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世纪文学(2024.3.13)

一、中世纪欧洲文学的背景

  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是指从公元 5 世纪至 14、15 世纪这段时期,时间长达约 1000 年,涵盖了欧洲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它并不是“黑暗世纪”,而是一个极为重要、具有鲜明特色、文化上贡献卓著的历史时期。中世纪欧洲社会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四大要素的影响:

所谓蛮族入侵,并逐渐成为主导

  • 文化上的欧洲与地理上的欧洲

    • 传统上的欧洲不在古希腊罗马范围内,在古希腊罗马辉煌时,欧洲还是荒芜之地

      • 蛮族是罗马人对居住在罗马帝国周边地带各个部落和民族的统称,主要指发源于北方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日耳曼各个部落。从 1-5 世纪,北方的日耳曼部落频繁南下,最终使罗马帝国分裂、瓦解。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日耳曼各部落开始逐渐定居在现在的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广大地区,建立起众多以部落为单位的王国,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日尔曼人的宗族观念、尚武精神、对忠诚品格的重视,自立的生活态度,尊重妇女的习俗,对奇异、怪诞、神秘事物的迷恋和爱好等,这些都对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直接和持久的影响,在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中留下明显的痕迹。

基督教的传播

  •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 基督教于公元一世纪前后,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在公元 4 世纪晚期,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在整个罗马帝国的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各个蛮族部落,也逐渐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在与世俗封建统治者既联合又斗争的历史进程中,基督教逐渐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 城市凋敝,文化衰落,基督教承担起了重建欧洲文化的历史性使命

    • 随着教皇制的建立,神学的发展,基督教文化不断扩展

    • 与世俗始终保持联系,成为封建地主和领导地位意识形态

      • 为万事万物提供了解释的框架(各个领域的大一统世界)

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 在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时期(750-1258),阿拉伯文化发展到极盛,与当时欧洲的状况相比,阿拉伯文化更显得辉煌灿烂。阿巴斯王朝曾经发动过百年翻译运动,把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名著译成阿拉伯文,在保存和传播古代文明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 阿拉伯人向西欧扩张自己的势力,同时传播自己的文化,对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三个渠道:西班牙、西西里和地中海东岸。

  • 把东方的文化带到欧洲

    • 东方主题的文学(内容和形式上的)

      • 骑士文学
  • 公元 11-13 世纪,在基督教会和封建统治君主的支持和鼓动下,欧洲基督徒和骑士们组成十字军,先后发动了八次旨在夺回他们认为是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的东征。

  • 它对打通西欧与地中海东岸的联系,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十字军把东方的文明带进了欧洲。在文学上,来自东方的影响(如东方题材、爱情诗歌、华丽风格),成为这个时期西欧文学,特别是骑士文学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动力。

古希腊罗马传统的延续

  • 基督教本身就融会了古希腊与古希伯来这两种文化,在罗马帝国时期,又融入了罗马拉丁文化的成果。
  • 在西欧,拉丁文成为通用的文字,它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自然就把古代的文化渗透到了中世纪。
  • 在拜占庭帝国发展起来的东正教,采用希腊语作为教会语言,因而具有浓厚的古希腊色彩。柏拉图关于灵魂与肉体互相对立的二元论成为基督教神学的核心。

  总之,中世纪欧洲文学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是在古代希腊罗马世界解体,蛮族入侵,东西方文化频繁交流的背景下产生的

主要文学形式

宗教文学

  • 《圣经》:将毫不相关的《新约》和《旧约》相融合阐释,教会记录下来的上帝的话语,教会应该保存和解释

    • 《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构成。《旧约》是希伯来民族(分为以色列和犹太两个部落)的古代文献汇编,由 39 卷(书)构成。《新约》共有 27 卷(书),内容包括有关耶稣言行的传说、耶稣使徒的传说和书信等。
    • 最古老的《旧约》经卷是犹太教教士用古希伯来文抄在羊皮卷或莎草纸上的。公元 3 世纪,埃及国王邀请 72 位犹太教士和经学家把《摩西五经》 Segntmit Buir 翻译成希腊文,该译本被称为《七十贤士译本》。公元 405 年,经学家哲罗姆翻译《圣经》《通俗拉丁文译本》,16 世纪中叶被天主教会当局正式宣布为天主教的法定本。
    • 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时期,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的圣经全书或《新约》译本相继问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英王詹姆斯一世授命翻译的英语《钦定本圣经》,以及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中世纪宗教文学的题材大都来自《圣经》
    • 主旨:普及这种宗教教义,表达忏悔、赎罪、拯救思想;形式:一般采取象征、梦幻和寓意的超现实主义手法;体裁:赞美诗、宗教剧、祷告文、言行录、圣徒传和圣经故事等。中世纪宗教文学最伟大的代表是但丁的《神曲》。

《神曲》(宣扬通过信仰获得拯救)

  • 《神曲》是一部幻游故事,写诗人但丁如何穿越生死界限,游历三界的故事。

  • 《神曲》开篇是在 1300 年,也就是但丁 35 岁那一年的一天,他发现自己在幽暗的森林中迷失了正路。正在危急当中,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理性)的亡灵受天使贝雅特丽齐信仰)的嘱托,前来带他走出迷途,又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行至炼狱的最高层地上乐园,贝雅特丽齐出现,她接替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天堂,诗人的灵魂由此获得了拯救。

  • 精神得救成为最崇高的价值,《神曲》地狱篇描述了人犯下的各种罪,是警示和惩戒;炼狱篇则是介绍了如何赎罪(克制欲望(原罪))

    • 现身说法,绘制了一幅灵魂得救的路线图
  • 设计精巧、系统、完美

    • 颂扬神的全知全能

按照在中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人类犯有原罪,人生在世,除了克制欲念、忏悔赎罪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存在意义;中世纪则把人的精神生活抬到了崇高的地位,把精神得救当作最重要的价值。

  • 《地狱篇》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人所犯的各种罪和刑罚,以达到警示和惩戒的作用。
  • 《炼狱篇》是告诉人需要赎罪,以及如何赎罪的;但丁给出的方法是戒除欲望。

《神曲》中对诗人经过地狱、炼狱,到达天堂历程的描写,其实是现身说法,是给读者绘就的一幅灵魂如何得救的路线图。

  在但丁的三界旅程中,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担任的是导师和引路者的角色。维吉尔一理性:地狱 → 炼狱:人凭借理性认识罪恶和错误从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雅特丽齐一信仰:天堂游历:人依靠信仰使灵魂得到提升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 《神曲》所规划的救赎之路,不应该仅仅从宗教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它还为人类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指出了一条重要道路。他幻游三界,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探索历程

    • 地狱--现世的写照
    • 天堂--争取实现的理想
    • 炼狱--是从现实到理想的苦难历程
  • 《神曲》表现了对意大利民族团结、统一和复兴的强烈愿望。但丁对地狱中亡灵的爱憎,不全是基于宗教情感,更多的是基于民族情感和国家利益。如对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憎恨,对但丁的政敌吉伯林党的首领法利纳塔的矛盾态度,都说明了这一点。

    • 指导人类寻求新出路

    • 有许多违背基督教信念的内容用基督教包装

      • 罪人导师
      • 自己的精神爱人贝雅特丽齐作为天使

人文主义

现代生产方式出现,不但动摇中世纪社会基础,而且确立个人价值,肯定现实生活意义,促进世俗文化发展,由此形成与宗教神权文化对立之思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创造者和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即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

  《神曲》还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意大利文版序言》: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 矛盾的二重性

    • 肯定世俗爱情:弗兰采斯加与保禄的爱情。赞赏追求知识与美德,探索未知世界:尤利西斯珍视古典传统:荷马、柏拉图、维吉尔等

英雄史诗

  欧洲各个蛮族部落在大迁徙时期,逐渐产生了自己的神话、史诗和故事。主要有北欧的《埃达》和《萨迦》,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仅存 很少的片段)、芬兰人的《卡勒瓦拉》等。

  这些神话、史诗和故事,讲述民族起源,祖先在斯堪的纳维亚故土的生活,以及部落英雄降妖除怪、开疆辟地的伟业。 《贝奥武甫》手稿其中出现较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史诗是《贝奥武甫》,大约产生于公元 8 世纪,用古英语写成。

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因战争连绵不绝,骑士阶层发展社大,并形成了他们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标准和行为、礼仪规范。忠诚、勇敢、谦卑、诚实、公正、尊重女性、重视个人荣誉,是骑士应有之品格,忠君、护教、行侠,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中小封建主的子弟是骑士阶层的主要人群,他们大多从小就接受军事和礼仪方面的训练,成年并达到要求条件后,则举行庄严的封礼仪式,成为骑士。骑士的行为具有两面性。

  • 骑士文学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类。

    • 前者在法国比较盛行,如法国南部的普洛旺斯就是骑士抒情诗的中心。这类诗歌以表现骑士与贵妇人之间“典雅的爱情”为主要内容,其中最著名的是描写骑士与贵妇人黎明分手时缱绻难舍的《破晓歌》。

    • 骑士传奇以英国为代表。从题材上看,骑士传奇主要分为三大系统:(最开始是诗歌,后面转向散文)

      • 古代系统:模仿和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

      • 法兰西系统:以查理大帝及其骑士们的故事为素材;

      • 不列颠系统:写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事迹。

        • 最精彩的是《亚瑟王之死》

          • 15 世纪,英国人托马斯·马洛礼(?-1471)在前人作品基础上,汇集了种种亚瑟王的传说并加以改编,写成了散文体的《亚瑟王之死》。共 21 卷,从内容上讲可分为四大部分:

            • 1、亚瑟王的出生和战斗经历,包括他建立亚瑟王朝,组织圆桌骑士集团,平定叛乱,统一英国以及远征罗马的功绩。
            • 2、朗斯洛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崔斯坦骑士与伊索尔德的爱情;
            • 3、圆桌骑士寻找圣杯(基督教信仰)的故事;
            • 4、朗斯洛骑士与王后桂妮薇的私情以及亚瑟王之死的悲剧。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
  • 文学
    29 引用 • 3 回帖 • 1 关注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