阵营
- 将文艺工作者排除在革命阵营之外
- 为后来知识分子改造埋下伏笔
特别情形及影响
- 一批作家被排斥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沈从文、朱光潜、萧军、端木蕻良、冯文炳(废名)
- 解放区和国统区作家地位不同,国统区作家进行反思和检讨。
第一次文代会所确立的文艺政策和文学体制,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础,影响深远。<protyle-html>
第一次文代会所确立的文艺政策和文学体制,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础,影响深远。
三次大的批判运动
电影《武训传》批判
孙瑜编导,赵丹主演,1950 年 12 月全国上映。武训(1838-1896)是清朝末年山东堂邑县一个贫苦农民,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行乞兴学”和“苦操奇行”,被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统治者,包括陶行知等著名教育人士尊为“圣人”。
- 电影上映后,先是受到广泛称赞。紧接着,批判文章开始出现,逐渐升温,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
1951 年 5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 < 武训传 > 的讨论》,认为“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卑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应当歌颂的吗?”
-
《人民日报》1951 年 7 月 23-28 日发表了江青参与的“武训历史调查团”的《武训历史调查记》,对武训定性:“武训是一个以‘兴义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 ,这难道还不确切吗?”
-
8 月 8 日发表了周扬的《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一电影 < 武训传 > 批判》,算是在形式上为这一批判运动做了总结。
判原因:1、武训和《武训传》电影在当时受欢迎现象所显示出来的政治文化意识与毛泽东所欲建立的新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对国统区来的文艺工作者进行思想清理。《武训传》主要由国统区文艺工作者执写。
-
原因:
- 武训和《武训传》电影在当时受欢迎现象所显示出来的政治文化意识与毛泽东所欲建立的新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 对国统区来的文艺工作者进行思想清理。《武训传》主要由国统区文艺工作者执写。
俞平伯新红学研究批判
俞平伯(1900-1990),新红学重要学者,胡适学生。1952 年,他将 1923 年出版的《红楼梦辨》修订后,易名为《红楼梦研究》重新出版,并相继发表了《< 红楼梦 > 简论》和《读 < 红楼梦 > 随笔》等多篇文章,阐述了新红学的主要观点,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和“情场忏悔”。《红楼梦》的基本主题,也被概括为“色”与“空”,艺术风格则是“怨而不怒”。
- 1954 年,大学毕业不久的李希凡与蓝翎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 > 及其他》(《文史哲》1954 年 9 期),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提出批评。10 月 10 日,《光明日报》发表这两位作者的《评 < 红楼梦研究 >》一文,直接将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与胡适联系起来。
- 1954 年 10 月 16 日,毛泽东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将平伯的"红学"研究明确定位为错误观点,并且纳入"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思想体系中加以批判。这样,一个相当具体的"红学"研究问题便被上升到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这个二元对立的"阶级论"的政治思想框架中经过扩展与提升,变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政治问题与思想问题。
- 目的:批判胡适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扫清道路。
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1902-1985),男,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与鲁迅关系密切,是鲁迅文艺思想的继承者和捍卫者,"七月诗派"的核心人物。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集中体现了 1949 年后原左翼文艺阵营内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 、特别是对《讲话》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
-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
- 胡风悲剧:理论上的自相矛盾和性格上的执拗
1948 年 9 月,胡风出版《论现实主义的路》一书,系统地阐发他的文艺理论体系。
胡风认为,"到处都有生活","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
他认为人民的"精神要求虽然伸向着解放,但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观现实主义理论)
1954 年 7 月,胡风用三个月时间写成的《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招致猛烈批判。
- 鲁迅的文艺思想与左翼的唯物思想是两条路 (胡风的文艺思想内部不系统,最终导致两方误会直至悲剧)
悲剧
胡风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理论上的"矛盾"和性格上的"执拗"。 譬如,"鲁迅前期的意志论哲学和生命哲学就其性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唯物主义的。他在理智上坚持的是后者,他在情感上重视的是前者,如何在理论上统一起来始终成了胡风思想的一大难题。(王富仁)"进入 50 年代后,胡风既要认同毛泽东文艺观点,又想坚持鲁迅精神,并且总想把二者统一和调和起来,但终于以失败告终”。
双百方针与反右运动
-
前提:1954 年大型自然灾害,国民精神很差,国民情绪低迷,因此在五六年要振兴文艺。
-
"双百方针"的公开公布,源自 1956 年 5 月 26 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中南海向一批著名知识分子所做的报告。该报告后经毛泽东修改,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表于 6 月 13 日。报告指出:
- "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这已经由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过了";"要使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得到发展,必须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无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陆定一)
实际上是“引蛇出洞”
反右(扩大化)运动
- 1957 年 4 月,中央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号召在全党开展整风,文艺界的反右运动由此展开,影响深远。
- 1、对"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批判
- 2、对"双百方针"所鼓舞起来的"百花文学"的批判,大批知识分子被划成"右派"。
- 文艺界的反右运动,不仅意味着对"双百方针"的否定,更意味着文学空间的进一步逼仄,意味着文艺思想的更加激进和左倾,意味着政治对文学控制的进一步加强。
-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新民歌运动
-
1958 年,"大跃进"运动开始,"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运动在文学上的表现,也是必然结果。(政治希望文艺界繁荣)
-
1958 年 3 月成都会议上,提出搜集和创作新民歌的号召。
-
毛泽东的号召也有着文学方面的考虑。他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
1958 年 4 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新民歌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
-
"村村要有李有才,社社要有王老九,县县要有郭沫若。"
- 违背了文学创作的根本
艾青:《藏枪记》,在私人生活上很混乱
结果
- 新民歌被作为鼓动民众投身"大跃进"运动的重要工具;
- 走向民间,新民歌运动开拓了我国诗歌的新道路;
- 新民歌让文学的主导权回到民众,重构了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让知识分子向民歌、向民众学习。
1959-1961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相应地,文艺政策也有所调整。1962 年,"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简称"大连会议")召开,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但尚未来得及落实,文革全面爆发。
文化大革命与地下写作
-
真正标志:1966 年“五一六”通知的下发(之前已经一浪高过一浪)
-
与文革文学创作规范存在不同程度的疏离和对立,以地下隐蔽的方式存在,留下了一些真实的文学声音。.两个诗歌群落:
-
1、贵州诗人群,代表人物黄翔、哑默、路茫等;
-
2、白洋淀诗人群,代表人物芒克、多多林莽、北岛等人(朦胧诗人群体的前身)(在前身是北大刊物《今天》)
-
手抄本小说。
-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靳凡的《公开的情书》、北岛的《波动》、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等,《少女之心》。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