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有用吗?强大的知识库让你的生活有起色了吗?

本贴最后更新于 23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时异事殊

知识管理无用论

自从我意识到做笔记、整理知识库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后,便决心把时间放到主业上,「多做作品,少做笔记」。

但是做笔记这个事情是真的上瘾,一天不去看几篇文章翻几页书并且记录下来,就浑身难受,不碰知识库的这几天,甚至产生了轻微的「戒断反应」。

于是在「戒断」当天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段话:

个人知识库真是个好玩意儿,它能让人逃避现实的重压,让人忘掉忧愁,只需要沉浸在里面,持续地整理、总结,汇聚成一篇篇精美的文档,就能获得满满的成就感——然后现实生活没有发生丝毫改变。

之所以我的现实生活没有改变,不就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认知升级」吗,认知是升级了,但是能力没提升啊,这就像抖音评论区里流传的一个段子:

过年了,七大姑八大姨齐聚一堂,讨论着这一年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这个家里买了新车,那个家里购了新房,然后话锋一转,问我:「小明今年过得咋样啊?」

我默默拿出了我的 Nas,介绍道,我这个机器支持公网 IP,能当虚拟机、能当软路由,精选服务器级 CPU,功耗严格控制在 60W。并且演示了我搭建的 Jellyfin 海报墙,全高清无水印影视资源,文件名精准刮削,字幕、音轨齐全。

看着亲戚愕然的眼神,我自豪地起身离去。

知识库的毒性强大之处在于隐蔽,它不像游戏和刷短视频,你明确知道这会玩物丧志、浪费时间,而经营知识库会让你沉浸在虚幻的成就感中——至少我获得了知识啊,这个感受会麻痹人的正确认知。

我身边有的人,学东西飞快,驾照一个月到手,学技能一下就上手,上手就出作品,几乎无内耗,但几乎看不到他做笔记,甚至对我把某种视觉效果的实现路径按照一二三记录下来,呈现鄙夷的姿态——怎么这还要记笔记啊?

这确实动摇了我对做笔记这件事的观点。

然而真的无用吗

结论是:有用且必要,且持续的重要。

知识库对个人的重要性,不必我多言,每个人都能给出不少的理由和依据,我也是如此,可以说没有建立知识库的这个过程,我的知识面以及思考、写作能力都已经全面停滞在了高考结束的那一年。正是有了建立知识库的过程,才使我不断逼迫自己输入、输出,完成思维能力的迭代。

都说设计师的文化水平捉襟见肘,哈哈,还好我暂时还过得去。

那话说回来,为什么知识管理在某些时刻是无用的?

因为知识库的有用与否,会随着注意力的焦点,呈现动态变化。

image.png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出现了两个概念:「关注圈」和「影响圈」。关注圈内的事物就是你感兴趣的内容,它们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你对此无能为力,比如股票行情;影响圈内的事物就是你能够产出作品、制造出影响力的内容,比如你的考试成绩、资格证书、设计作品、编写的程序。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知识库里的内容是与两者(影响圈、关注圈)各有交叉的。

知识库与影响圈交叉的部分,意味着你的知识发挥了效用,产生了影响力,影响力就是财富——基本上没有人会反对这句话吧,这部分内容能让你的生活得到改善;

知识库与关注圈交叉的部分,意味着知识库为你提供了「安全感」,确认自身安全是人类原始的本能,囤积得越多人就越安心,知识库中这部分的内容其实是缓解了你的焦虑。

当一个人的注意力更关注缓解焦虑的那部分,人就沉沦了,只有当注意力集中在能影响外界的那部分时,知识库才是有用的。所以我说知识库有用与否,是动态变化着的,它取决于你的注意力焦点的位置。

总结

想明白了这些,我就不再纠结是否应该去管理自己的知识库了,因为当我焦虑的时候,适时看看文章,缓解一下,然后再在影响圈里火力全开,依然能带来好的效果。

对于前面提到的那位学东西很快的朋友,我也掌握了他的秘诀,那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先不要做笔记,直接出作品,并且把作品丢去一个能获得反馈的地方,在正反馈和负反馈中持续优化。

比如学生,就是不断做卷子,对答案、订正。我作为设计师,就是在小红薯、音符等平台上发作品,听听别人是怎么夸的,又是怎么喷的,然后改进作品细节。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2341 引用 • 89393 回帖 • 1 关注
  • 知识管理
    41 引用 • 346 回帖 • 4 关注
  • 分享

    有什么新发现就分享给大家吧!

    248 引用 • 1792 回帖 • 1 关注
3 操作
Helvetica 在 2024-04-05 20:46:32 更新了该帖
Helvetica 在 2024-04-05 17:17:28 更新了该帖
Helvetica 在 2024-04-05 17:15:18 更新了该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15710886610 1 评论

    如果没有知识库积累,你可能写不出这些观点没有这些思考。

    你的观点很棒,已经收获了影响力。已经产生了作用。在合适的场合,就是那个特别的人,你比别人多了更多机会。

    感谢,说出了我心中所想。
    Helvetica
  • 其他回帖
  • Helvetica

    确实是该为了「解决问题」而学,影响圈和关注圈的概念则会让学习者更加明确「学什么」,明确这个会让学习带来的效益更高。

  • wrmfw 1 评论

    正确的知识不意味着改变,而且遗忘持续不断,一个阶段记录的笔记伴随的语境上下文会丢失(在当时觉得理所当然的背景知识与逻辑往往不会记录),思考无法接力,笔记重新从知识变为信息。

    我选择不等待未知的量变质变,直接用知识影响现实生活,表现为:知识的行为实践(大量的习惯让我变了个人)、知识的永久记忆与压缩抽象(脑袋里自生长、剪枝的知识库,随时可用)

    过程型知识:学的时候在旁边写下,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怎么实践,具体什么时间或条件去做,直接加入行为清单,持续追踪(以福格行为模型为指导),记录实践日志和调整再实践。完成一次性的行为,或者形成长期习惯

    概念型知识:重复回忆提取进入长期记忆(比如用 anki,比如高频的费曼技巧),加工组合与其他知识进行组块化(输出,讲、写。。),达到可参与决策思考的专家阶段。

    分享一条问答笔记,即时实践的好处,就是从现实中获得直接的反馈,快速的更新知识,以及得到正反馈

    • 对现实的认知客观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 1 归纳充足:是否能充分解释过去经验 2 泛化充足:预测未出现新情况的准确性
        • 补充:认知就是对于信息的去噪音和压缩,抽象出自己需要的概念模型,用于记忆过去经验和预测未来

    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第 11 版)提到:行为改变态度,态度促进行为。行为与认知不匹配,认知会退转,也就是读书时思考加工所得成果会褪色变质。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知觉理论可以解释:人会评价自己的行为,了解并塑造认知。

    神经科学中幻肢现象也可以解释:长期不用的认知所对应的细胞结集,就像断掉的腿对应的细胞结集,被其他认知或器官对应的附近的细胞结集抢地盘,表现为风吹到脸上,不存在的幻腿会疼痛。在认知的表现,就是记忆错乱混合

    非常详细的认知转换指南,感谢分享。
    Helvetica
  • ennea 1 赞同 1 评论

    可以有两个回应,一是即便毫无用处,但是你也获得快乐了,就像刷短视频,二是知识管理不能替代学习,ta 只是学习的工具,实践中学,实践中思考,笔记只不过是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遗留下的痕迹,记录自己的思考,记录需要复习的知识点,记录需要注意的地方,总结每次实践的经验等等。

    中肯的。
    Helvetica
  • 查看全部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