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松鼠症们的笔记流,自由自在地囤积碎片笔记吧

启承有慧

这篇主要写本人对围绕 DN 法构建的碎片笔记的一点感想,这篇提供的方法可能很有争议,对我本人来说,解决了心理和实体管理双重层面的压力问题,仅供参考

目前搜集的关于 DN 很多资料,大多是在教如何无压输入,对于 dn 后续的整理却没有给出太多教程和说明,然而这个其实是相当的重点啊,这篇给出我的一种解法。

其实我知道还有其他方案,然而我只想要最小成本用于整理

这套方法( ̄︶ ̄)↗

  • 不完美,但是轻松
  • 不成体系,但有效率
  • 一切都围绕“无压”这个重点而设计

碎碎念:but 一定有些小伙伴会和我差不多的想法吧,叉腰,莫名自信

本来想要分享给大家一整个我目前的笔记流,写到碎片笔记,就发现一篇体量无法容纳,与其囫囵笼统,不如详尽一个具体内容。

私下来说,就我一叶障目的揣测,大多数人对体系笔记的掌控,只怕要好于碎片笔记。

胡乱估测的原因:

  1. 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做体系笔记,故而大家在这方面多少有点自己的经验
  2. 各路大佬发明的各种笔记术——杀牛刀,也更适用于体系内容,拿牛刀去砍蚂蚁,反倒是难用了
  3. 体系笔记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构建,所需者有足够的时间与实践机会去调整整个架构与流程

而碎片笔记,因其小与短,看起来不值一提,随便记记就 ok,然而一旦天长日久累积起来,却会以指数级别来制造无序的混乱

so 本人痛定思痛,这里就写一点我目前的“碎片笔记的笔记流”,供诸多如我这般的懒货参考。^o^y

这里提前声明,俺不是来砸场的,碎片笔记我的确用的是 ob,但这个碎片笔记的定义是“碎到堪称废话”,暂时无法和思源里面的内容联系起来的内容。

思源是体系笔记的主力,ob 是碎片笔记的主力,这是本人对于笔记的分配而已,所以这套流程完全可以凭着个人喜好嫁接到思源里,后续也会说明为什么我要这样分配。

正文——俺的碎片笔记的笔记流(好绕口 😁)

软件:obsidian

平台:pc+ 手机,这两者联动频率高,平板上也有,却只求个心安,很少打开

方法论:dailynote,原理:以时间的有序来应对碎片组织的无序

方法论 2:moc+tag,原理:以双链的灵活来统管碎片信息的短小

备选:用 logseq 也可以,总之就是要有一个日历面板可以掌控一个笔记本,这样就 ok

记录

  • 记录什么内容都可以,但要注意一个定义,我这里的定义是,碎片笔记是“无法被纳入体系笔记”的内容,如果可以被纳入体系(脑子现在就知道),不管长 or 短的内容,就应当直接放到体系里面,而不要放在 ob
  • 记录方式什么样都可以,太长的内容用【【,太短的内容直接保存,重要的就打个标签,或者标注颜色或者特意标注层级标题
  • 只定期记录在每一天的日记里,给这些资料打上标签 or 双链(甚至不标记也可以),这时候就只记录成这样,我基本上不会在这一步整理
  • 并不是每天都要做 DN,即不要刻意为了记录而记录,DN 的目的,还是为了多年后回顾时来查看这离去的人生里留下的一点微末痕迹……忽然文艺了 😂
  • 轻易不要将 DN 升级成 lifelog,不要事事时时都记录,普通人的人生大多无趣,空白的地方细看都是鸡毛蒜皮,有什么好记的呢?与其回顾自赏,不如用心探索当下每一刻(这里的意思是,工作 memo 和 lifelog,学会取舍平衡)

整理

  • 整理级别分初中高三层整理
  • 原则是 90% 的内容,都只初级整理
  • 越重要的内容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同理,所以为了获得优质信息,不能浪费太多时间在一些很一般的碎片笔记上

【初级整理】也叫做,第一遍整理

  • 月末时,根据日历面板回顾每天笔记,对笔记内容加上标签 or【【这种空链,ob【【如果是空链的话,不会增加实体,也可以当做一种高级标签,不会增加心理压力
  • 这种整理每个月只集中做一次
  • 这就是整理,不要再整理到其他地方去
  • 如果没有集结到一定体量,就不要集合起来
  • 90% 情况不要去整理成索引 page,当下有用不代表未来有用,未来有用的话,ob 的搜索很强大,一定可以搜到,不要浪费时间去深度整理
  • 只整理一遍,这之后不用再主动回顾,因为在每天做 DN 时,惯用的关键词 or 关注的领域话题就是那些,使用双链 or 标签来链接这些资料时,就会被动回忆起来
  • 若要复用,标签 or 空链接 or 搜索框三种方式来搜索
  • 故而,碎片笔记的重点关键是“整理资料的技术”,参考这篇文章,《防弹笔记法》阅读笔记:应该如何收集和处理资料 - 链滴
  • 未来按需取用,用不到就算了,绝不要花费时间去回顾和整理(连接是整理,删除也是整理,这两个行为都要减少,只要能够搜索得到就 ok,如果连脑子都忘记了,那就说明真是一点用都没用,更不值得花费时间整理)

【中级整理】,第二遍整理,依据需要决定是否整理

  • 在日常的 dn 记录时,当用到【【来做双链索引时,一定会有些话题 or 领域频繁被提示起来
  • 如果内容很多而且散落很杂,则新建一个索引 page,这里需要用到 ob 插件“find orphan links”来索引所有空链接,也用到网球图谱来全局纵观话题节点(这是我所找到的,图谱唯一的用途)
  • 我的经验是,中级整理并不是完全需要的, 大多数时间依靠标签和双链在搜索框索引就可以找到想要的内容,这种程度的整理,应该只是满足心理洁癖,索引 page 依旧放在 ob 里,依旧只是为了方便 ob 的搜索,这种碎片笔记还没有纳入体系

【高级整理】当和体系笔记联结时

  • 如果你曾经做过【中级整理】,这证明你在某个方面的内容已经形成一定向心力(否则怎么会有索引 page 呢),从而可以推理,这个内容至少已经生长到不容易被遗忘和忽视的程度
  • 高级整理即,将碎片笔记纳入体系(思源)
  • 注意,信息的流动方向,并不是从 ob 转移到思源,不是在 ob 里有索引 page,就把这个 page 及相关内容转移到思源的体系笔记里,而是以思源的课题为锚点,除了在思源里面的笔记,寻找 ob 的碎片笔记用以辅佐
  • 我的经验是,这步几乎不太会发生,别忘了我最开始所言的,在【记录】这一步里,就会把与课题有关的笔记内容给摘出去,早就放到思源中了
  • 然而这步为什么还是会发生呢?除却偶尔遗忘掉某些课题笔记在 ob 里,更可能的情况是,种种在 ob 里集结的碎片笔记,集结成了某个课题笔记的一个相关的新方向,在这些碎片达到一定数量之前,这个方向不会出现,即达不到质变,可能有这种情况,但概率非常小
  • 这时候,【中级整理】的索引 page 可以减少搜索压力仅此而已

另一种【高级整理】围绕课题构建

最开始就以某个课题为锚点,不在思源,而在 ob 里单独新建一个文件夹,每天只要有相关的资料 or 笔记产生,就只记录在这个文件夹里,积累到一定数量,也索引并转移到思源中。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没法用日历面板来管控啊,其实……这个可以自己以每日日期为标题来创建的

这种是自上而下的笔记记录,因其本来有序,不太需要深度整理。

前言所言整理是“自下而上”,因其无序随机,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双链这种整理就足够掌控,没必要深度整理(太碎了的东西,强行连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啊,除非是为了迸发新洞见这种目的特意去做)

说一说为什么【碎片笔记】我用 ob 而不用思源?

  • 心理洁癖,碎碎的以后也不打算整理只准备搜索的内容,不想和体系内容放在同一个角落
  • ob 库非常纯粹,只是做 dailynote,因此打开使用时也没心理压力,毕竟里面的内容有用但不是必要,可以佛系,能用上就用上,用不上也不用管太多
  • 手机界面上 ob 看起来比思源简洁(我的审美),手机这种物理载体不适合长篇输入只适合回顾,ob 的设计以 dn 法呈现在手机上,完全契合了手机特性(不长篇输入,尽量只查看,一级树),为了集中存放碎片笔记,顺便也以 ob 顺便替代了手机上的便签
  • 最重要的一条——我的笔记内容分配是,体系笔记用思源,碎片笔记用 ob,这两者不可调换,也不想融合,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我对不同软件的使用程度与方式
  • 基于我的需求,思源在笔记内容的应用领域是杀牛刀(没法折腾的小白来说是福音啊),ob 是小刀(它应该可以很强,但我就只能用到这份上了)把 ob 当小刀来用,十分完美解决了我的“碎片笔记”管理与记录这个痛点

最最后的小结,我的碎片笔记流原则——

trollface 无脑输入

trollface 轻度整理

trollface 按需取用

遵循这三个原则,强迫症也好心理洁癖也好,必须说服自己不要在乎那些奇怪的心血来潮记录下的东西。

松鼠症的症状之一就是“啊这个感觉有用啊先记下来吧”,这种症状是良性的,但如果加上了“啊我的笔记好乱啊一定要井井有条”这种强迫症,就变成绝症晚期了,绝对绝对要克服这种心理。

现实中的杂物间不可乱,那是因为只能物理寻找,不整理是真有可能找不到(浪费大量时间在寻找)。

碎片笔记这种杂物间,有如此多的搜索方式,几乎不可能找不到,就没必要为了寻找时节省的那几秒时间,浪费大量时间去整理。

ps:这里只是在说碎片笔记,体系笔记则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以后有机会再写。

3 操作
Floria233 在 2025-02-09 14:56:29 更新了该帖
Floria233 在 2025-02-09 14:06:24 更新了该帖
Floria233 在 2025-02-09 13:55:53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Floria233

    简言之。碎片笔记,1 记录时就是无脑囤——虽说是无脑,既然选择囤起来,至少已经筛选过一遍,这内容有点用处。【输入】

    2 囤积时,做好标注,重点是方便日后索引。【整理】做且只做这一个动作

    3 只在需要某个内容时,和体系笔记配合起来,针对碎片笔记集中索引,其余情况,继续循环上述两步(无脑囤 + 标注)【输出?非也,笔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即复用,输出成文只是复用的一个方式而已。】

    1 操作
    Floria233 在 2025-02-09 12:52:50 更新了该回帖
  • 其他回帖
  • sy16 1 评论

    贴主,MOC 是啥意思,元对象编译器(Meta Object Compiler)嘛,应该不是吧

    哈哈,不同领域的缩写可能有点歧义啊,在笔记领域,这个叫 map of content,内容地图。这个术语,在各种笔记术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建议深入了解,也是笔记记录与管理最重要的一个东西之一。
    Floria233
  • pakeh2866 1 赞同 2 评论 via iPhone

    感谢分享,

    碎片笔记是“无法被纳入体系笔记”的内容 有所感触

    整理方面还愿意多听听

    比如:90% 情况不要去整理成索引 page,

    1 回复
    感谢反馈。这篇文章我主要想表达的就是“面对庞多数量的碎片笔记时克制住自己那颗蠢蠢欲动必须想要收拾井然有序的心”。【90% 情况不要去整理索引笔记 page】,就是这个宗旨原则的具体实践之一。就算乱也让它一直散落,因为只要整理就会花时间,而这个整理所带来而收益回报并不够高——只要在记录时做到标注,后续搜索就可以搜到,而且速度也挺快的。
    Floria233
    具体来说,大多数时候不要去整理,因为这个行为的含义,经常是“为了整理而整理”,在有很强的搜索功能辅助之下,这种整理的收益并不高。而剩下 10% 的情况,为什么要整理呢?那是因为有必要了。即当一个话题你认为很重要且现在就感兴趣并且决定付诸实践,这时候就把它整理出来,立刻就跟着这个索引 page 去做事,有且只在这种情况下做的索引 page,才能被应用和实践到具体生活中。再重申,碎片笔记是体系笔记的辅助。假如题主现在真的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概率大概是应该先在体系笔记里搜索,顺便搜罗一下,看往昔的碎片笔记里是否有相关提及。 如果你需要针对什么内容构建体系,那么重点应当是先去构建体系,ob 的碎片笔记又如何成体系呢?这时候应当是自上而下来收集与整理。所以我才说,90% 的情况不要去整理,只在需要用的时候索引。
    Floria233
  • Imuvux 1 1 评论

    Daily Note 本身是用来打破“必须在现有结构里填充新内容”的输入方法,将“考察现有笔记体系 → 定位合适位置 → 写入新内容”调整为“写入新内容 → 关联现有信息”,将输入以外的处理置后从而解放输入环节。思源手机端过于沉重了在轻量化输入方面其实不太合格,启动太费劲,最好还是搭配个能多端同步的快速记录工具比如语雀幕布 flomo 等。

    解放输入大概率会导致笔记体量增加,当体量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使得定位特定内容变困难。在记忆范围内的还能用搜索直达,而当记忆模糊导致搜索成为非完备信息提取时,就有必要通过关联信息属性增加与笔记关联的信息维度,从而增加找到符合指定规则的笔记集合的维度。添加双链、标签、数据库都是增加笔记的信息标签,从而只需要记住这些信息标签,有一个信息标签就能汇总所有相关笔记。这大概对应文中的初级整理,增强笔记可检索性。

    当信息标签也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同样可能会使定位笔记变困难,此时就要将重要的信息标签组织起来建立导航入口,在宏观视角上显式罗列笔记内容结构。添加索引笔记 | MOC | 结构笔记都是搭建导航结构,这大概对应文中的中级整理,提升笔记检索效率。

    当与特定信息标签关联的笔记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使这方面的认知产生质变,原本的碎片笔记就不是孤立碎片而是成为某个更大的主题的素材了,此时可以考虑进行输入 → 整理 → 提取 → 表达中的最后一环,基于碎片化的小笔记发展更完整全面的大笔记,原始的笔记素材沉淀为背景区或不再保留。这大概对应文中的高级整理,用写作实践使用笔记,用使用实践整理笔记。

    感谢,大大你说的很有理论性。😁
    Floria233
  • 查看全部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