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50~70 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2024.2.27)(2024.3.04)(2024.3.11)

一、发展概况

  • 1、50-70 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作家人数之众和创作数量之大都达到了空前规模。其繁荣的原因在于:

    • ① 五四新文学“乡土(民俗和审美意义上的)小说”传统的历史延续;

      • 五十年代后文学由多元化走向一元化,乡土走向政治化的含义,传达政策,其次是一个社会化的概念
      • 直到现在农村文学也有主旋律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
    • ② 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历史继续;

      • 毛泽东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的倡导
    • ③ 新政权对农村题材小说的倡导;

      • 《讲话》、茅盾、周扬等人的言论
    • ④ 以农民为主体的创作接受对象;

      • 农村城市(97:3)

  ‍

总体特征

  • (1)内容上,紧密反映农村“现实斗争”,图解国家形势政策;

  • (2)风格形式上,公式化、概念化明显,个性色彩淡化;

  • (3)精神底蕴上,充满了颂歌意识和理想主义情怀,与现代“乡土小说”的启蒙写作明显不同。

    • 廉价的乐观主义

主要农村题材小说作家:

  ·赵树理、周立波、柳青、沙汀、骆宾基、马烽、康濯、秦兆阳、李准、王汶石、孙谦、西戎、束为、刘澎德、浩然等

二、两个流派:“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

  • “山药蛋”派:这是 50-70 年代影响最大的一个地方性的文学流派,以赵树理为代表,成员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韩文洲及后来的成一、张石山、潘保安等。主要活动领域为赵树理的家乡山西汾水、沁水流域一带,书写农村,表现农民。

流派特征:

  • (1)鲜明的地域特征;

  • (2)强调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问题小说(小说表达现实问题,引起关注,促成解决) ”意识、工具论小说观

    • 降低了小说创作的品格
  • (3)内容上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同时以先进的思想意识来引导和教育农民;

    • 突出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 (4)对故事性和语言通俗性的强调;

    • 农民的接受程度有限

荷花淀派

这是 50-70 年代又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以孙犁为代表,成员还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淮舟等人,主要活跃在京、津、冀一带。该小说流派注重艺术审美与抒情,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流派特色

  • (1)重视作品的艺术性,追求小说的诗化、散文化,注重审美和抒情
  • (2)淡化阶级斗争意识,善于表现新的时代精神
  • (3)对民族传统美德的保持和宏扬,重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流派命运

  • "山药蛋"派曾受到有意识地提倡,在当时辉煌一时,影响很大。1956 年 7 月,周扬到山西,明确提出发展有特色的文学流派。山西文学刊物后来赵树理被批判,该流派影响也逐渐下降并最《火花》等对赵树理创作予以大力倡导。但随着终解体。文革结束后,该流派也未能复苏。

  • "荷花淀"派则是自然组合,50 年代曾出现过辉煌期,但后来没有发展下去。新时期以来,该流派在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复苏。

    • 铁凝、贾平凹

三、两个主要小说群体

  • 一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二是以柳青、王汶石、(李准)(河南籍)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 二者之间区别:

    • 1、写作立场不同。赵树理持的是本土化乡村写作立场(以农民的身份写农民,情真意切),而柳青则是"外来者"乡村写作立场(以知识分子身份写作农民,有隔膜感)。
    • 2、写作观念不同。赵树理立足于农村生活本身,从生活中得认识,是从生活到创作;而柳青则是从观念到创作,图解国家的形势政策,灌输新的价值观念。
    • 3、文学传统不一样。赵树理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说话艺术(宋元以来的民间口头文学,典型的通俗文学),而柳青接受的则是五四新文学传统(欧化和外国文学传统,新文学)。
  • 二者之间是取而代之的关系,陕西作家群比山西时间更晚

  • 李准,代表作《李双双小传》,妇女的自我革命带动社会发展,走向合作化,从家庭走向社会,表现社会主义的农村新人形象;《农村东流去》,社会主义变革。

    • 严歌苓的前公公

四、代表作家及作品

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尉迟村(因尉迟恭而得名)人。排老二,上有姐姐,下有三个妹妹,作为赵家第三代唯一的男孩,深受全家人溺爱。40 年代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闻名。解放后主要作品有《登记》、《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等短篇小说,和《三里湾》、《灵泉洞》等长篇小说,还有鼓词《石不烂赶车》、上党梆子《十里店》等。主编过《说说唱唱》、《曲艺》等杂志。1970 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会美化文学原型

《锻炼锻炼》(1958)

  • 五十年代现实主义精神
  • 批判精神
  • 触动了现实农村基层政权的地痞流氓

主要内容:农业社主任王聚海是个慢性子、和事老,老对年轻人不放心,认为要"锻炼锻炼"。副主任杨小四积极激进,用贴大字报的方式羞辱两个中间落后分子"小腿疼"和"吃不饱",后通过精心安排,以"自由拾花"的工作变化,将这两位妇女定位为小偷,开会批判和处罚。

杨小四用激进的手段,用强迫劳动的方式,把队里的工作提前完成。而目睹这一切的主任王聚海则被人们讽为要"锻炼锻炼"。

主题

  • 《锻炼锻炼》写的是中间落后人物。作品主题表达上拥护新政权,支持新生事物。但隐晦地表达了对农村激进政策和农村基层政权工作人员的封建粗暴性的工作作风的不满,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心声。
  • 尤其是其中农业社副社长杨小四与妇女们的冲突场景,实际上呈现的是作为弱势力量的普通百姓在强权下被欺负的现实。
  • 赵树理作品中的这种矛盾现象,在 80 年代为研究者们所提出,并被称为"隐含主题"。该作品发表后曾遭至批判。

  ​Screenshot_20240305_083915_org.b3log.siyuan

收到批判

  • 1959 年 4 月,《文艺报》发表署名武养的文章:

    • 《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此人读了"那些并不现实的作品后,总有一股无名的热血涌上心来,久久不能平静。"
    • 第一,象"小腿疼"、"吃不饱"这样典型的落后的、自私而又懒惰的农村妇女虽然会有,但不是占农村的大多数,而是极其个别的。
    • 第二,社干部应该是党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的笔下,他们都成了作风恶劣的蛮不讲理汉。
    • 第三,从总的来说,在这篇作品里,作者所持的态度是错误的。…是对整个社干部的歪曲和诬蔑。

柳青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28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 年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 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 14 年。"文革"期间,遭受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创业史》。

由于"四人帮"剥夺了他 10 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光华书店 1947 年 2 月初版),中篇小说《咬透铁锹》(载《延河》1958 年 4 月号),长篇小说《种谷记》(山东新华书店 1950 年 3 月初版)、《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 年 9 月初版)、《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0 年第 1 版,该小说最早在《延河》1959 年第 4-11 期上连载)、《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7 年 6 月)、《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 年 6 月)。

《创业史》

内容

  •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 14 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
  • 1929 年,亦即民国 18 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将宝娃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创业艰难。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 梁生宝与郭振山的矛盾冲突核心是谁应该主宰蛤蟆滩社会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滩人生活的方向盘。"能人"郭振山在旧社会走街串巷卖瓦罐,有着商人的精明,土改时立了功,外号"轰炸机"。在蛤蟆滩人的眼里,"论办事能力,郭振山不在乡支书卢明昌之下",然而,郭振山这位蛤蟆滩最早的党员,挂着代表主任的牌子,只想享受代表主任的荣誉,却不想承担代表主任为贫雇农生存发展操心的重任。他把富裕户郭世富当成自己的榜样,他给自己制定了五年计划,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积赶上郭世富。高增福互助组缺少畜力,想吸收两户中农,托他去做工作,他劝高增福,应该打自个过光景的主意。梁生宝垫钱为互助组买新稻种,他却暗中贯彻执行自己的五年计划,私下里投资韩万祥的砖瓦窑,事后还埋怨梁生宝没有给他留新稻种,忘了他这个入党介绍人。
  • 梁生宝冒着危险带领群众进山割竹子,帮助困难户度春荒,他却埋头改旱地为水田,拼命追赶富裕户郭世富。此后,梁生宝克服各种困难,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灯塔社,他就搞假的互助联组,与梁生宝对抗。
  • 然而,郭振山虽然聪明过人,却目光短浅,始终只看眼前,不知放眼未来。他既爱面子,又捞实惠的精明,不可能长久蒙蔽蛤蟆滩的群众。梁生宝与郭振山的冲突,表面看来是新旧两位代表主任的矛盾,实质是对于代表主任职责的理解的冲突,是把"代表主任"看成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底层群众权益的保护者,还是看成捞取个人荣誉的招牌,获取一己私利的通行证。
  • 梁生宝把自己当成底层群众的公仆,办任何事情都以公字当先,为底层群众的利益着想。郭振山是一个缺乏公共意识,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不想为底层群众奉献,单想获取公仆的荣誉,到后来,连最信任他的改霞妈,也对他产生怀疑。
  • 经过与郭世富和郭振山两位"能人"斗争的洗礼,梁生宝逐渐从蛤蟆滩的社会生活边缘走向中心,逐步占领了蛤蟆滩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历史的舞台。
  • 小说还有一条线索就是梁三老汉与梁生宝的斗争。梁三老汉从最初对梁生宝献身集体事业的反对,到后来在事实上的接受和支持,表明了老一代农民思想上的转变。在乡支书卢明昌的引导下,梁生宝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积极带领农民建设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一个新的时代英雄。

艺术特色

  1.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只讲述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的故事",但却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农村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农民唯一出路的重大主题,从而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对农民命运的深深关切。

  关于作品主旨,柳青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1. 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 梁生宝

    • 是作家着墨最多、倾注最大热情塑造出来的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形象。作为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甘心情愿去吃苦、去节省每一分钱,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创社会主义大业;作为基层干部,他具有公道、能干的可贵品质,和为集体事业贡献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老实厚道,甚至有些多情善感。这些不同的品格侧面显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 是党的化身,但是在塑造上过于高大全,缺少了人的正常感情
  • 梁三老汉

    • 是小说塑造得最精彩的形象。这是一个老一辈农民,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带来土地、带来创业希望的共产党,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最后,在事实面前,他心悦诚服并愉快走上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大道。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在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其中饱含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挚爱之情。
    • 真实地描述就农民走向新生活
  • 蛤蟆滩"三大能人"

    • 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姚士杰(地主)则阴险狠毒、诡计多端。
  • 其他人物如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杆、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

  在主线上是主旋律作品,在支线上意味深长

关于《创业史》的评价问题

  • 柳青对自己的作品十分谨慎,他曾经说过:"任何一部作品,传世之作,决不是专家、编辑和作家个人自封的,至少要经过五十年的考验,才能看出个结果。"他说:"不要给《创业史》 估价,它还要经受考验;就是合作化运动,也还要受历史的考验。一部作品,评价很高,但不在读者群众中考验,再过 50 年就没有人点头。"

  • 《创业史》被人称为"一部在几十年间评价落差极大的作品"。

    • 与国家农业的土地政策是有关的
  • 合作化运动被否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土地流转,农村土地的新走向。

  • 文学作品是否是经典?

    • 布鲁姆:

      • 经理两代人的考验
      • 经得起重读

梁生宝与梁三老汉典型问题的争议

邵荃麟认为"《创业史》中梁三老汉比梁生宝写得好,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但很少人去分析梁三老汉这个人物,因此,对这部作品分析不够深”。"我觉得梁生宝不是最成功的,作为典型人物,在很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梁三老汉是不是典型人物呢?我看是很高的典型人物。"

严家炎在六十年代就《创业史》第一部写过四篇论文,参与了《创业史》第一部的争论,这四篇论文分别是:
《《创业史》第一部的突出成就》,《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1 年第 3 期:
《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文学评论》1961 年第 3 期:
《关于梁生宝形象》,《文学评论》1963 年第 3 期;
《梁生宝形象和新英雄人物创造问题》,《文学评论》1964 年第 4 期。

  主要观点是:也许从作家主观上说,梁三老汉并不是作者所最要着力刻画的人物,"但在实际上,由于这一形象凝聚了作家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熔铸了作家的幽默和谐趣,表现了作家对农民的深切理解和诚挚感情,因而它不仅深刻,而且浑厚,不仅丰满,而且坚实,成为全书中一个最有深度、概括了相当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物。"

  同时他认为梁生宝形象的艺术塑造存在着"三多三不足",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政治上成熟的程度更有点离开人物的实际条件);外国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三多'未必是弱点(有时还是长处),'三不足'却是艺术上的瑕疵"。指出人物形象的理念化、概念化和生活基础的苍白。

  作者柳青在《延河》上著文反对。在《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的回应文章中,柳青说,严家炎的这些评论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则问题,因此他无法保持沉默。接着,他详细解释道,"《创业史》这个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

  严家炎侧重的是艺术,而柳青则是历史观和世界观(作家立场),二者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较量,随着时间流逝,严家炎先生的观点明显更有生命力。

李凖

简介

  李凖(1928.9-2000.2.2),蒙古族,著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短篇小说集《李双双小传》、《车轮的辙印》、《夜走骆驼岭》、《农忙五月天》,散文集《情节·性格和语言》、《彼岸集》、《森林夜话》,电影文学剧本集《走乡集》,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龙马精神》、《石头梦》、《双雄会》、《清凉寺的钟声》,《吉鸿昌》(均已拍摄发行)等。电影文学剧本《李双双》获第二届百花大奖及最佳编剧奖、《老兵新传》(均已拍摄发行)获 1952 年莫斯科电影节奖,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李双双小传》

内容简介

《李双双小传》是李凖代表作之一。作品以 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合作化运动为背景,叙述农村青年妇女李双双冲破丈夫孙喜旺的阻挠,走出家庭,为集体办公共食堂,既歌颂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又赞扬了在这一运动过解放农村劳动力,并带着思想落后的丈夫一起进步。作品程中农村妇女的崭新精神风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农村新人的成长。

  • 家庭矛盾夹杂着与中农孙有的自私自利的冲突和较量。.大字报风波﹣﹣成立食堂﹣﹣挪用公料事件﹣﹣水车事件﹣﹣饭菜改革

    • 双双性格特点:泼辣大胆,心直口快,大公无私,热爱集体,敢于同传统、落后思想做斗争。
    • 喜旺性格特点:本性善良,但又明哲保身,身上有传统落后思想,缺乏主动性,寄心于他人的操心与支配。

评价

  • 李凖说:"我写李双双和喜旺这两个人物,是写两种道德观的斗争……同时也是写中国农村妇女参加社会的第一步时的觉醒!""食堂没有了,但李双双这个人物还在。"
  • 写作方法比较简单朴素,按照时间顺序来交代故事情节发展,但写得比较生动活泼,口语化色彩浓厚,仍然清新喜人。
  • 作品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概念化、模式化色彩明显,带有政治宣传的写作意图和运动文学的痕迹。
  • 创造性不足

浩然

浩然(1932--2008),原名梁金广,祖籍河北宝坻,出生于唐山赵各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1956 年发表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引人关注。文革期间有长篇小说 《艳阳天》(共 3 卷)、《金光大道》(两部) 。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其小说有模式化、概念化痕迹,但乡土气息浓郁,人物性格鲜明,帮派文艺与阶级斗争。文革期间,浩然的小说被树为"样板小说"。80 年代后期有长篇小说《苍生》、《乐土》等。北京市作协作家。

  • 在权力斗争之中始终不倒

艳阳天(1964)

《艳阳天》是最能显示浩然五、六十年代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它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画卷,精细地刻画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热情地歌颂了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工作组组长萧长春通过艰巨的斗争,顶着压力和风险,终于斗败了狡猾的地主马小辫,揪出了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马之悦,取得了合作化运动的胜利。浩然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强信念。不论是描写、叙事还是抒情,对社会主义的赞美都由衷地流诸笔端,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艺术特征

  1. 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复杂,读起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2. 注意细节真实,弥补了作品整体上的虚假。
  3. 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4. 夸张的政治表达,具有"左倾"思潮的明显影响。

关于《艳阳天》的创作背景及其评价

作品的写作依据是 1962 年毛泽东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60 年代出现的时候获得了高度的评价,被认为"振聋发聩",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80 年代后,人们又从政治的角度否定了它。这都是政治的评价而非艺术的评价。从艺术而言,这部作品的成就还是不错的。

  ‍

  • 文学
    32 引用 • 4 回帖 • 1 关注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