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探讨】移动块 / 反链 / 快速无压记录 / 标签

本贴最后更新于 141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天翻地覆

1、【bug】把一个被引用的块拖动到另一个文件里,虽然引用关系还在,但是反链里手动刷新看不到结果,需要重启

2、用剪切粘贴的方式来跨文件移动块是最方便的,但是引用关系会丢失,分屏拖动的方式有点不方便,而且这种拖动对多个块的情形不太友好,需要一个个拖动

3、「把内容从反链区移到正文」是 Conor 式的双链笔记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虽然思源可以靠浮窗编辑反链的内容,但是因为 2 的原因让这一步不是很方便

roam research 作者 Conor 预设的双链使用流程大概是这样,这是 daily notes 中的记录:

image.png

logseq/资料 这个页面中,可以直接从反链里把这一坨内容全部拖到正文里慢慢组织:

image.png

思源的列表块在侧栏反链里只展示段落块,配合不了这个工作流。靠 SQL 呈现的反链对于列表块也会有类型重复。所以标题块比列表块适合这个场景,但是如果想把反链的标题块移到正文里,会遇到两个问题,首先是 2 里提到的批量剪切会导致引用关系丢失,其次是对标题块做的一些单独处理在浮窗里好像失效了,在我这里不能把浮窗里的标题块转换成文档,可能是 bug。

因为上面这些原因,思源不能完全复刻大纲双链笔记那种流畅无压的 daily notes 记录流程,如果要改进,也要配合软件架构,所以我也不好说具体可以怎么改进

4、因为反链的可操作性跟大纲型的软件存在较大差距,想要快速无压记录的话就会想到在 daily notes 里用井号标签。

改进标签的用户声音一直都有,现在也有了 #2431 文档块支持标签的计划,但是我感觉光把标签看做标签是没法彻底改进标签的。标签的问题和反链的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即加了标签的内容的展示形式不好,而且标签面板和反链面板一样缺乏可操作性。前面举的反链不方便的例子全都可以直接照搬到标签上,比如加了标签的列表块在标签面板里完全无法展示下级,加了标签的标题块在标签面板里用浮窗移动块有问题。

这些问题会让将来的标签变成一个只能用来标记文档块的东西,就像印象笔记那样,这其实也没什么毛病,但是如果反链和标签的呈现形式和可操作性得不到优化,想在思源内部做到快速无压记录就需要使用者本人有足够的方法论支撑,这样一来普通用户的体验很难比得上能直接使用 daily notes 无压力畅快输入的大纲双链笔记。Conor 式的 daily notes 流程虽然未必适合所有人、也遭受过一些舆论上的妖魔化,但是它实际用起来确实是很舒服很上瘾的,而且这种工作流目前来看其实是最适合小白专注记录的。

根据思源目前的形态,主要的使用方式可能是这两种:小白用户只用到文件树 + 编辑器,高阶用户自己设计一套工作流,这两种方式其实都有很高的心智门槛,文件树带来的心智压力并不小,也就是说即使是小白用法一样不够轻松。无压记录的工作流真的需要功能上的支撑,围绕 daily notes 流程的功能(反链和标签的呈现方式和可操作性)如果不加以优化,可能小白用户的使用体验还追不上 bear,想追上大纲双链笔记就更难了。

当然快速无压记录也只是笔记应用的一个方面,别的方面还是可以差异化竞争的。但就算不考虑 daily notes 流程,这些功能其实也该优化一下,daily notes 流程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切入点。

没什么具体建议,仅探讨。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6324 引用 • 109443 回帖
3 操作
deerain 在 2021-08-28 00:15:45 更新了该帖
deerain 在 2021-08-11 17:30:23 更新了该帖
deerain 在 2021-08-11 17:21:30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优质回帖
  • 好问题。尽管不易察觉,但这两种方式有极其巨大的区别。

    假设今天我逛了一下 logseq 论坛,看到有人说新版本通过修改 :ui/show-empty-bullets? 变量可以显示或隐藏内容为空的 bullets,于是我想把这个配置方法在笔记软件里记录下来。

    然后我打开 logseq 做记录,步骤如下:

    1. 打开或转到 logseq 这个软件,如果当前页面不是 daily notes 就再按一下快捷键跳转到 daily notes 页面

    2. 在 daily notes 的第一行写下:

      - [[logseq/配置]] - `:ui/show-empty-bullets?` 变量:显示或隐藏内容为空的 bullets
    3. 记录结束。去做别的事。

    如果使用 typora,步骤如下:

    1. 为了最快捷地打开 logseq - 配置.md 这个文件,当然是要好好利用各种搜索型效率软件了,于是我在 utools 里搜索 logseq 配置,结果发现我并没有这个文件

      • 这个时候第 1 个差别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在 logseq 里,我永远不用回忆 logseq/配置 这个页面是不是已经存在,直接在 daily notes 的第一行开写就行了

    2. 搜索未果,我开始考虑换个关键词搜索,万一我以前创建的文件名叫 logseq - config.md 呢?换了几个关键词搜索,发现我以前真的没做过这方面的记录

      • 第 2 个差别出现了,在 logseq 里,我不需要考虑自己之前是不是已经用别的名字创建过 logseq/config ,这种文件,我只需要直接在第一行写下 - [[logseq/配置]] 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用考虑

      • 第 3 个差别:就算我以前已经有了 logseq/config 这个 page,那也不需要管它,因为 logseq/配置logseq/config 这两个页面一定会在 logseq 这个父页面下共同展示,我可以在将来合并它们

    3. 既然以前没有对应的 md 文件,那我就创建它吧。创建一个新的 md 文件虽然人人都会,但是我在创建的时候就需要给它在文件系统上安排一个具体的位置,我是把它放在 软件使用 文件夹下还是放在 知识管理 文件夹下?

      • 第 4 个差别:在 logseq 里没有烦人的新建文件流程,就算我根本不对 md 文件分类,新建文件这个步骤还是烦人

    4. 终于新建好了 logseq - 配置.md 这个文件,但是我忘了刚才想记录的是什么

      • 第 5 个差别:用 logseq 记录,到达路径很短,心智负担为零;用 typora 记录,到达路径很长,心智负担巨大

    5. 查看系统剪贴板,回想起了要记录的东西,开始记录

    6. 记录完毕,我开始了每日固定的读文献时间。30 分钟之后,我有一条突发的阅读心得想快速记录下来,于是我唤出了 utools,再次重走上面的曲折心路历程。

      • 第 6 个差别:如果是用 logseq 记录,我只需要再次在 daily notes 页面的第一行写下:

        - [[文献/文献名]] - 这个思路真是妙啊 - [[logseq/配置]] - `:ui/show-empty-bullets?` 变量:显示或隐藏内容为空的 bullets

    所以,这两种方式看似差不多,实际上是天壤之别。笔记的核心首先是记录,而 Conor 流程把使用者在记录时的心智负担降到了接近于 0 的水平,这种流畅无压的记录方式能极大促进一个人记录更多的东西。

    我这里说的还仅仅是记录阶段,后面的阶段差距更大。

  • deerain 1 1 赞同

    按照大纲双链笔记的流程,一开始在日记文件里写下「判断标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应该当场立即用某种方式把它传递给「SOP」这个文档,这个传递方式就是双链:

    # 2021-07-03.sy - [[SOP]] - 几个好课题的判断标准 - balabala - kalakala - xxxxx

    将来集中整理 SOP 这个文档的时候,从反链里可以直接把 - [[SOP]] 和它下方的所有列表项拖进正文然后慢慢整理,这种流程比一开始不加双链事后再去 SOP 这个文档里引用要稳妥得多。

    在思源里实践不了这个流程是因为打开 SOP 这个文档的时候,看到的反链只有以下信息:

    ▼ 2021-07-03.sy ¶ SOP

    这个反链只显示了一个段落块,- [[SOP]] 下级的内容全都没有直接展示。如果反链面板优化一下展示方式和可操作性,就可以实践上面说到的流程了。所以问题依然是功能需要优化。

  • deerain 1 1 赞同

    我们讨论的是"究竟选择那种方式会比较好?" 是完全无压力但后续整理麻烦的 Dailynote 还是选择稍微有点压力但是后续整理会轻松点的方法? 我也不知道, 这个心智压力若是实在想完全没有, 那就选择 DN, 若是想方便之后整理还是接受点心智压力就选其他方法, 感觉这个比较随人, 但我已经习惯了开 portal 了

    这段总结得很到位,在认清两种方式的差异之后,剩下的就是个人选择。不过这个选择大多数人不需要纠结,因为不用 remnote 这个软件就实践不了 remnote 的方法,我真正担心的是这两种方式都离思源比较远。

    但 DN 中已有很多内容的时候, conor 也会使用 zoom in 来消除其他文本的干扰的对吧?(这里我不咋清楚, 所以打了个问号)

    这个不需要,新的想法永远写在第一行就好了。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crowds21 1 评论

    之前尝试了一下 logseq,没用明白. 今天抽空用你介绍的方法尝试了一下.妈耶,都有点想跑去隔壁了

    1 回复
    所以安利 logseq 的文章我一直卡在手上没发,也是想等思源先把这一块给优化好 🌚
    deerain
  • 其他回帖
  • fangly 1

    我想探讨一个问题: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我目前正在研究共识协议优化闪电网络等主题,某一天,我看到了一篇关于 PBFT 协议的共识协议优化的文章,之后看了一篇关于闪电网络的文章,然后又看了一篇关于 PoW 协议的共识协议优化文章,最后又看了一篇关于闪电网络的文章

    方法 1

    这时候,我的 daily note 可以是这样的,不把双链锚文本单独作为一个父结点,而是在父结点后贴上双链,同样能达到传递的功能,并且对同一篇文章可以一次传递到多个文档,这里称为方法 1,如图:

    image.png

    这是闪电网络这个文档的反链面板,目前的形态不错,足够使用:

    image.png

    方法 2

    也可以是这样的,按照典型传递型双链的方法组织,锚文本单独作为父结点,我所理解的形态是这样的:

    image.png

    这是闪电网络这个文档的反链面板:

    image.png

    这时候这个反链面板就存在问题了,我们和 logseq 中的反链面板进行对比:

    image.png

    可以看到,思源中是显示锚文本列表项下的列表块,这样一坨的列表块,实际上等价于只显示第一个列表项,也就是只有第一篇文章的内容,而第二篇文章是看不到的

    此时就面临一个决策,思源现在的反链面板对列表的展示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也就是说需不需要进一步把列表块拆分成列表项,展示该列表块的所有的第一级列表项,完全变成类似 logseq、roam research 那样?

    如果不修改,保持现在的情况,对于习惯于方法 1 的用户(比如我)来说,是有利的,对于习惯于方法 2 的用户来说会不利,信息量少了一些

    而如果修改的话,对于习惯于方法 2 的用户来说会有利,而对于习惯于方法 1 的用户来说,可能会导致反链面板不可用,因为对于一篇文章,我的笔记可能非常长,第一级内容就有很多很多,导致下面这种情况,占据了整个面板:

    image.png

    虽然目前的形态对我来说是有利的,但我觉得还是要讨论清楚,不然如果以后修改的话,我的反链面板会变得不可用,我得立刻修改我的 daily note 形式

    总结一下,两个问题:

    • 方法 1 和方法 2 是否都可行,还是说哪种方法会有问题
    • 思源现在的反链面板对列表的展示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也就是说需不需要进一步把列表块拆分成列表项,展示该列表块的所有的第一级列表项,完全变成类似 logseq、roam research 那样
      • 个人倾向于展现形式保持现状(1.3.5),对于使用方法 1 的用户来说,完美,没问题,对于使用方法 2 的用户来说,信息量少了一些,但还是具有可用性;但如果修改了,对于使用方法 1 的用户来说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2 回复
    3 操作
    fangly 在 2021-09-24 19:04:49 更新了该回帖
    fangly 在 2021-09-24 17:13:26 更新了该回帖
    fangly 在 2021-09-24 17:09:45 更新了该回帖
  • deerain 1

    我觉得你上面提到的两种方式最主要的区别就第一种主动把文章 2 和文章 4 拆到了两条反链里,第二种是让文章 2 和文章 4 处于同一条反链里。文章 2 和文章 4 都塞在同一个标题块里确实不太利于查看,但是就算是第一种方式,文章 2 下面也分标题 1 和标题 2,如果标题 1 对应的内容太长一样没法直接在反链的那个列表块里看到标题 2 的内容。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改成像 roam research 那样把第一个子级都展开,第一子级太多我觉得不算大问题,现在反链里展示列表块只是相当于做了个默认折叠,真正重要的内容就应该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只要能保证用户可以手动折叠就行了。

    但是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不管反链具体采用哪种形式,都需要尽快敲定,因为用户的使用方式也需要去适应软件,这个需要 D 大 @88250 尽快想好,哪怕只是口头决定也行,不然大家就不太敢用起来。

    还有一点,1.3.5 的这种展示列表块的反链形式只存在于思源这个软件上,它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弊端就是缺少舆论背书。哪怕今天有人说这种形式还可以接受,但将来一定会有其它使用习惯不同的人觉得它不好,那个时候又要陷入无休止的争议。但如果采用展开第一层子级的形式,首先它已经被别的软件证明了是实用的,其次将来就算别人有所质疑,只需要说一句「这个设计是跟 roam research 一致的」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质疑声挡回去。光从功能上说,每个人都能根据各自不同的使用习惯为每种设计列出一些优缺点,但是有些设计在舆论上就是比别的设计更加站得住脚,这个是思源非常缺乏的。

    1 回复
  • 趁吃饭时间, 简单对比了下这两种方式, 因对于 conor 流程有点不熟, 可能是对比的有误, 也有可能是理解有误, 望指正

    rem tag + portal 的组合拳 和 daily note(DN)

    先说说记录内容的方式, rem tag 和 Dailynote 的双链, 无论是用 rem tag 和 DN 的双链, 都是需要通过以下流程来创建的([[打字]] (##打字) -> 打字), 这两个方式在记录东西的时候粗略上是一致的(细想是不一致的), 那么先算这两种记录内容的方式在心智压力水平姑且是差不多的吧, 但出于我刚刚说的理由( [[文字]]这种双链标记式内容有时会淹没于其他大量双联查看式内容会导致之后整理的困难, 而 rem tag 这种方式因为 rn 独特的设计可以把这类需整理的内容汇总到一起, 方便以后的整理), 所以我仍觉得 rem tag 这种方式会比较好

    再说说记录文本的容器. 对比于 daily note 在一个页面上写东西, 使用 portal 的心智压力可能由"打开 portal"和"关闭 portal"这两个操作带来的吧

    1. "打开 portal"
      DN 少内容你不选择 zoom in 的情况, 这时手动打开 portal 的确在心智压力大于 DN

      但 DN 中已有很多内容的时候, conor 也会使用 zoom in 来消除其他文本的干扰的对吧?(这里我不咋清楚, 所以打了个问号), 但若从以下角度来理解 portal: "portal 可以试图看作是已经 zoom in 好的 daily note", 从这方面出发, 此时打开 portal 的操作和需要 zoom in 的 DN 就差不多了

    2. "关闭 portal"
      其实我更倾向于把"关闭 portal"这个操作不当成是心智压力, 因为已经写好了内容, 我已经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关闭 portal 就顺带是顺手而为

      当然"关闭 portal"这个操作现阶段在 rn 的确有点麻烦, 但好像听说重构后就方便了

    1 回复
  • 查看全部回帖

推荐标签 标签

  • 禅道

    禅道是一款国产的开源项目管理软件,她的核心管理思想基于敏捷方法 scrum,内置了产品管理和项目管理,同时又根据国内研发现状补充了测试管理、计划管理、发布管理、文档管理、事务管理等功能,在一个软件中就可以将软件研发中的需求、任务、bug、用例、计划、发布等要素有序的跟踪管理起来,完整地覆盖了项目管理的核心流程。

    10 引用 • 15 回帖
  • OpenResty

    OpenResty 是一个基于 NGINX 与 Lua 的高性能 Web 平台,其内部集成了大量精良的 Lua 库、第三方模块以及大多数的依赖项。用于方便地搭建能够处理超高并发、扩展性极高的动态 Web 应用、Web 服务和动态网关。

    17 引用 • 53 关注
  • 国际化

    i18n(其来源是英文单词 internationalization 的首末字符 i 和 n,18 为中间的字符数)是“国际化”的简称。对程序来说,国际化是指在不修改代码的情况下,能根据不同语言及地区显示相应的界面。

    8 引用 • 26 回帖
  • OnlyOffice
    4 引用 • 17 关注
  • ActiveMQ

    ActiveMQ 是 Apache 旗下的一款开源消息总线系统,它完整实现了 JMS 规范,是一个企业级的消息中间件。

    19 引用 • 13 回帖 • 684 关注
  • 职场

    找到自己的位置,萌新烦恼少。

    127 引用 • 1708 回帖 • 2 关注
  • OneDrive
    2 引用 • 3 关注
  • BND

    BND(Baidu Netdisk Downloader)是一款图形界面的百度网盘不限速下载器,支持 Windows、Linux 和 Mac,详细介绍请看这里

    107 引用 • 1281 回帖 • 36 关注
  • Postman

    Postman 是一款简单好用的 HTTP API 调试工具。

    4 引用 • 3 回帖 • 1 关注
  • Swagger

    Swagger 是一款非常流行的 API 开发工具,它遵循 OpenAPI Specification(这是一种通用的、和编程语言无关的 API 描述规范)。Swagger 贯穿整个 API 生命周期,如 API 的设计、编写文档、测试和部署。

    26 引用 • 35 回帖 • 2 关注
  • InfluxDB

    InfluxDB 是一个开源的没有外部依赖的时间序列数据库。适用于记录度量,事件及实时分析。

    2 引用 • 103 关注
  • 强迫症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15 引用 • 161 回帖 • 1 关注
  • 互联网

    互联网(Internet),又称网际网络,或音译因特网、英特网。互联网始于 1969 年美国的阿帕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

    98 引用 • 367 回帖
  • Logseq

    Logseq 是一个隐私优先、开源的知识库工具。

    Logseq is a joyful, open-source outliner that works on top of local plain-text Markdown and Org-mode files. Use it to write, organize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keep your to-do list, and build your own digital garden.

    7 引用 • 69 回帖 • 5 关注
  • Kubernetes

    Kubernetes 是 Google 开源的一个容器编排引擎,它支持自动化部署、大规模可伸缩、应用容器化管理。

    118 引用 • 54 回帖 • 6 关注
  • JSON

    JSON (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易于人类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

    53 引用 • 190 回帖 • 2 关注
  • 架构

    我们平时所说的“架构”主要是指软件架构,这是有关软件整体结构与组件的抽象描述,用于指导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另外还有“业务架构”、“网络架构”、“硬件架构”等细分领域。

    142 引用 • 442 回帖
  • 创造

    你创造的作品可能会帮助到很多人,如果是开源项目的话就更赞了!

    186 引用 • 1021 回帖
  • 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32 引用 • 108 回帖 • 1 关注
  • V2Ray
    1 引用 • 15 回帖 • 4 关注
  • 新人

    让我们欢迎这对新人。哦,不好意思说错了,让我们欢迎这位新人!
    新手上路,请谨慎驾驶!

    52 引用 • 228 回帖
  • GitLab

    GitLab 是利用 Ruby 一个开源的版本管理系统,实现一个自托管的 Git 项目仓库,可通过 Web 界面操作公开或私有项目。

    46 引用 • 72 回帖
  • Maven

    Maven 是基于项目对象模型(POM)、通过一小段描述信息来管理项目的构建、报告和文档的软件项目管理工具。

    188 引用 • 319 回帖 • 239 关注
  • WebClipper

    Web Clipper 是一款浏览器剪藏扩展,它可以帮助你把网页内容剪藏到本地。

    3 引用 • 9 回帖 • 1 关注
  • 996
    13 引用 • 200 回帖 • 1 关注
  • 周末

    星期六到星期天晚,实行五天工作制后,指每周的最后两天。再过几年可能就是三天了。

    14 引用 • 297 回帖
  • ngrok

    ngrok 是一个反向代理,通过在公共的端点和本地运行的 Web 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的通道。

    7 引用 • 63 回帖 • 656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