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渐进学习手册:双链与间隔重复系统

本贴最后更新于 25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时移世改

思源渐进学习手册:双链与间隔重复系统

思源用户推荐使用思源阅读本篇文章,这里提供了源文件下载

草稿思源渐进学习手册第三版.sy.zip

image

在思源里的食用指南:

  • 点击列表大纲符号聚焦查看,点击同一个大纲符号返回上一级
  • 点击索引文档进行跳转
  • 推荐使用 TOY 主题,有聚焦自动展开的功能。
  • image

食用指南 min.gif

这篇文章的结构:

  • image

在和社区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每个人对“笔记”一词的理解都不同,大多数人并不需要一个帮助思考的软件,他们的需求主要是进行一些信息管理,以及必要时处理下文本。

得益于思源的设计和优化它能胜任这些工作,甚至比其它软件做得更好,比如端对端加密同步、强大的搜索、长文阅读,以及完善的导出。

在今天,我们并不对信息管理做多余赘述,这篇文章只分享如何通过合适的策略加强内在的学习动力,让自己变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在文章中,我将会描述:

  • 学习中的奖励—被忽略的奖励因素,奖励带来乐趣与内在驱动力
  • 主动学习—学习的根,根子是坏的长不出来参天大树
  • 先验知识—学习的对象,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
  • 认知自动化—学习的进化,学习会让自我变得越来越强
  • 提取练习—学习的格式化,把学习当成更具体的练习任务
  • SRS/渐进—学习的间隔与情感优化,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学习需要时间,以及学习过程中内在驱动力的消耗

这篇文章由于综合了多人的观点,所以显得复杂且冗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右侧大纲那随意跳转,虽然本篇文章是线性的,但我推荐大家根据大脑的味蕾进行非线性阅读,不用有什么必须读完的压力,挑着感兴趣的看就行,比如你只想知道如何在思源里如何用双链,那么直接跳到“双链的非定向渐进流程”即可,上手就是毕业。

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策略惊才绝艳的想法大多出自:

  • SuperMemo 作者 Piotr Wozniak1
  • 间隔重复系统的资深使用者以及开拓者、常青笔记的作者、独立研究员 Andy Matuschak2
  • 量子物理学家 Michael Nielsen3
  • Lain

在此要感谢 Thoughts Memo4 汉化组创造了一个机会,能让我去理解他们在想什么。

如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和我们进行交流。

学习中的奖励

image

在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5中我们以进化的角度解释了大脑讨厌不确定性、天然渴求着信息与知识,用来消除陌生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安感。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智能手机、上网冲浪、短视频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除了消除不确定性外,“获得新知识”本身会使大脑的奖励机制产生愉悦感。与进食等欲望相反,学习的愉悦感不会随着满足而结束,这种愉悦感是进一步信息寻求行为的基础。

也就是说,当你获得了知识的奖励后,你会越来越渴望知识,并且只有“学习”这种行为能强化渴望,外在的奖励反而会破坏这种驱动力。这是每个人类都拥有的生物机制,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它能鼓励我们去适应新环境,提高生存几率。

“那为什么我从未感受到学习的快感?”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明确下“学习”这个概念,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的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内学习,学生迫于压力说服自己从教学、专业书中吸收知识,当毕业之后通常就不会再进行狭义的学习活动。

而在广义上,当经验(包括实践)导致个体的知识、行为或行为倾向发生相对永久的变化时,就发生了学习6

也就是说,看剧、阅读网文、打游戏等行为同样会发生学习,关键不在于场合,而在于:

  1. 学习是一种变化。
  2. 学习者的知识、行为或行为倾向发生相对永久的变化。
  3. 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的经验导致的。

举例说明(资料改编于 应用学习科学[美]理查德·梅耶. (2016).):

  • 大米这两个礼拜天天都在玩电脑游戏。他的游戏分数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是学习,经验(玩电脑游戏)导致相关知识(由游戏分数表现出来)发生了变化。
  • 大米不喜欢狗。不过这个周末,他需要去照顾朋友的一只可爱的金毛。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喜欢狗了——这是学习。
  • 大米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撞伤了头,并在瞬间失去了知觉。他苏醒后却不记得这件事了——这不是学习,失忆是摔倒导致,是外部物理干预,而不是经验导致。
  • 大米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了 100 道算术题。尽管筋疲力尽,但他又继续做了另外 100 道相同类型的题目。这次花的时间比第一次花的时间更长——这不是学习,这是由疲劳引起的变化。

一位学习者可能会在看电视剧时学习到转场的技巧、镜头如何拍摄出美感,可能会在阅读网文时学到如何设计情节、如何制造读者喜欢的爽点,也可能会在打游戏时总结出关于设计场景的模型。广义上学习是不拘泥于形式的。

狭义上的学习即是我们日常语境下的学习,在这种学习下我们通常很少能感受到学习中的奖励,在学业压力的迫使下,我们不得不面对高于先验知识水平的信息,陷入认知过载:

  • 当我们阅读一段完全陌生文本时,文本中的新元素进入到工作记忆代表的“意识工作台”中,占据了我们的组块容量:
  • 面对两个元素时,工作记忆容量还有余,我们能轻松进行心智运算。
  • 而当元素多余三个时,我们思考时就有些吃力,特别是当它们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时:例如,电池需要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正负极之间是电解质。这样就有三个元素,但当要描述它们的顺序时就可能出现六种情况7
  • 当项目的数量增加时,它们相互联系的方式也会增加。我们很难一下子在工作记忆中同时处理所有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相互影响的元素会产生高强度负荷,导致我们过载:
  • “明明字我都认识,但为什么连起来就是读不懂”。
  • “读到后文忘记前文,有时还会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忘记了前文,当意识到后只能从头开始再来一遍。”
  • 文本中的文字只是在视觉上解码了一遍,我们完全没注意到其中的意义,文本大部分内容被挡在外面,连工作记忆都无法进入,更别说经过处理进入长时记忆8

这是大部分人感受不到“学习快感”的直接原因:

  • 大众语境下的学习是指狭义学习,也就是校内学习
  • 学生迫于学业压力不得不时刻处于认知过载状态,说服自己学习无意义的内容通过死记硬背面对考试

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下很难昧着良心说“学习是快乐的”。

“那学习的快感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特性?”

学习的乐趣

在 woz 的文章学习的乐趣9中提供了他多年来自由学习的经验和探索,描述了学习中奖励的属性:

  • 具有可预测性和意外性的“低概率信息”可以带来奖励

    • 如现在让人成瘾的大数据信息推送、短视频等等
  • 先验知识获得学习奖励的基础,向大脑传递信息必须要考虑先验知识

    • 为了获得学习的奖励,新的意外的信息需要符合已有的知识(模型、图式、预测等)。为了获得奖励,脑神经需要处理输入的信息,并将之与已存于大脑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大脑中处理输入信息的主要处理器之一是海马体。它是大脑的信息交换板,能够将输入的信息与先验知识进行比较。

  • 有价值的联想会产生奖励

    • 一个被认为有用的联想很有价值。能够解决难题的联想会更有意义。

  • 具有高价值的知识会带来学习中最纯粹的终极奖励,同时会进入长时记忆

    • 例如顿悟、尤里卡时刻
    • 当科学家有新发现时,他可能会大叫「尤里卡! 」,向空中挥拳。他大脑某处的神经网络产生了一个泛化,由此发出奖励信号。经过进一步传播,这会让一个老人像个孩子一样在实验室里跳来跳去。

  • 合意困难会增加奖励

    • 例如解决一个“刚刚好”的问题
    • 如果困难是合意的,它将带来奖励。如果不存在奖励,则表明困难是无法逾越的。这种情况下,困难没有意义也不值得追求。

  • 学习本身就是愉快,这无关运用知识的回报

    • 产生新发现时的“啊哈!”、“哇!”或“尤里卡!”是学习中最纯粹的终极奖励。我们不需要别人的称赞或表扬作为进一步的奖励。在这里,知识本身就是奖励。

    • 泛化证实一个模型,或者为一个更好的新模型构建基础。

      学习内驱力的奖励来自已准备好进入长期记忆的高价值知识。

      这种奖励的共同特征是:都会将新的高价值信息编码进记忆中。

  • 存在最优信息传授

    • 最令人愉快的信道将持续提供意外,证实现有的模型,并为之增加新的语义枝条,以便引入新的知识。意外地破坏现有模型可能一开始令人不愉快,但可能会导向令人非常愉快的思维进化。

      打个比方,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信道在修整你的知识树,并添加新的分支,就像一个陶工在他完美塑造的作品中添加新的黏土层。

  • 学习不会像进食等欲望一样随着满足而停止

    • 与进食或做爱相反,学习的乐趣不会随着行为的结束而终止。学习的乐趣是可持续的,只有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网络过载时,这种乐趣才会缓慢减弱。而且,通过睡眠就可以将其恢复到基准线。

    • 学习内驱力取决于当前已有知识的状态,此状态可以通过学习行为本身进行改变。

  • 存在学习的反馈循环

    • 学习熵(知识的吸引力)提升学习内驱力,进而提升估值,估值反过来决定学习熵,构成强大的反馈循环。

学习不会停止的一个原因是知识获取时的无规律奖赏会使多巴胺活动幅度增大,产生强烈的渴望10。这也是为什么赌博、短视频平台那么令人上瘾。

知识获取的奖励学习框架

在 Murayama 提出的知识获取的奖励学习框架11里也解释了知识获取不会随着满足而停止:

人们很容易把获取知识视为类似于获取食物。当我们长时间没有食物时,我们会感到饥饿。一旦我们接受了食物,并且消费了它(带着一些兴奋或者失望,取决于味道) ,我们就很可能变得满足。在这方面,我们很容易看到食物和知识获取之间的相似之处。

然而,在现实生活的学习中,知识的获得并不是终点。

知识获取除了上文描述的奖励强化外,还改变了先验知识及状态作为进一步寻求学习的基础:

获取的知识被整合到一个人的先验知识中,更新的先验知识以一种促进进一步信息搜索行为的方式工作。更新后的先验知识至少通过三种途径提示进一步的信息搜索行为:

  1. 获取知识使学习者意识到一个以前没有意识到的“知识缺口”。这会引发更多的兴趣,进而促进获取知识的进一步动机(路径 A,图中的“新问题的产生”)。

    • 例子:大米正在玩一款游戏,游戏里需要使用星象来导航,在学习天文定位法时他意识到对天体运行存在理解偏差,从而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想要学习和解释它。
    • 这是因为丰富知识网络可以突出扩展知识的更大空间12*13
    • 当然,这些过程发生的可能性取决于任务结构的性质、一个人的先验知识和他们的技能14。例如,学习一个简短的、自成一体的琐碎问题的答案可能不足以激发进一步探索这个主题的兴趣。
  2. 积累的知识也有可能让我们意识到一个主题的重要性(路径 B,图中的“估值”),这进一步加强了新知识的奖励价值。

    • 例如大米本来学习如何制卡,结果随着学习发现 Andy 教授制卡的文章里有很多元认知的策略应用,大米意识到制卡不仅可以强化记忆,还可以促进自己的理解,这极大鼓舞了他。
    • 这是因为新信息的价值应该取决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这些新信息与先验知识联系起来。
  3. 积累的知识还帮助我们理解新的信息,这会调节我们从事信息搜索行为的决策。换句话说,新知识的获取增加了我们的知觉能力或技能(路径 C,图 2 中的“增加的能力”),为进一步探索提供所需。

基于内在动力的参与与基于外在奖励的参与是非常不同的:

  • 具体而言,知识获取及其与先验知识的整合是未来信息寻求行为的驱动力,使得知识获得行为具有可持续性。
  • 换句话说,新知识的获取增强了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动机。
  • 一旦这种自我提升效应发挥作用,奖励系统就为知识获取创造了一个积极的反馈回路,实现了基于“兴趣”的参与的长期可持续性。
  • 这种自我可持续性与基于外部奖励的奖励学习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奖励的持续供应。
  • 之前的研究表明15,强烈的外在奖励可能会破坏内在动机,知识获取的奖励学习框架提出一个假设:外在奖励的提供阻止了在奖励网络中内在奖励的有效生成,这或许是无法感受学习快感的原因之一。

在 woz 的文章和 Murayama 的模型里“先验知识”是极重要的组成,而在本文里则强调先验知识是我们唯一需要维护的部分,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中有提到:

人类被看作是由目标指引、积极搜寻信息的行动者,他们带着丰富的先验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正规教育,而这些已有的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以及组织环境和解释环境的方式。反过来,这也影响着他们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16

建构知识

image

一些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先验知识的特性,理解它们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建构,也能让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使用对应的调节策略。

什么是先验知识?

它是指接受新信息前大脑中就已经存在的知识。

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词?

使用这个词是专门指代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通常语境下的“知识”区分开。

在日常交流时“知识”和“信息”这两个概念已经被混淆,这也导致我们很难进行有效沟通,比如我们常说的个人知识管理,但大多是在管理剪藏的书籍、文章之类的信息,这很酷,但不是我们的目标。

是什么决定了先验知识?

主要因素有两点:

  1. 文化与境脉(context)的潜移默化

    • 在第一次漫游5里我们探讨了文化、社会等人造物塑造了人类的认知,由于每个人所面对的环境(家庭、身份、关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每个人都会在互动中发展出独一无二的知识序列,也就是先验知识。
  2. 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 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的经验、观察、实验和思考来建构知识,先验知识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个体主动探索和内化外部世界的信息而形成的。

先验知识认知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先验知识带来更多知识:富者越富

学习科学的研究有条重要的指导原则就是:学习总是在原有的知识背景下发生的17,以应用的角度来看,学习可以看作原有经验的迁移。

提到迁移,人们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学习某事,然后评价学习者把它应用于别的事情上的能力。但即使是初始学习时段也涉及到迁移,因为迁移是以人们带到学习情境的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应用他们所知道的去建构新的理解,这一原理被解释为“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到原有经验的迁移”16,它在我们学习时经常被验证:

“有一条很好的原则就是,如果你已经有了其他的知识,学习新的东西就会变得更容易。”18

先验知识以三种方式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知识:

  1. 帮助我们接收新的信息
  2. 帮助我们思考新的信息
  3. 帮助我们固定新的信息

接收新信息

提升理解能力

在日常交流和阅读中,如果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理解对方的意图会很困难。丰富的背景知识意味着你很少需要让对方重述或者重读文本来确定含义。

例子:

  • >当和朋友一起聊天时,他们聊到游戏中话题:“我用反惯性飞爬空时总被卡视角用枪刀打下来,我已经被打成黄锁 bot 了,你有什么应对策略吗?”
  • >缺乏相关知识的大米:“啊?什么?”
  • >另一个朋友:“这是你们熟练掌握反惯性飞的在互卷,我就不会用,你们只要一被压视角就想用反惯性飞升空,太容易针对了。”

新手与专家的区别是专家拥有一个丰富并组织起来的先验知识,能更容易对新信息进行分类,并确定新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联19,从而理解新信息。

提供深层次看待问题的方式

在思源社区进行交流时,我发现很多人拥有卓越的“洞察力”,他们能一眼看到问题的本质,后来我才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天赋,而是先验知识带来的特性:新手关注问题的表面特征,而具有更多知识的人则关注问题的基本原理16

在一项经典实验中要求物理学新手和专家将物理问题分类20,新手根据问题的表面特征进行分类,比如问题是否涉及弹簧、斜面等。然而,专家根据解决问题所需的物理定律进行分类,例如能量守恒。

专家不仅仅比新手知道更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先验知识提供了深层次看待问题的方式。

专家的先验知识也能让他知道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哪里,例如 :

  • DOTA2 中熟练的玩家在观看比赛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兵线的控制、节奏的压制、阵容的优劣势时间段上。
  • 格斗游戏的熟练玩家在观赛时会将注意力放在选手对帧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资源管理、空间位置的地形利用、攻防节奏上。

而新手玩家则注意不到这些,有些精彩的细节操作在他们看来都是一样的。

这是由于大脑能根据当前任务的目标和先验知识对视觉通路中信息的进行调控,能通过“自上而下”的内部信息驱动注意力21

当我们初次看到图一时只觉得是张黑白色块组成的图。

image

但是当我们看完图二发现图中有两只动物,这时候再去看图一就会怀着特定的目的去搜索图一中的动物。

image

除此之外还有个作用是,先验知识帮助个体意识到,在特定情景下应该期待什么和注意什么,即知道“自身周遭”的事物是如何运作的22,消除环境中的未知以获得心安感。

思考新信息

先验知识增强了我们接收新信息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接收新信息后在工作记忆中对其的处理,先验知识也提升了这方面的能力。

在信息进入我们有限的工作记忆中时,先验知识能将多个单独的信息项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元或“块”:

  • 假设你需要记住一个电话号码:2095550134
  • 如果没有任何先验知识,你只能死记硬背。
  • 但是,如果你利用先验知识,比如知道美国的电话号码通常是按 3-3-4 的模式分割的(区号-前缀-用户号),你可以将这个电话号码分块成三部分:209-555-0134。
  • 这样你只需要记住三个数字组合,而不是十个单独的数字。
  • 如果你知道 209 是加州的区号,那么这个电话号码就可以与“加利福尼亚州”这一地理信息关联起来,进一步减少了记忆负担。
  • 此外,如果数字组合(比如 555)在你的经验中是常见的或有特殊含义(在电影中常用 555 作为虚构的电话号码前缀),那么这个信息块会因为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而更容易记住。

新手会看到“一兵一车”等一系列单独的棋子,大师则看到更加精妙的“组块”:他们识别为单位的棋子组合,由此可在比单个棋子更高的抽象层次上推理23

随着先验知识的生长,你会发现自己能理解越来越复杂的细节,注意到之前忽略的内容,你的关注点可能逐渐转移到其中的模式(pattern)、联接(connection)乃至图景更宏大的洞察(insight)。更妙的是,你或许会跳出作者的内容,开始聚焦在自己的观察和疑问上24

由于先验知识的提高会使得注意力跟着提高,我们能逐渐注意到之前自己行为、表达的缺陷之处,并加以改善,这就衍生出一个有趣的解释:教练是花钱请人对你的注意力进行编程25

固定新信息

你可能看到过某人学习新东西特别快,这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他在相关领域有着丰富的先验知识。

当您学习新的信息时,其中和先验知识的相同元素会激活先验知识,并对先验知识进行重组和重新巩固。

共同元素的交叠使得先验知识被不断重新加工,并接收新的信息进行整合,新信息中附带的元素也会被记忆,等待着接收相同元素的信息,先验知识就这样得到了扩展,完成了自由生长。

举例:

  1. 想象一下您在公园里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位女士在遛狗
    • 这是先验知识,在大脑里与一组同时被激活的神经元相联结
  2. 后来您在别处散步的时候见到一位男士在遛同一条狗(共同元素)
    • 这是知觉上的交叠事件
  3. 狗(共同元素)触发了您的先验知识,这一激活使得您大脑里关于狗、男士、女士的神经表征发生了联结,这种记忆的整合使得您创造出了新的知识——即使您没看到这位男士和女士在一起,但是您已经知道他们有某种关系

资料来源:改编自 Schlichting, M. L., & Preston, A. R. (2015). Memory integration: Neural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behavior.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1, 1–8.

image

这个过程类似于拼图游戏,学习者在各种活动中(学校、老师、游戏、社会实践、书籍、网络)捕捉最恰当的知识碎片,用以组装进先验知识中,这也是上文所说的知识的建构。

image

先验知识能释放工作记忆容量

在始于认知架构的认知负荷理论26中,假设我们拥有:

  • 大容量的长时记忆

    • 人类通常无法直接访问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我们对长时记忆的内容和功能的意识,是通过将这些信息调入工作记忆并在那里加以处理来实现的。
    • 长时记忆中包括先验知识,先验知识不仅仅是由孤立的事实组成,还可以包括心智模型等复杂的认知结构。
    • 人类的智力能力来自于先验知识,而不是来自于在工作记忆中进行长而复杂推理的能力。
  • 有限容量的工作记忆

    • 工作记忆可以等同于意识,人类只能意识到并只能监控工作记忆的内容。所有其他认知功能都被隐藏起来,除非它可以被带入工作记忆中。
    • 大约只有四个组块的容量27,就像上文所说,当你陷入过载时大部分信息连工作记忆都无法进入。

先验知识能以释放工作记忆容量的方式,允许我们将更多的注意资源集中于认知处理任务上。

先验知识的建构释放工作记忆容量

在学龄早期,孩子们通过建构对字母的认知,学会将各种形状(包括手写)分类为有限的字母类别。这些基础元素进一步组合成单词,单词组合成短语,如此层层递进。最终,读者达到能够迅速理解复杂长句的境界。

这些先验知识被存储在长期记忆中,它们的一个明显功能是固定新的信息,除此之外还能降低工作记忆的负荷。

尽管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只可以储存和处理少量元素,但单个元素的大小、复杂性和复杂性却不受限制。即使是最复杂的先验知识,提取到工作记忆中都能作为单个元素(组块)来处理。

也就是说,我们能通过不断建构先验知识来理解愈来愈复杂的信息。

先验知识的自动化释放工作记忆容量——无想神通

什么是先验知识自动化?

在本篇文章里,先验知识自动化包含两个概念:

  • 认知信息加工自动化
  • 技能习得的自动化阶段
认知信息加工自动化

什么是认知信息加工自动化?

认知信息加工自动化是指某一心理活动或行为随着持续的、大量的练习,所需的注意资源逐渐减少,直至可以无意识地进行处理28

这也是在第一次漫游中所说的:在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下,学习能提高单个组块所能掌控的内部知识(或者将其变成一个无需注意力控制的知识块29)和外部信息,就能将复杂的合成任务转变为可以在脑内进行的心智运算。

技能习得的自动化阶段

在对技能习得的研究里,一个经典模型将技能发展分为三个阶段30

  • 陈述性知识阶段

    • 在初始阶段,我们的任务是将知识进行编码和记忆,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行动。
    • 这个过程断断续续,需要经常回忆现在该怎么办,需要做什么。由于需要回忆各个项目(步骤),各个项目几乎不会产生相互作用或组块(熟练后多个项目可视为一个组块),导致工作记忆负荷很大。
    • 当工作记忆负荷增加时,这个阶段的表现水平就会随着降低,出现“脑子卡壳”过载的情况。
    • 例子: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字时、刚上手使用思源时。
  • 混合阶段

    •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变。通过练习,行动从一开始的断断续续达到流畅,有一定的记忆负荷,需要投入注意资源。
  • 自动化阶段(程序性知识阶段)

    • 最后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是通过练习从混合阶段达到自动化,能够自动化地操作所学技能,行动几乎不需要有意识的注意,行动顺应自如的流畅,而且包含大量组块。

在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会发生遗忘:

  • 在陈述性阶段发生遗忘就会导致无法进入第二阶段
  • 在混合阶段遗忘陈述性知识则会导致练习错误,导致错误的自动化
  • 在自动化阶段遗忘陈述性知识,虽然还能执行任务但会降低效率

由于程序性知识的长期保留和衰退的研究很少,所以只描述了陈述性知识的遗忘。

在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投入注意力资源,随着练习所投入的注意资源会随之减少,最后几乎不需要占用工作记忆容量。

在技能发展的过程中,技能的自动化阶段是我们的目标,而认知信息加工的自动化构成了技能自动化的基础,它们都能以解放工作记忆容量的形式来帮助我们进行更复杂的思考。

知识建构

什么是知识建构?

知识建构是一个教育心理学概念,出自建构主义理论,它指的是个体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和理解,主动地创造和组织知识的过程。

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它有以下特征:

  • 主动:学习者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通过主动探索和实践在先验知识上建构知识。
  • 文化参与建构过程: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对知识的建构起到关键作用,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发展理解。
  • 情境性:知识的建构与学习者所处的具体情境和境脉(或者说是上下文,context)紧密相关。
  • 个体差异: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先验知识带来的理解、认知能力来建构知识,因此每个人建构的知识都是独特的。
  • 反思:学习者需要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学习策略,这是知识建构的重要部分。
  • 建构意义:学习者试图理解信息的内在意义,并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连接起来,形成有意义的整体。
  • 渐进:知识建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习者的先验知识随着新经验和信息的不断更新而演变。

Mayer 对知识的建构有过一个基于信息处理理论的解释:

当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合适的认知处理行为——例如,选择相关信息、组织信息使之成为连贯的心理表征、将这些心理表征融为一体并且将它们与长期记忆中已被激活的相关知识整合时,就产生了有意义的学习31

元认知控制和动机学习下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图来自 应用学习科学[美]理查德·梅耶. (2016)

知识建构带来的启示

知识建构中有个关键点是主动。

我们的智力技能、专业能力来源自大脑中经过组织的先验知识。而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所创造和所处的环境塑造的,这包括我们的决策、对事物的看法以及我们的情绪反应,这是被动的过程。

在我们没有意识到并主动掌握自己的认知过程之前,学习往往似乎依赖于偶然,像是一场“撞大运”的游戏。如果我们恰好接触到了“最佳信息流”,并且获得了积极的反馈,那么思考就像是滚雪球一样开始启动,可能最终会发展成为持久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掌控自我,只是被外界信息流和反馈所引导。看似我们主动做出了选择,其实只是注定。

现在我们可以掌控此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先验知识,通过学习改变我们的习惯、性格和思维模式,我们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信息来源和学习路径,审视这个过程,而不是无目的地被外部信息所左右。

进一步地,通过深入理解自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评估我们的学习目标和生活方向。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允许我们从之前未经审视的习惯和信念中解放出来,找到新的意义和目标。

在渐进学习中,我们主要通过提取练习、自我解释和创造性阐述这三种策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世界知识的拼图游戏

文化与环境会导致我们每个人都会发展出独一无二的知识序列,也就是说,从出生开始,我们就拥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谜题,它是由基因、环境与文化构成的,它就是这个世界。

欢迎来到世界知识的拼图游戏!

在游戏里,我们拥有一个几乎无限的容量的长期记忆,用来保存各种经过组织的先验知识。

或许是为了有效地管理这些信息,并保护它们免受随机干扰,我们的认知架构限制了工作记忆,以确保长期记忆中的重要信息不被随机过程破坏32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依赖有限的工作记忆来逐步处理、理解和整合新的信息。

在这里,我将会分享渐进学习的策略,它的侧重点在于记忆以及激活先验知识进行知识的建构。

在此之前需要我们先进行一些澄清,来破除一些固有印象。

渐进学习

image

什么是渐进学习?

渐进学习中有两个大方向的策略,能帮我们建构知识,分别是:

  • 渐进阅读中的自我解释
  • 渐进写作中的创造性阐述

类比

关于渐进学习有一个非常形象的类比,它来自 Georgios Zonnios33

  • 假设我们竞相制作一些橙汁。

  •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水壶和大量的橙子,比赛是看谁能先装满他们的水壶。

  • 我们每个人都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赢得比赛:

    • 方法 1:将每个橙子一个一个地挤压,直到它变干,然后继续前进。
    • 方法 2:只要橙汁流得快,就挤压每个橙子,但是一旦橙汁流得慢下来,就继续挤压下一个橙子,直到橙汁停止流动。
  • 虽然第二种方法可能会留下一大堆半挤的橙子,但罐子装满的速度要快得多。既然方法 2 要快得多,我们如何在学习中使用它?

榨知机:渐进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信息来源(比如书籍、生活经验和其他人)就像是橘子,而获得的知识就是橙汁。学习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从我们的信息来源中榨取知识!

渐进阅读是由 SuperMemo 首创的一个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在渐进阅读中,你阅读文章的一部分,找到一两个好想法,然后继续前进,留下未完的文章。你对一篇又一篇文章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你觉得当天足够了。第二天回来时,你重复这个过程,许多半读的文章会再次出现,同时还会有全新的文章。

虽然这种方法起初听起来可能很疯狂,但橙汁的故事说明了它为什么实际上非常有效。你不再专注于你留下的半读文章,而是开始关注途中获得的知识。你停止关注“完成”书籍,开始关注你正在获得的洞见。

这种学习的真正效果要深远得多。我们不仅学得更快,而且当我们以这种方式阅读许多相关文章时,我们开始容易地在文章之间看到模式和结论,从而以一种比专注于单一作者的模型更复杂的方式建构我们自己的理解。

避免形式主义

Georgios Zonnios 的类比指出一个关键点,我们去阅读一本书、听讲座的目的是想从中获取知识,但在进行这些形式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将注意力放在完成这些形式上,专注于读完一本书,热衷于搭建知识管理系统,却忽视了从中建构我们自己的理解。

举例来说,Andy 的常青笔记具有复杂的发展性,他能不断地去完善之前的笔记,这是因为他不断在阅读、思考,在建构自己的先验知识,先验知识带来了更高的洞察力,那么自然就会有产生独特的见解来去完善之前的笔记。

简单来说,如果你要学着像 Andy 一样发展笔记,前提是你得思考,才能对内容有想法

  • 我通常先开启写作收件箱,翻阅收件箱中的提示和不完整的笔记。如果有什么内容激发了我的想法,我便就此起草常青笔记。书写笔记的跨度可能不止一天:我可能把笔记大大充实一番,直到筋疲力尽,便将笔记存在收件箱里,改天再完成。

而发展常青笔记只是其中我们能观测到的一部分34

  • 我们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做笔记」上,因为它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实践中的可见部分:如果你看到一个有洞察力的人在他们的笔记本上写东西,你可能会想,如果你得到一个合适的笔记本并把它整理好,你也会变得有洞察力。

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以自己的先验知识为中心,将注意力放在发展想法、见解上。你越是确保个人的想法得到很好的整合,你就越有可能朝着智慧的方向努力。

为了避免我们陷入形式主义,有一个很好的检测方法,那就是没有快乐就没有好的学习。

这也衍生出维护动机的策略:如果你觉得分心或者无聊,就可以跳过

利用学习中的快乐驱动策略的使用,如果没有快乐,那么接下来的这些策略你很难能去使用。

当你猎取到碎片完善了拼图,发现自己能逐渐理解越来越复杂的细节,乃至背后的模式,由衷地产生对知识碎片的渴望,就像是在渴望那肥美多汁的烤肉,那么祝贺你,同志,这就是我们走的路。

渐进学习中的策略:

image

渐进学习中有两个重要组成:渐进阅读和渐进写作,它们都离不开渐进处理,让我们先从渐进处理的凭依 SRS 说起。

SRS

什么是 SRS ?

间隔重复系统(Spaced Repetition Systems),简称 SRS。它是指 Supermemo 等系统。

间隔重复系统和闪卡有什么不同?
  • 我们常说的闪卡全称应是间隔重复记忆系统(Spaced repetition memory system),是 SRS 的一种应用,如 anki,具有专门的遗忘算法用来排期,将 SRS 和它区分开是为了以更广阔的视角开拓间隔重复的应用。
  • 间隔重复记忆系统实际是由 SRS 和提取练习共同组成的。

SRS 具有有什么用?

SRS 的自动排期功能可实现编程注意力,让时间轴上不同阶段的自己重复参与某个任务,只要是有趣的事物,你都可以拿来间隔,发送给未来的自己处理35

SRS 的排期非常拿来做渐进形式化,将一个复杂的任务拆解为多个简单的任务,降低其中的复杂度、阻力与风险,在机会成本与时间成本中找到平衡。例如:

  • SRS + 提取练习:通过回忆加强记忆,背后的机制是提取练习,和 SRS 结合能加强长期记忆,它需要独特的算法支持以最小的摩擦实现最大化收益,比如 FSRS 算法。
  • SRS + 阅读36:具有 SRS 支持阅读可实现无负担的速读、略读,可以专注于建构自己的理解,无需担心错过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也无需担心没有目标引导会导致过度碎片化,因为排期会让目标回到正轨。
  • SRS + 思考37:排期探索的问题、模糊的想法、主干想法,完善并从中积累思考。需要手动决策排期,比如有所得就要扩大时间间隔,增加时间去积累;无所得则要缩小时间间隔,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在这些想法上。
  • SRS + 习惯养成38:排期一些反思、思维模式以应用到生活中,默认间隔扩大。比如 不要在情绪起伏大时做任何决定当改稿时默念:不要追求完美早起刷牙时我应该[...],甚至可以为它们编写一些提取练习的卡片,用以强化行为,在下方有更详细的策略介绍。
  • SRS + 程序性知识的练习:例如练习输入法、骑自行车、弹钢琴等程序类任务。程序性记忆很复杂,要进行到自动化阶段需要大量的练习,这需要你自己进行手动排期。
  • 一些人(Andy、woz)会把邮件、任务、个人通讯加入 SRS 进行排期,在给他们发邮件时像是隔着时间长河在交流。

Andy 将排期的内容的称为 prompts(提示、引导),这揭示了传统语义上闪卡的内在属性——能引导未来的我们进行一系列练习、思考。

我们可以将排期的内容看做发送给未来自己的任务,你可以要求未来的自己进行提取练习、改变习惯、思考某个问题,如此的制作思路就出现了——设计卡片即是设计任务,不同的任务拥有不同的机制,Andy 对此有个深刻的见解:如果某个 prompts(anki 里的卡片、supermemo 中的元素)「见效」了,那不是碰巧,而是因为你对该任务的执行,用某种有用的方式「改变」了自己。根据这点,我们值得花一点时间去了解这些「改变」背后的机制。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编制任务,并设计你想产生的改变了39

例如:

  • 闪卡会生效是因为设计出来的任务引导我们进行了有效的提取练习
  • 养成习惯的任务会有用是因为在设计时预构了事件,并强化我们在发生这种事件时“应该做什么”的行为
  • 嵌入进文章的卡片会有效是因为它将读者的注意力重新引导回重点,就像一个专家向你共享了他的视角,告诉你“这是文章的脉络,这段文字中有价值的要点”、“这是必要的前置知识,不能错过”

这些针对“未来自己”的任务设计才是 SRS 中的核心,也就是说 SRS 以两种方式编程使用者的注意力:

  • 自动排期——在时间线上的注意力管理,引导我们该将注意力放在当前发送过来的任务上
  • 对任务的设计——接收任务提示,注意力被有效引导

SuperMemo 中的渐进阅读:

image

概括:

  • 渐进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在不断地摘录和精炼文本,在最后一步将精炼后的文本挖空,进入主动学习。
  • 不断地摘录和精炼文本可以概括为渐进地重新表述材料,它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对文本的每一次编辑都需要进行一点自我解释,需要一点理解处理。如果沿着一个间隔的时间表进行,每一次编辑都会对理解力、知识凝聚力和长期记忆有一定的贡献40

导入材料

我们可以将各种电子和非电子来源的材料导入进 SRS ,这样就变成了一个自动推送的阅读队列。

材料可以是一系列 PDF、网页、书籍、视频、音频、图片、电子邮件、评论、聊天记录、超链接等等任何你觉得有价值的内容。

导入策略:
勿要自动导入
  • 自主选择

    • 不应与 RSS 订阅混为一谈,渐进学习中自主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你要自己决定学什么、用什么策略,由于目前外界无法有效探测你大脑中的先验知识,所以最适合你的信息得由你自己选择,你觉得一篇文献有意思,那就手动加入阅读队列。
  • 情感动机

    • 自动导入会破坏你的情感动机:自动导入文章时,你会在阅读时看到很多与你不直接相关的内容。这些不相关的材料与那些你因为有强烈的情感联系而特意添加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冲淡了后者41
    • 自动导入文章时,阅读收件箱可能间歇地长得令人生畏。这使你不愿意打开它,从而让收件箱不那么可靠。
可以导入些快餐垃圾信息调节情绪
  • 什么是快餐垃圾信息?

    • 指那些一开始很吸引你,但是重复阅读几次之后发现没什么价值的信息。你可以把它看做阅读里的快餐短视频,满足下我们的信息饥渴症。
  • 为什么要这么做?

    • SRS 里如果都是在排期旧卡片会让人感觉很枯燥,而提取练习又是个耗费情感动力的环节。很多新手会在初期制兴致满满制取大量新卡片,然后在复习环节被压倒,自此放弃使用 SRS。
    • 在渐进学习环节,如果你在开荒一个新领域时情感动机消耗较大,而其它提供情感奖励的环节(创造性阐述)又没跟上导致动力不足,就可以刷些垃圾快餐信息调解下情绪。
    • 在间隔重复记忆系统中,优化的关键是复习环节及其内容的情感联系42
  • 会有严重后果吗?

    • 最坏的情况下就是会出现难点卡片提示,也就是 leech 提醒,对于 leech 正常建议就是改卡,次等建议是推迟,懒得思考 forget,寻思没用 dismiss,终极操作 delete43
优先级处理
  • 在 supermemo 里导入时会有优先级处理,对知识进行一次重要性排序,使用 Alt+P 定义导入材料的优先级,摘录、挖空时会被继承。
  • 使用百分比字段设定优先级,0% 是最高优先级,而 100% 是最低优先级。

PS:在 supermemo 里进行摘录的元素会直接进入 SRS 开始排期,成为阅读队列里材料的一部分。在其它 SRS 里需要手动排期。

阅读

核心原则:

渐进学习必须充满乐趣,一旦你感觉到任何无聊或分心的迹象,你就可以跳到下一篇材料,觉得材料难处理就可以先 跳过(搁置),安排到队列末处理重新安排复习日期,一些 SRS 拥有这样的功能,在阅读时你也可以安排优先级。

速读策略:

SRS 能支持我们进行良好的速读,它能消除速读的最大瓶颈:丢失重要信息的恐惧44

  • SRS 阅读没有典型的随意速读所带来的负担。略读速度没有限制。你读得越多,读得越好。你越赶,浏览得就越多。渐进阅读强化了你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你吞噬知识的速度。

Lain 对速读的经验45

  • 快速把整个文章的重点框架先找出来,再细致的根据之前的决策阅读。
  • 而由于普通人习惯线性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操作难度很大,因为你要一次性处理的东西特别多,对你的工作记忆和策略都是很大的考验。但渐进阅读由于可以让软件提示你和留存信息的缘故,实际上很容易实现了。
  • 当你遇到跳过的章节,实际上你可以快速预览一遍,然后懂的话就直接操作,不懂就可以跳过,这样可以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作业,比如大脑对内容的预设,动机增强和对整体结构的另一种方向的理解。
阅读策略总结44
根据自己的喜好平衡阅读速度和理解力
  • 可以选择速读,去抓住知识的大纲。
  • 可以在阅读时充分理解,同时留下复杂的细节或记忆巩固以备后用。
  • 也可以专注于记忆,这随你高兴,一切都取决于你。

在渐进阅读中,你可以快速浏览文本中不太重要的部分,而不用担心会漏掉一个细节。略读片段将安排在以后复习。您可以选择性地确定复习将在何时进行以及优先级。

你可以快速地从一个段落跳到另一个段落,得到整体的图景,摘录片段以便以后阅读,摘录片段以便详细研究,等等。

这种速读的方法,经过一些训练,是没有压力的。你将消除速读的最大瓶颈:对丢失重要信息的恐惧。当你将来回到浏览过的片段时,它们可能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或不那么重要了。

你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材料上,很少花时间去担心那些留给以后的事情。渐进阅读是一种没有理解障碍的速读。一旦你速读了整篇文章,你可以从一开始就慢慢地重新理解它。更多的时候,你会通过阅读最重要的片段来回顾它。

摘录

对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 摘录,摘录后的片段会继承原始文章的阅读算法。

摘录可以渐进进行45

  1. 阅读一段文本时先扫一眼,看到一整个自然段比较有用,就摘录(Alt+X)下来,然后分配一个优先级
  2. 等到下次遇到摘录的这一整个自然段,再细节地看看,决定先要哪段话,再摘录 Alt+X
  3. 这个过程中进行了略读,可以粗略地了解整个文章的重点框架
  4. 再次遇到摘录的文本时可以决定要不要它,如果觉得有价值就可以进行挖空进行提取练习

优化摘录措辞,重新表述文本

不断简化摘录的文本,以确保卡片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你大脑中的正确灯泡亮起来46,确保它们完全独立于上下文,没有冗余信息,易于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我建议每次处理时都尝试下自我解释,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表述下内容,这样每次都能对知识建构做出一点贡献。

生成完形填空

从这一步进入主动学习阶段,对简化后的文本使用 ALT+Z 进行挖空。

将完形填空转换为问答

PS:supermemo 中摘录和问答排期不同

  • 挖空、问答等元素在的间隔重复记忆系统是依靠记忆算法驱动的排期。
  • 其它元素( topic )则是单独一套排期,慢慢增加间隔。

渐进处理

从阅读到摘录,再到生成完形填空和问答,每个过程都是渐进的。

新手可以遵循一记一动原则,每次重复只进行一个动作,或是优化文本,或是优先级制定,所有这些动作都可以分散在不同复习情景中,在繁重的复习任务中,某一条信息可能并不足够重要。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要再忙于设置格式和颜色了。这将节省大量的时间去干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这种制卡是否会过于原子化,卡片太过孤立?

SuperMemo 中有四种上下文功能(类似于思源中的面包屑,提供上下文),所以可以利用上下文功能实现背景补充:

  • 摘录、挖空产生的知识树

    • image
  • 引用来源

    • 在渐进阅读中,您总是需要快速回忆问题或文本的上下文。快速恢复上下文的最简单方法是添加引用。在摘录文本和制作完形填空时,引用会从一个元素传递到另一个元素。由于所有子级元素都是从同一个带有引用标记的给定文本生成的,因此您不必担心丢失上下文的问题。

    • 举例:

      • image
  • 返回父级

  • 路径列表

    • image
  • 当然,做提取练习的时候最有用的还是引用来源功能,有恰到好处的上下文提示。

思源这类拥有列表大纲功能的双链软件则是利用面包屑实现上下文补充。

总览

我们可以认为在书籍、文章中,作者表达的知识集合和读者脑中的知识集合存在着差值,我们将这个差值不严谨地命名为“语义距离”,用来指代知识集合之间的差距47。渐进阅读就是通过拆解材料将语义距离测量出来,划分为具体的学习步骤,类似于还原论。

而渐进阅读过程中的提取练习自我解释和渐进写作中的创造性阐述则是其中要点,能帮助我们从先验知识上开始构建知识。

将 SRS 、阅读、处理材料、提取练习组合起来就是渐进阅读,它是由这几个步骤组成的:

  • 阅读文章
  • 从文章中摘录关心的部分(topic)
  • 优化摘录文本进行重新表述
  • 生成完形填空(item,到这一步才是提取练习)
  • 将完形填空(cloze)转换为问答(Q&A)

每个步骤都是在渐进处理,一旦感到无聊或注意力不集中,就立刻转到下个项目。根据我的经验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垃圾元素,只有少数被确定价值的内容会转变为问答:

  • 我有非常多想读的内容在 SRS 里

  • 读这些内容时我生成了大量摘录(topic)

  • 大多数摘录经过渐进后发现没什么价值,当作垃圾卡片删除或推迟

    • 一些单纯想记忆的摘录被直接制作为完形填空
    • 一些摘录在渐进处理时触发“灵机一闪”,与我的先验知识发生联系,被制作为完形填空
  • 有些完形填空也在渐进优化措辞,部分感觉“有价值”的完形填空才会被我制作为问答。

设计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的任务——Andy 的制卡经验分享

image

什么是提取练习?

提取练习是指通过测试、自由回忆等方式从记忆中多次提取信息,因此提取练习效应(retrieval practice effect, RPE)也被称为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

提取练习是我们维护先验知识的重要策略,在渐进阅读里表现为完形填空和问答。

你可以将渐进阅读卡片(完形填空和问答)和“间隔复习卡片”区分看待,因为在渐进阅读里主动学习(提取练习)是最后一步,产生了些不一样的属性。不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Andy 的经验我们也可以用在渐进阅读里。

提取练习有什么用?

提取练习促进了对学习材料的记忆,提高了再次回忆的能力。

提取练习有什么限制?

  • 提取练习不受年龄限制,从学龄前儿童甚至到中老年人都有提取练习效应4849
  • 提取练习对记忆的促进效应不是即时的,而是需要经过记忆巩固(比如睡眠)之后才会表现出来。
  • 提取练习效应被证明适用于陈述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50
由于需要从记忆中提取,所以有个前提是先记忆

自然的学习是先理解再记忆,然后通过提取练习加强

关于这点,supermemo 的作者 woz 特别强调不理解就不要学习,要在记忆之前先学习51,这是因为提取练习可以看作是一种「维持状态」的方法——在你运用练习技巧之前,你必须处于足够好的状态52

如果本身你的先验知识没有与内容发生联系,做提取练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是在孤立地强化你复习的细节。

这也是为什么直接使用别人的卡组进行记忆很困难,没有经过组织且孤立的卡片是糟糕的媒介,它无法激活你的先验知识来固定新的知识碎片,我们仍然需要良好且连贯的叙述材料53

这时最好的选择是,我们使用先验知识与它发生联系加固它,记忆术、精细编码、自我解释等等都是可行的策略。

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在渐进阅读、渐进写作等新策略诞生后,woz 也修订了这点,认为46

随着渐进阅读的出现,规则已经被修改,并重新确定了优先级。渐进阅读中表述策略的改变:

建立理解可能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在理解不充分的段落中挖空是可以接受的

对同一语句的不同表述进行多次挖空,往往可以替代记忆技巧(见:知识达尔文主义)。

为了实现个性化,在学习的文本中加入自己的故事,创造性地阐述。

Andy 也认为可以翻转“先理解后记忆”的模式,先记忆后理解也是可行的,在此过程中记忆可以帮助创造某种理解54

当你尝试在一道简单的练习题中使用高斯定律时,感到很费劲。你不断地翻回去查看定义和示例。如果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及其他几个问题,你会更深入地理解高斯定律。例如,你会直观地理解公式表面积分里点乘的结果。但是对材料的记忆不牢固,导致你很难解答这个习题。

如果你在几天内复习了相关的卡片,你就能将这些细节合并为更高层次的组块,并建立相关连接,这些连接会帮你在解决问题时以正确的时机提取到正确的知识细节。在做了一打习题后,你会对高斯定律的一些问题建立起解决过程上的自动化,这会使你更容易去解决更多问题,进而促进更多的理解。

如何设计出有效的提取练习任务?

在设计提取练习的任务时,有两个要点:

  • 应能引导未来的你准确回忆起想要强化的细节
  • 从材料中正确读出需要强化的知识
设计出正确的提取提示
  • 聚焦性:一次只聚焦一个细节

    • 例子:

      • 不够聚焦的任务提示 - 复杂且冗长

        • Q: 为什么间隔复习会有用?

          A: 它利用了间隔效应和提取练习效应,通过主动回忆对记忆进行提取,提取的行为会强化记忆,并有策略地规划每次提取的时间间隔,有效地阻止遗忘。

      • 很多新手会做出这样的提示,对整段文字直接制作,这种提示关注的细节太多,无法准确提取记忆,其收益不如直接拆分为多张提示,虽然学习的数量增多了,但因为聚焦性容易提取,复习的总时间反而会变少,以致其益处远超于直接复习复杂的提示。

      • 简化后的提示

        • Q:间隔复习利用了间隔效应和[...]?

          A: 提取练习效应

        • Q:提取练习效应是怎么强化记忆的?

          A: 提取记忆的行为会强化记忆

        • Q:间隔效应是如何帮助记忆的?

          A: 接连的记忆强化可以让材料记得更牢

  • 一致性:保证问题每次都能引导出相同的回忆

    • 例子:

      • 导致答案不一致的问题

        • Q:京剧演员张学敏出生于[...]年?

      • 这个提示缺少了限制条件,实际上有两位名叫张学敏的京剧演员,我们在回答时会弄不清要提取的是哪个答案,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加上限制条件即可

        • Q:天津京剧院演员张学敏出生于[...]年?

          A:1947

    • Lain 对此的类比55

      • 具有一致性的卡片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标准的 I 字路。
      • 当不一致时一个问题会有多个答案,从问题到答案会形成一个 Y 字型路,比如上面的例子。
  • 精确性:问题应能精确引导回忆,而非引起逻辑推理

    • 例子:

      • 不精确的问题

        • Q:为什么植物是绿色?

        • Q:糖醋排骨怎么做?

        • Q:思源怎么使用?

      • 这样的问题太过模糊、笼统,同时要求提取的细节太多,所以想要加强的记忆不会全部被强力激活。它提取不出准确的记忆,有时答案只能根据已有记忆进行逻辑推理,而这种问题的答案也会随着回答者所处的时间、环境和思维方式变化而变化55

      • 不精确的问题就像是一个复杂的路网系统,没有清晰的指示。

读出需要强化的知识

当你在某个领域具有丰富的先验知识时,阅读领域内的文章也会变得容易,你能轻松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你只需要捕获其中你觉得有价值的内容。而当涉足不熟悉的领域时先验知识很难起作用,你会不知该如何下手。这里共享下 Andy 的策略,他是以刚接触某个领域完全没有基础知识的视角创作的,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到你39

读出知识的结构

例如你想学会做一道菜,那么你应该:

  • 知道它的食材(主料、辅料、调料、火候)——事实性知识
  • 知道如何它的做法步骤——程序性知识
  • 知道其中的烹饪原理(例如糖色、焯水、腌制、酸甜平衡)——概念性知识
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使用不同的策略
事实类知识直接制卡,注意聚焦性、一致性和精确性

问:制作糖醋排骨时需要哪种「调味料」来提供酸味?

答:醋。

清单-集合类知识卡片

避免直接提问集合,这类知识记忆成本很高,例如:

  • 问:蒸发浓缩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答:蒸发皿、玻璃棒、烧杯、酒精灯、铁三角、坩埚钳

当做提取练习时,回忆的集合最怕变成无序,这样每次回忆都是不同的答案,不一致会导致记忆成本剧增。这类知识的对应策略是创建一组问题,并对选项分别挖空:

问:蒸发浓缩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 ???
  • 玻璃棒
  • 烧杯
  • 酒精灯
  • 铁三角
  • 坩埚钳

答:蒸发皿

问:蒸发浓缩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 蒸发皿
  • ???
  • 烧杯
  • 酒精灯
  • 铁三角
  • 坩埚钳

答:玻璃棒

记得这种套卡不要动列表顺序,你应该总是让你的大脑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来提取。

增强先验知识与知识的联系

初次记忆时记不住怎么办?通过一些策略可以加强先验知识与内容的联系,使它更容易被记忆和回忆:

解释卡
  • 在将事实类知识制卡后,有些时候我们会加入解释卡强化事实类知识,使其更有意义:
  • 问:为什么制作糖醋排骨要使用醋来提供酸味?

    答:醋通过其酸性成分帮助软化肉质,使排骨更加嫩滑。

  • 问:为什么蒸发浓缩需要用到玻璃棒?

    答:玻璃棒用于搅拌溶液。

  • 在某些知识不容易记忆时可以考虑加入解释卡,它能避免你死记硬背,并帮你深入建立理解,比如在对程序性知识制卡时加入解释卡作用就很明显。
  • 除了事实类,其它类型的知识也适用。
精细编码(elaborative)

常见的精细编码策略是记忆术,我常用的记忆术策略是故事法、缩写法、记忆桩法(数字桩、地点桩),例如:

故事法:

问:蒸发浓缩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 蒸发皿
  • 玻璃棒
  • 烧杯
  • 酒精灯
  • ???
  • 坩埚钳

答:铁三角 助记-想象一个勇士用铁三角挡住了烈焰,而这烈焰来自一盏巨大的酒精灯。

一次到位的数字桩:

假设你的 1~6 数字桩分别是火柴棒(1)、天鹅(2)、大山(3)、帆船(4)、钩子(5)、象鼻(6),那么记忆集合-清单类知识时就可以一次性将内容挂到桩上,然后排期进行提取,例如我是这么想象的:

  1. 蒸发皿 - 想象一根直立的火柴棒下面放着一个蒸发皿,火柴棒正点燃下面的蒸发皿,蒸发皿里的液体开始冒烟。
  2. 玻璃棒 - 一只优雅的天鹅在嘴里叼着一根玻璃棒,它正在用玻璃棒轻轻搅动着湖中的水。
  3. 烧杯 - 想象一座巍峨的大山,山顶被雪覆盖,山脚下有一个小小的烧杯,就像是山脚下的一处秘密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中,烧杯里正在进行着重要的化学反应,仿佛大山的力量都汇聚于此。
  4. 酒精灯 - 一只帆船在海上航行,它的动力来自于船底巨大的酒精灯,酒精灯的火焰让帆船前进。
  5. 铁三角 - 一把巨大的钩子挂着一个铁三角,铁三角在空中翻转,闪耀着光芒。
  6. 坩埚钳 - 一个巨大的象鼻卷起了一只坩埚钳,象鼻用坩埚钳轻轻夹起了一些神秘的物质。

卡片则是这样:

问:蒸发浓缩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答:

  • 蒸发皿
  • 玻璃棒
  • 烧杯
  • 酒精灯
  • 铁三角
  • 坩埚钳

助记 123456

提取时按顺序数个 123456 回忆挂在上面的内容即可。

记忆术在之前又被称作艺造记忆56,可以视为一种人造联系,如果把先验知识看作一种框架能固定新的知识,那么记忆术就是一种伪框架57,在遇到完全无法联系的知识时使用记忆术能完成初次记忆,配合 SRS 进行提取练习就能记得持久。

PS:记得助记要写在卡背。

程序性知识卡片

程序性知识列好步骤可以看作是清单-集合类知识卡片,我们可以使用对应的策略进行应对,例如下方是糖醋排骨的做法:

问:

  1. 锅洗净,加入少许食用油,下入冰糖开始熬糖色,用勺子背轻轻把冰糖敲碎,搅动冰糖,糖溶化后会出现白色的大泡泡。
  2. 用勺子背继续炒制,熬到出现小泡泡,由浅黄色变成深黄色。
  3. ???
  4. 下入排骨煸炒,炒到上色。
  5. 加入葱姜煸炒。
  6. 添入适量清水,没过排骨既可,盖上盖子炖煮。
  7. 炖到十分钟后拣出葱姜。
  8. 加入 50 克白砂糖,少许精盐,继续炖煮十五分钟。
  9. 最后收汁要开小点火,出锅前加少许陈醋闷三分钟。

答:加入一大勺陈醋煸炒,小点火多炒一会,排骨上色会更好

上面这张卡片是直接从菜谱上复制后制作的,你可以看到它细节冗余太多,以致不够聚焦,阻挡了核心动作,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简化,并将重要的细节发送到新卡片上:

问:

  1. 炒糖色
  2. ???
  3. 下入排骨煸炒
  4. 加入葱姜煸炒
  5. 添入清水炖煮
  6. 十分钟后拣出葱姜
  7. 加入白砂糖、精盐,继续炖煮十五分钟。
  8. 收汁开小点火
  9. 出锅前加少许陈醋闷三分钟。

答:加入陈醋煸炒

一些细节卡片

  • 问:糖醋排骨需要加入多少陈醋煸炒?

    答:一大勺

  • 问:糖醋排骨炖排骨时加入多少清水合适?

    答:没过排骨

  • 问:糖醋排骨糖放多少合适?

    答:一斤排骨 50 克糖

对程序性知识的解释卡

  • 问:为什么要捞出葱姜?

    答:收汁会碎锅里

关键词制卡

对于程序性知识 Andy 还分享了“关键词制卡”策略:

一个程序往往可以被分解为几个关键词:

重要动词是什么;

何时转移到下一个动作;

哪些是关键形容词、副词,以及关键的主语、宾语。

他的意思是说对于常见的、已经熟知的动作可以不用关注,而应将注意力放在关键词上:

  • 关键动词
  • 形容词
  • 副词
  • 关键主语宾语
  • 动作之间跳转的条件
  • 普遍的问题解决策略

例如在糖醋排骨制作流程里,核心动词为“煸炒”和“炖煮”,而其他的词句则是围绕着这两个动作展开,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设计出一套卡片:

  • 问:糖醋排骨糖色炒至什么颜色时停止?

    答:深黄色

  • 问:糖醋排骨在下排骨煸炒前还要煸炒什么?

    答:糖色和陈醋

  • 问:糖醋排骨什么动作后加入清水开始炖煮?

    答:煸炒完葱姜后

  • 问:糖醋排骨需要炖煮多少分钟?

    答:25 分钟

  • 问:糖醋排骨在炖煮 10 分钟后应该做什么?

    答:拣出葱姜

  • 问:糖醋排骨收汁时是用大火还是小火?

    答:开小点火

这套卡片强调了煸炒的原料(宾语)、煸炒糖色的要点、(普遍的问题解决策略:糖色炒到什么时候合适)什么时候炖煮(动作之间跳转的条件)。

在有些程序里,副词、形容词也很重要,比如在熬制高汤时“缓慢地加热”——副词“缓慢地”就要比动词“加热”重要。

Andy 还提到:

有些程序相当线性,而更复杂的程序可能会有分支,包括特殊情况下的备选项。这样的谓词结构(if (A>B) {…},中的 A>B 就是一个谓词,它决定了你走入下面哪一步) 往往值得写卡。

如果分支实在太多,你可以考虑画一个流程图。

对于程序性知识,如果你是想要概括性的大纲,那么列个清单更方便。如果程序中的关键细节对你很重要,那么就用关键词制卡策略。

概念性知识卡片

对于概念性知识,很多人喜欢直接对概念定义进行挖空,这样的卡片够简单也容易聚焦,但是这样的处理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它,概念性知识并没有和我们的先验知识发生联系,我们找不到它的意义。

Andy 给出了处理概念性知识的一套模板视角,他认为:知道一个「概念」所指何物,与高中闪卡式的知识(例如「意大利语 “correre” 等于 “跑步” 」)不同。想要内化它,你需要了解组成概念的元素以及元素之间形成的结构。因此对于这类知识,我们的目标是设计一套卡片,联合起来,一起框定这个概念。

我个人感觉,跟在 RemNote 里使用概念描述符框架差不多,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下。

Andy 以高汤这个概念举例:

  • 视角一:特性和倾向:什么让高汤之所以为「高汤」?对于高汤来说,哪些断言或描述「永远」/「有时」/ 「永不」为真?

    问:高汤通常是如何制作的?

    答:在水中炖煮具有丰厚滋味的原料。

    问:为什么高汤通常没有突出的味道?

    答:为了使它们更广泛地兼容多种菜肴。

  • 视角二:辨析异同:要知道什么是高汤,就要知道它与其他近似概念的关系和区别。

    问:高汤与广义上的「汤」有什么不同?

    答:普通的汤本身味道更完整;而高汤往往作为辅料。

  • 视角三:部分和整体:有哪些高汤的具体例子?高汤是否有重要的「次级概念」?「高汤」是否是某类更广概念的次级概念?请想象一个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韦恩图,虽然没有非常明确的边界。

    问:至少说出三个高汤的例子。

    答:如鸡肉高汤、蔬菜高汤、蘑菇高汤、猪肉高汤。

    问:高汤很少直接食用,它最好被认为是一种? (用乐高比喻)

    答:积木。

  • 视角四:原因和影响:高汤是「做什么」的?什么让它「实现那个效果」?它没有「做到什么」?「什么时候」用它?

    问:为什么餐馆使用高汤而不是水作为烹饪介质?(请说出两个原因)

    答:增加味道,改善口感。

    问:高汤是___的常见基础(至少说出两个)

    答:e.g. 酱汁、汤、炖菜。

    问:餐馆经常使用高汤作为烹饪媒介,而家庭厨师可能使用 ???

    答:水

  • 视角五:意义和启示:「为什么」高汤很重要?它表示了什么?注意:请让这个概念对你有个人意义。

    问:哪种液体积木可以解释为什么简单的餐厅菜肴往往比家里的菜肴更美味?

    答:高汤。

    问:如果我注意到我在做料理时使用了水,我应该问自己什么?

    答:「我应该用高汤代替吗?」

  • 注:最后这张卡是 Andy 用来改变行为的卡片,当获得有意义的知识时,如果从中获得了启示,产生了“或许我可以这么做会更好”的念头,那么就可以用 srs 尝试改变行为,这种用法在接下来中会详细介绍。

改变习惯的卡片58

设想下,你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特定情况下非常有用,但当那一刻到来时你忘记了这个建议,还是依靠之前的习惯行动。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使用 SRS 将这些思维模式安装到你的大脑中。这种方法通过创建特定情境下的提醒卡片来加强习惯,例如:

  • 我看到制作鸡蛋酱要加入生姜的建议,我想让我下次制作时想起这一点,那么我会这么写:

    • 问:当我做鸡蛋酱时,我应该想到什么?

      答:加入姜

  • 当我做决定时,我想意识到我会有偏见,但当决定真正到来时,我完全忘记了它,于是我这样强化自己:

    • 问:在哪些情况下我应该避免直接做出决定?

      答:在未进行自我反问的情况下

    • 问:在做决定前,我应该问自己什么?

      答:我是否情绪激动?我是否存在偏见?

这种卡片要求我们设想具体的情况,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设计,用以强化。

我们的视角

提取练习可以辅助开荒

在世界知识的拼图游戏里,我们一般是通过大脑的嗅觉来猎取知识碎片,专注于建构自己的理解,不理解的内容处于较低优先级。但是也不免会出现涉足完全未知领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先验知识无法固定这些没有相同元素的碎片,这时提取练习就可以作为开荒的利器。

那些事实类知识的原文、术语、符号约定都可以利用 SRS + 提取练习进行记忆,为未来的学习奖励打下本钱。

提取练习可以拿来检测理解,维护先验知识

在 SRS 里不理解的内容最后都会变为难点卡片,也就是 leech。这来自 SRS 的检测机制,当你无法通过卡片进行回忆时通常是两个原因55

  1. 单纯的记忆检索缺失,造成的原因通常是,该材料没有被输入过或者输入之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造成了消散,比如材料与自己的先验知识没有任何联系。
  2. 产生了偏误,造成的原因通常是,处理的时候有问题,或者输出的时候有问题。而问题通常来自于干扰,干扰可能会导致竞争,导致被错误的记忆取而代之。

当你多次提取错误的时候,一些 SRS 就会跳出提示,提醒你在某个“不合理”的卡片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造成了效率的浪费,这样我们就能通过提示注意到问题去找原因,是制卡信息不完善,还是先验知识不完善。

处理方式有:

  1. 放置不管(不推荐)
  2. 觉得目前不适合学暂时先推迟
  3. 修改卡片让它更容易记
  4. dismiss(取消排期),完全放弃不记

这样难点卡片提示就像是自动运行的杀毒系统,每克服难点卡片一次,自己的理解或者是制卡策略就上升一次。

提取练习时可以发展有意义的联想,产生奖励

在 SRS 里进行提取练习的时候,大脑中某个先验知识会被激活放置在工作记忆里,这就容易产生有价值的联想:

  • 有时是将自己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与其联系起来
  • 有时是之前激活的知识与目前激活的知识互相联系,在渐进学习里它被命名为创造性的阐述。

这种方式使先验知识更紧密相连。

例如当我在提取出“注意力管理”这个想法时,突然意识到一直使用的列表大纲就是引导注意力的一种工具,我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它。

这种创造性的联想是提取练习里仅有的情感奖励,在大多数情况下进行的提取练习是会耗费我们的动力。

提取练习可以作为情感义肢

学习新领域需要巨大的情感投入,没有足够的动机很难克服阅读无意义知识时的负面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取练习就像个情感义肢,帮我们创造实现理解所需的动力23

当你走在渐进学习的路上,不断利用学习中的奖励驱动着自己前进,逐渐理解陌生的词句和概念,这样的经历会逐渐改变你的视角:挑战新领域、学习陌生的知识不再是长路漫漫,陌生的、无意义的词句不再代表负面情绪,它意味着学习的奖励就在其中,这是一种想要去理解的渴望。

在渐进学习中,通常不会直接制作提取练习的任务

在渐进学习里,“挖空”实际上是最后一步,如果我们直接将材料改写的话成本太高了,挖空的成本非常小,但是简化材料进行设计任务的成本太高。

新手经常遇到的情况是首次就想将制卡完成,付出巨大成本实现——然后隔段时间放弃。

所以最好渐进处理它,在机会成本与时间成本中尽可能找个平衡。

在渐进学习中有个原则是 one memory one action,也就是“一记一动”:每次复习都仅对知识的措辞进行少量修改,则可以实现最高的效率59。它要求每次遇到卡片只进行一步处理,不进行多次处理,这样就有缓和的余地了,我们的先验知识是在不断提升的,当前的知识水平不一定能让我们能圆满的执行任务,这时候和未来的自己达成平衡,主动让时间轴上的自己重复解决同一件任务是个优解。

例如在渐进阅读里是这么做的:

  1. 阅读一段文本时先扫一眼,看到一整个自然段比较有用,就摘录(Alt+X)下来,然后分配一个优先级
  2. 等到下次遇到摘录的这一整个自然段,再细节地看看,决定先要哪段话,再摘录 Alt+X
  3. 这个过程中进行了略读,可以粗略地了解整个文章的重点框架
  4. 再次遇到摘录的文本时可以决定要不要它,如果觉得有价值就可以进行挖空进行提取练习

这个过程代表你对这个知识的有效性经过时间沉淀可以认可,并开始转化成你自己的知识,渐进学习不是单纯的在于记忆卡片,而是在于给你的知识经过时间沉淀后,让你清楚地明白整个知识的架构后,再决定哪些是有价值的45

Lain 对制卡的总结55

总之,卡片的制作实际上包含了对知识的分解,提取和修改,本身就包含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之中,当你试图“简单地”把卡片想当然地“批量化”、“模式化”时,就已经失去了一次深入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了,只有当考虑不同个体,基于其自身的背景和思考方式,对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加深理解,在不断的修改卡片的内容和形式之后,当你作出了足够令自己满意的卡片时,其实也意味着你已经为最终记忆卡片内容打下了基础。

简单来说,制卡本身就是学习的一个过程,放弃对制卡的思考,就是放弃利用卡片学习本身。

渐进写作

image

创造性阐述(Creative elaboration)

什么是创造性阐述?

创造性阐述一词始自 supermemowiki,在 2007 年 1 月,19 岁 的 Georgios Zonnios 在和 supermemo 开发者交流时首次用创造性阐述这个词来描述他自己使用渐进阅读的工作方式60

  • 一些关键词

    • topic:supermemo 中的元素,摘录卡片
    • SMIR:SuperMemo Incremental Reading,SM 渐进阅读
  • 我在 SuperMemo 中输入我打算写的文章的要点作为 topic,然后提取它们为摘录。
  • 当 SuperMemo 向我展示这些摘录时,我没有简化它们(就像你在尝试学习知识时所做的那样),而是使用我从 SMIR 中学到的新知识来阐述它们。
  • 随着我知识的增长,我的文章也在增长,一些原始摘录可以进一步提取,以阐述各个观点。
  • 当我满意时,我可以收集所有进行阐述的摘录(位于子项中)并将其带回父文章,从而产生一篇完善的文章。
  • 问题是,我不希望单个片段的间隔增加到 200 或 300 天或更长时间,因为那样我可能永远无法完成这篇文章。所以我必须手动调整间隔。

缓慢而渐进的方法来撰写文章(也可能在任何其他类型的创造性尝试中)的优点与常规 SMIR 相似。但是,由于创建过程在大多数方面与学习过程相反,我认为这个相反的过程可能需要自己的特征,尽管我不确定具体是什么,:)

在 Georgios Zonnios 的语境里“阐述”是指使用新知识来解释旧知识,生成的新见解使新旧知识紧密相连。

你可以把创造性阐述当成自我解释的反面:

  • 创造性阐述是用新知识来解释旧的观点

  • 自我解释是用先验知识来解释所学内容(新信息)

  • 创造性阐述

    • 这个过程涉及将新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以解释或重新评估旧的观点、概念或信息。
    • 它强调的是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影响和重新整合,可能会导致对旧知识的修正或扩展。
    • 这种方式促进了创新思维和深层次学习,因为它要求个体不仅仅接受新信息,而且要主动地将这些新信息整合到现有的认知结构中。
  • 自我解释

    • 自我解释是指使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新流入的信息或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些新知识。
    • 这个过程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对既有知识的调用和应用,以便于新知识的融入和理解。
    • 自我解释有助于加深对新信息的理解,通过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来促进记忆的形成。
  • 关键区别在于它们各自侧重的方向不同。使用新知识来解释某个观点更多地关注于如何将新的理解和视角应用到旧的概念上,而自我解释则侧重于用先验知识来理解和吸收新的信息。

我们设计提取练习时也涉及到对原文的解读,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做是自我解释。

它们的有效性都可以用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和精细编码(Elaborative encoding)来理解它为何有效。

它们都是我们进行知识建构的大方向策略。

创造性阐述有什么用?

创造性阐述会对先验知识进行组织,扩展了知识的使用场景。

当然最重要的是,它能在知识与知识给生活带来的价值之间找到明确的联系,也就是建构了意义,如此学习的奖励也会被提高,知识的渴望也就随之而来,你知道的越多,你就想知道更多。

例子:当你把本文提到的认知知识与自身经验相结合时,便能更有效地监控并管理自己的认知过程,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如何进行创造性阐述?
思考

SuperMemo 开发者 woz 在之后总结了和 Georgios Zonnios 的交流,将其命名为“创造性阐述”61

创造性阐述这一过程利用创造力来产生新想法从而扩展知识,其中不需要输入新信息。

在创造性阐述中,新知识是有益的,但并不是必须的。新知识可以渐渐流入,为被阐述的语义框架带来新的见解。

我们思考时便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创造性阐述,而我们睡觉时也是。这一过程是概念化过程的关键一环。

在渐进阅读时可以把创造性阐述记录下来,可以是对现有元素的笔记和批注,也可以是单独条目。

创造性阐述发生在思考中,通过内在的思考过程,重新组合和解释已有信息来创造新的理解和概念。

写作促进我们进行创造性阐述

Georgios Zonnios 所描述的步骤是渐进写作的雏形,而写作这种形式能促使我们进行阐述,它像一种推力,促使我们使用先验知识去“解释”要表达的观点,其本质在于解释。

提取练习时适合进行创造性阐述
  • 提取记忆时产生联系

    • 在 SRS 中进行提取练习时非常适合进行创造性阐述,被激活的知识与之前被激活还没消散的知识在工作记忆中碰面,触发灵机一闪,产生新的见解。

    • Andy 也注意到了这点,在他的笔记中提到62

      • 当你在间隔重复记忆系统中复习卡片时,你给自己一个机会,根据你当前的上下文和复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想法形成新的联系。

  • 自动化记忆帮助思考

    • 从另一个角度讲,SRS + 提取练习组成的间隔重复记忆系统能让记忆更加自动化,从而有助于更深入的琢磨思考。它们有效地将学习中基础但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自动化,以便你可以专注于更有趣、有意义或概念性的知识。63
而相应的,渐进阅读时容易进行自我解释
  • 渐进处理材料时进行自我解释

    • 渐进的重新表述材料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对文本的每一次编辑都需要进行一点理解处理。如果沿着一个间隔的时间表进行,每一次编辑都会对理解力、知识凝聚力和长期记忆有一定的贡献40
  • 设计提取练习任务是在进行自我解释

    • 编写卡片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解释的行为。深入而有意义的编写卡片通常有助于更深层次地加工文本内容。它通常包括构建过程,比如当卡片中包含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述的推理时。它也可能涉及到整合过程,例如当卡片把文本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或者将文本内容与先前的知识相连时64

创造性阐述是渐进写作的核心,能创造性地扩展所获得的知识。

什么渐进写作?

Georgios Zonnios 所描述的步骤是渐进写作的雏形,揭示了核心步骤:

  • 编写文本
  • 创造性阐述
  • 渐进处理

渐进式写作的核心是随时间推进而逐步强化先验知识与文章结构。

在本文里,我将渐进写作拆分为定向写作和非定向写作。

supermemo 里的渐进定向写作

image

woz 后来将 Georgios Zonnios 所描述的步骤完善,在 supermemo 里实现渐进定向写作:

  1. 导入

    1. 将所有补充材料导入进集合

    2. 在集合根目录下创建一个分支,用自己的文章结构命名

      • image
    3. 将所有补充材料保存在一个单独的分支中(例如 TODO)

      • image
  2. 发展文本逻辑结构

    1. 以渐进方式查看编写的文章分支,重写、改进和重建文章结构以组织整体逻辑

      • image
    2. 添加图表、引文、链接等

    3. 以渐进方式查看、处理 TODO 分支。

      • 通过复制、粘贴、移动的方式将渐进处理的文本从 TODO 分支移动到知识树中的“文章”分支。将摘录附加到树状结构中的正确分支。重新安排和重新确定较不相关文本的 优先级。删除在最终文章中将无用的文本。
  3. 进入排期

    • 使用渐进学习,进入排期,完善先验知识和创作结构。

      • 创作的文章分支和 TODO 分支中的元素会自动排期到你眼前,排期顺序只受材料 优先级的限制。专注于一张摘录卡片时,只进行有必要的操作,或者你喜欢的操作。可以一次性完成摘录卡片的处理,或者你只处理其中的一句话,然后再下一次再处理其他的。
  4. 管理排期

    1. 使用 Mercy 将多余的材料重新分配到可管理的部分(Mercy 是 SuperMemo 中重定排期计划的功能,比如可以设定 300 张卡片在 10 天内完成)
    2. 使用 模板直观地标记文章各个部分的状态(例如,“要编写”、“要展开”、“要重写”、“要复习”、“已完成”等)
    3. 超出可管理性的分支可以用与整篇文章相同的方式处理,包括 筛选组复习知识树重组摘录卡片的提取和合并等。
  5. 导出

    • 一旦工作基本完成,或者期限逼近,使用 export >> Document(在 contents 菜单上)导出文章分支,它会自动添加一个目录。

如果说渐进阅读是提供了新知识的流入,那么渐进写作就是促进先验知识进行重组,我们可以这么看:

  • 渐进阅读——分析,自我解释,提供新知识流入
  • 渐进写作——综合,创造性阐述,重组先验知识
  • 渐进式写作的核心是:随时间推进而逐步强化模型(先验知识)与文章结构。其完善形态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写作、回顾、学习与创造性阐述65
  • woz 所给出的写作流程是定向的,也就是有一个具体“写作对象”,已经有了写作目标。在双链的写作流程里有自然生长的非定向写作,我们的写作目标是会从日常思考里有机地涌现,在初期是没有写作大纲。
  • SuperMemo 里写作功能较为传统,但 SRS 的功能又是第一完善,所以在这里会重点介绍下 SRS 结合双链发展非定向写作的流程。

SRS + 双链 = 渐进非定向写作

序言
  • roam 开创的双链流程非常有趣,但我在分享时发现一个矛盾,大多数人用双链做信息之间的链接,这完全没什么作用,专注于关键词、知识点的互相关联挺累人且看不出有何益处,这或许是目前笔记社区的矛盾:热衷于一些短视的、生活黑客式框架,聚焦于这些类似的问题:「我应该如何组织我的笔记?」,「我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笔记本?」,「我怎样才能更容易提取我所读的片段到笔记?」等等34
  • 如果你的目标是追求拥有“卓越的洞察力”、“深邃的思想”、“强大的动机”,那么就不要耗费动力维护在软件里的信息,它们只是我们维护先验知识时的副产物。
  • 在第一次漫游5里我们探讨了双链流程中的渐进特性,这一特性更贴合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先验知识,有助于我们轻松地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要使双链流程发挥作用,首要任务是思考。
双链的非定向渐进流程——自由发展先验知识

image

每日的思考空间 DailyNotes66
  • 什么是 DailyNotes?

    • DailyNote 是双链软件中以日期命名的页面,双链的用户会在这里开始写笔记,在思源里用 ALT+5 打开。
  • DailyNotes 有什么用?

    • 思考空间

      • 它可以用来记录一天的思考、临时工作等,你可以将它看作一个大型草稿纸,一个有意的倾倒场,一个释放阀,它是笔记中的最底层,时可以无阻力存放任何内容的空间。

      • 当我们将一天的思考记录在里面时,当天的事件记录就会自然形成一种索引,例如:

        • image
      • 它的事件索引特性也导致了即使我们要创建一个新的文档块,也应该在 DailyNotes 里进行,这样能通过上下文线索回想起当时为何创建它。

      • 进入别的文档块进行写作时也同理,喜欢的话可以留下个事件记录,例如:

        • image

        • 当产生琐碎的想法就可以写在事件下面,而非再找个地方进行记录:

          • image
      • 这些事件记录可以当做一种锚点,它能激活我们的先验知识,这衍生出两个用处:

        1. 能让我们利用事件记忆来检索内容,例如我记得思源社区进行的几个有趣的讨论,当我想寻找与之有关系的人物资源时,我会从这些“讨论事件”着手。

          • 例如我想找思源社区 Clouder 老铁开发的 anki 小工具,但是我当时又没有记录具体地址,于是就通过之前的讨论事件哈桑式 DailyNote 工作流整理之难 入手找到他的账号,通过翻阅发布的帖子找到了这个小工具 AnkiLink 对接思源开发笔记
          • 在这个过程中,“事件”就变成了先验知识锚点。
        2. 能激活当时思考的上下文,延续之前的思考并进一步增强了理解。

    • 从中提取有用的想法进行完善:

      • 当有些想法看起来有趣想对其进行完善时,可以使用双链将它们发送至写作收件箱,例如:

        • * 读 MOC 的组织 | 笔记系统?方法论?

          • [[写作收件箱]]
          • 某些长文直接导出思源的源文件进行分享似乎更好
          • 线性阅读得考虑读者的工作记忆
          • 设计出适合阅读的思源源文件分享
          • [[列表大纲]]的折叠功能辅助阅读
          • 直接分享工作空间,将闪卡分享过去?
        • 上面是源码模式,在思源里它是这样的:

          • image
空白节点67
什么是空白节点?
  • 在双链里有很多空白的文档块,虽然正文没有任何内容,但是其上下文反链有很多妙用。
空白节点有什么用?
  1. 隐式定义节点——理解的发展

    • 在双链里,由于上下文反链的特性诞生了一种新用法:我们在理解和定义一个概念时,不必从其内涵性定义着手,而是可以借助于反向链接的集合来进行,也就是外延定义——通过列举所有被定义事物的实例或案例来进行定义。

    • 内涵定义则是通过描述事物的内在特性或属性来定义。

    • 举个例子:

      1. 创建概念节点但不直接定义

        • 我在刚接触对战游戏时,“节奏”这个词经常被提到,但是我并不理解它是什么意思,即使有人向我解释我也无法理解它有什么意义,对我有什么用。
        • 于是我创建了名为“节奏”的文档块,在这个阶段,我没有对它进行任何直接的、内涵上的定义,即不写下“节奏是……”这样的描述,它是完全空白的。
      2. 通过链接进行外延定义

        • 随后,每当我遇到任何能触发对“节奏”概念的思考的信息时——无论是看到格斗游戏中的攻防节奏、立回,星际争霸比赛中的 timing,DOTA 比赛中的视野控制和抓人时机,还是 渐进学习时产生的想法,我都会在 DailyNotes 里向“节奏”这个空白节点创建链接,以此记录下我当时的思考和具体上下文。
      3. 反链的积累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记录了过去大量的思考和思考的上下文,例如:

          • “雪碧战队通过视野避战放缓节奏”
          • “早期的小规模团战可以加快游戏节奏”
          • “通过控制地图视野资源来减缓节奏”
          • “1V1 对战时加速进攻可以打乱对手的节奏,不让其进入舒适区”
      4. 隐式定义的形成

        • 通过这些不同情境下对“节奏”的提及,我开始形成对“节奏”这一概念的隐式理解。即使最开始我没有给“节奏”一个明确的定义,通过查看所有提到“节奏”的笔记(即反向链接),我可以看到“节奏”在游戏中如何通过控制战斗频率、经济发展、地图控制等方面影响游戏的进程。
    • 上下文反链的重要性

      • 在这个过程中上下文反链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单纯的反向链接列表对于隐式定义节点不够有效,能查看反向链接的上下文是有必要的,因为需要理解暗指的内容67
      • 上下文反链可以看到这些链接出现的具体上下文,这意味着我可以看到每个链接在其原始笔记中的具体内容和位置,从而理解该链接是如何与“节奏”这个概念相关联的。
      • 比如某个笔记可能详细描述了一次成功的抓人行动如何帮助团队加快了中期游戏的节奏,从而获得了地图控制权和资源优势。这样的具体实例提供了关于“节奏”如何在实际游戏中操作的上下文信息,激活了我的先验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对其的理解。
      • 从这也可以看出,学习并非仅仅基于对概念和事实的定义,而是基于学习者对知识和意义的构建,我们的先验知识是通过在不同情境中构建知识而形成的。
  2. 先验知识锚点

    • 一些专业术语、书籍名、人物名、文献标题名可以用空白节点,也可以利用 列表大纲简单写一点东西。它们基本上不会随理解而发展,多数是提供信息给其它笔记,它们有两个作用:

      • 提供汇总信息的空间,以便能查看反链,例如:

        • image
      • 提供反链筛选的信息,方便激活先验知识进行定位,例如下图里的 John Sweller

        • image
空白节点块注意事项

无需整理,向上发展

  • 通过表达促进学习,不一定要输出发表。

  • 大多数人没有写作成文输出发表的需求,我们也只是利用写作中解释、表达的推力来促进思考,那么大多数情况下的操作是这样的:

    • 思考后产生了新的理解
    • 链接到空白节点
    • 时不时点进去查看反链,汇总之前的思考和上下文
  • 当你有确切的写作目标,比如年终总结、教程分享之类的,到时候再列大纲引用之前的思考,组织成文。但是没必要去分类整理,这种过程会损耗你的学习动机,你会遇到大家已经踩过的矛盾:对目标的理解随着尝试完成而不断发展,执行整理就像提前关闭了这些想法,失去了发展它们的机会5

  • Andy 对此的看法68

    • 更糟的是,如果预先明确划分类别,这些类别之间的边界必然是模糊的。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精准地归类。也许一旦积累足够多的新想法,新的类别又冒出来了......只是你看不到它的新形状,因为一切都已经被分类了。此时,进一步的分类需要拆现有的结构。

      最好是让关联的想法所形成的网络逐渐涌现,不加任何标签:让思想和信念有机地涌现。一旦你能看到形状,那么你就可以思考它的特征了。

  • FLY 的评论:

    • 对第一个问题,首先我觉得要思考:为什么要整理?要整理什么内容?视频里面的笔记方法是自底向上的,和传统的自顶向下的笔记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思路,最底下的“碎片”这一层肯定是非常乱的,而且没有整理的必要的,放在原处就好,我们需要做的是以这一层为起点,向上走进行发展。

  • 和 zhangzz 的对话:

    • 哈桑是输出比较多,和我们不一样。

页内反链和筛选
  • 有了思源笔记增强插件之后,思源终于有了页内反链,页内反链对于空白节点的用法来说非常好使,并且能通过锚文本来进行筛选。
  • image
写作收件箱——非定向写作,从无到有

什么是写作收件箱?

  • 在思源里一个名为“写作收件箱”的空白文档块,只有标题,可以用来接收一些有趣的、有雏形的思考。

写作收件箱怎么用?

  • 搭配 SRS 实现渐进思考

    1. 收集想法

      1. 在阅读、谈话、散步时产生了有趣的想法、灵光一闪就可以使用双链将其发送到 [[写作收件箱]]

        • 出门在外时我会记录到手机备忘录里,Andy 是携带了口袋便签和笔来记录这些69,等回到家时再转移到 [[写作收件箱]]
      2. 如果你想进行一些表达,打开“写作收件箱”文档块查看其反链,找到有趣的、触动你的想法进行完善,添加你对它的思考

        • 在反链里使用 ALT+ 拖拽 块引用到当天的 DailyNotes 里,在 DailyNotes 里对其进行完善
        • 拖拽为块引用 120240320104538wfwapf9.gif
        • 感觉表达吃力了就停下,一般这时候积累的思考已经表达完了,可以等思考成熟了再来。
    2. 将想法加入 SRS 进行完善

      1. 完成第一次完善后的想法加入 SRS

      2. 如果某个想法你感觉有趣,但是当前积累的思考不足以完善它,也可以加入 SRS

        • 写作收件箱里的反链在加入 SRS 后,可以将 [[写作收件箱]] 的块引用转换为链接,这样就不会在反链里出现
        • image
      3. 在 SRS 里遇到发送过来的想法后,如果有新的理解,继续使用 ALT+ 拖拽 块引用到当天的 DailyNotes 里,在 DailyNotes 里对其进行完善

    3. 想法成熟后建立页面

      1. 在 SRS 里对发送过来的想法进行完善后,可以转换为页面,将它变成文档块,以便更好地进行发展

        • 想法阶段

          • image
        • 转换为文档块

          • image
      2. 在任何情景下(例如渐进阅读、渐进写作)产生相关的想法就可以直接使用 双链,链接到激活的想法

        • image
        • 这种产生的新灵感我会使用列表大纲进行快速输入,不会特意组织成长句,组织成长句反而会丢失它们
        • 这种发展出来的文档块笔记有个特性,标题通常需要是陈述句或者祈使句,以便明确地表达主张70,我们后续可以围绕标题进行分析,以支持标题提出的主张。
    4. 思考成熟后,可以建立推测性大纲

      1. 利用 SRS 进行渐进思考的想法成熟之后,可以创建一个写作的大纲,例如:

        • image

        • 你可以自己设计个标志,用以区分一般笔记和大纲,例如 Andy 是用“§+ 标题”

          • image
      2. 每创建一个文档块级笔记时,可以把它添加到你正在维护的一个或多个大纲中,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创建新的大纲。非常完整的写作项目会自然从中涌现71

        •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开启一个写作项目时,我们会先列大纲。这迫使我们从一张空白页开始。
        • 相比之下,如果我们每天都写新的笔记,并留意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些笔记可以积累成潜在的写作项目。当感觉大纲「成熟 」时,我们就可以收获,把它变成手稿,这个过程不像从空白页开始写作那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启动。
  • 你可以将加入 SRS 的想法看做一个磁石,不断出现在你眼前,将你的生活经验、思考吸附上去。

  • 从写作收件箱到推测性大纲是非定向、非线性的写作,从无到有,本质过程是先验知识的不断发展,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这些“形式化步骤”就能自发地运用。

经验:

  • 搭建一个“写作收件箱”的空白节点是为了有个筛选想法的过程,如果你喜欢你可以跳过这个写作收件箱节点,产生想法后直接将想法加入 SRS。
列表大纲

什么是列表大纲?

  • 在思源里利用 markdown 的列表模拟出的大纲结构,在操作逻辑上借鉴了成熟的大纲软件。
  • 如果你想使用块引用,想拥有更好地写作和组织体验,来用列表大纲。块引用结合列表大纲后,你将拥有天然的上下文、好用的传递层级以及锚文本筛选(需要安装思源增强插件)。
  • 在思源里,我的笔记只有在组织成文发表时才会转换为文档模式,如果你没有写文章发表的需求,完全可以全程使用列表大纲模式。

它有什么用?

  1. 快速输入

    • 大纲视图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和承担”了您脑中的父子语义结构,不断地利用视图表达的父子层级关系提示您组织内容,它能解放您的工作记忆,专注在对想法的记录上。

    • 我的大部分笔记是对自己想法的快速输入,并不是组织好的长句,例如:

      • image

      • 这是由于将自己的想法组装成长句时,需要经过组织结构和逻辑处理,就像锻铁一样,所以才会说:

        • 事实上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学习者在知识尚未成型之时就尝试对其进行表达,并将这种表达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表达与学习在反馈中得以相互加强,携手并进。在不少情况下,学习者只有在尝试表达某个知识时,才真正开始了学习的过程17
      • 在将想法发展为正式笔记严肃对待时,我会进行这种组装为长句的表达。

      • 在捕捉自己的想法,想要爽快地进行思考时,我会面对自己写作,进行快速输入。

      • 这时候会想到什么写什么,有时出现另一个主题相关的想法,会快速记录下来,然后打上 [[块引用]] 发送过去,不一定要链接到你已经写过的笔记,在双链中反向链接可以用来隐式定义节点,链接到只有标题的空白文档块则感觉毫无拘束72,换句话说,非线性思维的释放阀可能支持改善线性输出73

        • 通过为正在进行的工作提供非线性结构,你可以为偏离主题的思维创建一个释放阀——这反过来又可以让作者更专注于他们的“主要”思路。

          例如,在白板或笔记本上,如果你正在制作一个“主要”的项目符号列表或图表,突然想到了一些不太适合当前主题的内容,你可以简单地将其写在旁边,并可能画上一个箭头。

          杂乱的想法可以被有效地捕捉和关联起来,以便以后注意,而不会干扰一个人的主要注意力。

      • 与 Lain 的对话43

        • “我在学习或者记忆方面的习惯,就挺希腊人的,口语和思考大于写作,记忆大于记录,所以不怎么做笔记。”

        • “我觉得两句话就搞定的事情,讲给别人都要仔仔细细斟酌半天,还要附加一堆补充条件,不太行,打字真的好烦人,因为你得组合你的观点,加上修辞,至少成为书面语,甚至还要考虑观众的理解接受度,更别说讲给 20 天后的我了.jpg”

        • “正是因为打字的速度跟不上思考的速度我才不想做笔记,经常我都开始思考南鱼座北落师门的事情了,我的笔记还停留在半人马座比邻星,因为思维是抽象化的,多线程的,可跳跃的,组成语言(包括语音)是线性的,逻辑性强的,有组织的结构,等我组织成语言,我的思维早就比红移星体飞的还远了!”

  2. 组织您的笔记

    • 大纲便捷的结构调整功能使得组织笔记更有效率,只要您习惯了它就一定会喜欢上这种井井有条感——因为它本质上是文档树、标题这一类层级结构的延伸。
  3. 模拟文档树的索引功能

    • 列表大纲的层级结构 + 超链接可以覆盖文档树的功能
    • 手动建立的索引结构是一种缓冲区,它只会展示您想关注的内容。
  4. 聚焦某个想法

    • 在列表大纲中点击image标志即可聚焦,点击相同位置可返回上一层级。

如何在思源里使用?

  • 使用列表大纲进行快速输入,固定想法

    1. 唤出斜杠菜单里的 /无序列表

      • 斜杠菜单搜索支持中文、拼音、拼音缩写、英文、别名,比如 /无序列表 /wuxuliebiao /wxlb /unordered list 都能搜索出无序列表块

      • 其它的生成方式:

        • -+空格键
        • *+空格键
    2. 在父块输入收集到的知识碎片、想法

    3. 在父块按下 Enter键会生成同级块

    4. 在同级块按下 TAB键会将同级块变成子级块

    5. 按下 ALT+→聚焦当前块(ALT+←是聚焦到上一级块)

      • 其它聚焦的方法:

        • 鼠标左键点击面包屑这些区域可以聚焦到目标块

          • image
        • Ctrl+ 左键点击块标或者大纲图标会聚焦到目标块

          • image
        • 点击大纲标志会聚焦到目标块

          • 这时再点击一次会返回上级
    6. 左键点击折叠图标会折叠/展开当前块的子级块

      • image
    7. ALT+ 左键点击列表项块 块标大纲图标是折叠/展开当前块的同级块(需要在同一个列表块内)

      • image
    8. ALT+ 左键点击折叠图标是折叠/展开当前块的子级块

      • image
    • 演示:

      • GIF2023553391120230505034153rbt5gex20240320105317o3st7e1.gif
    • 可选项:有快速输入的需求可使用 QuickAdd 发送到思源

      • 在 QuickAdd 输入框里,按下 TAB 键位会生成列表子级
  • 使用列表大纲拆解信息为基本命题(在 supermemo 里表现为渐进优化文本)

    • 当你摘录一段文本想对其进行分析时,可以在我们每天的 DailyNotes 里进行,当作草稿纸来用,除此之外还可以留下当天的日期和事件线索。

    • 例如:

      • image

      • 实践中并不需要完全拆解,也可以利用大纲的层次结构帮助拆解。Conor 的用法:对于拆解出的命题,在其中使用块引用与大脑中的先验知识链接——没有触动先验知识就不要链74

        • image
  • 在大纲中使用块引用,将猎取到的知识碎片与激活的先验知识链接

    • 使用 [[+ 关键词链接到已有文档块,或者新建文档块

    • 对关键词使用 ALT+[

    • 常见的记录形式有:

      1. 时间 + 笔记:

        • 14:47:55 间隔重复系统与编程注意力
      2. 时间 + 事件:

        • 14:51:18 开始构思 [[学习时的矛盾]]

        • 16:23:29 出门买菜

          • [[5.结合过程类似于尝试新的思维方式。]]

            • 单纯的记忆材料

              • 如何确保在合适的场景下记忆的内容被激活,发生联系?

                • 间隔重复系统
                • 提取练习
                • 变式练习
      3. 时间 + 事件 + 事件中产生的笔记:

        • 18:33:11 阅读 [[穿越时间的文本]]

          • 类似 [[语义距离]]

            • [[7.作者的文字固定在纸上,难以引导读者构建持续的感性认识。]]
      4. 笔记和时间、事件无关,突然来了灵感直接记:

        • [[反链]] 可以用 转换为链接处理

        • [[基于双链的自由学习]] [[基于间隔重复的注意力编程]]

          • 注意力有两条通道

            • 自上而下

              • 先验知识控制

                • 双链

                  • 知识碎片
            • 自下而上

              • 外部信息控制

                • 编程注意力
            • 结合

        • [[认知负荷]]

          • 启示:

            • 文章作者

              • 组织材料

                • 总分总
          • [[记忆能减轻认知负荷吗?]]

    • 双向链接时代的快速无压记录里常见的是在列表大纲第一层使用块引用,在下面的讲解里我们会遇到对想法的固定和对材料的拆解,在这种情况下多少层都可以去使用块引用

列表大纲里的常见问题:

  • 如何合并多个列表块?

    • 两种方法:

      1. 将某个列表块变成另一个列表块的子级,然后按 Shift+TAB 进行反向缩进实现合并:

      2. 使用 quicker 动作 合并多个列表块 ,来自思源社区的浅沧老铁

中转站

什么是中转站?

  • Roam Research 里的右侧栏( Right Sidebar)可以实现块的中转,虽然思源里没有此功能,但可以用其它功能模拟一下中转,所以我随便取了个“中转站”的名字。

中转站有什么用?

  • 你可以将它看成去超市购物时的推车,在思源里漫游不同页面的正文与反链时,可以将看中的块置入中转站,之后再到目标页面一起使用,在定向写作成文的时候最方便。

如何在思源里使用中转站?

  1. 随便找个容器块分屏当作中转站,再将目标块(正文反链都可以)进行引用、嵌入到容器块即可。

    • image
    • 用块嵌入、块引用是为了保留原块,直接拖拽会丢失原块的上下文
  2. 到目标页面直接拖拽至合适位置

    • image
随思考而发展的笔记
  • 在双链的笔记可分为两大类:

    • DailyNotes 中的草稿
    • Page(文档块级)
  • 细分下可分为:

    • DailyNotes 中的草稿,一天中想法的捕捉

      • 发送至写作收件箱的草稿
    • Page(文档块级)

      • 空白节点

        • Roam-like 里最常见的用法,在我刚接触思源时,当时社区的 zhangzz 老铁就分享了这种用法,我的双链笔记大多都是这种形态,其中又可细分为:

          • 隐式定义节点
          • 先验知识锚点
      • 不断发展的陈述性笔记(或者问题)

      • 推测性大纲

  •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断发展的笔记是实际上是思考的副产物,我们的先验知识在不断增强,注意力随之增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在促进思考的过程中,笔记也随之发展。

结合 SRS 后的定向渐进写作
  • 当有了目标的大致轮廓就可以进行定向的渐进写作,我们可以将文章大纲写进 supermemo 里,每个文章大纲的元素上填入对应的思源块超链接,例如:
  • image
  • 通过自动打开外链(网页\笔记等) 跳转进思源进行文本的编辑。

渐进学习总览

image

将上面的策略组合后,就是 woz 所提出的渐进学习,也就是由这几个步骤构成60

  1. 导入材料

    • 从各种电子和非电子来源(如网上文章、视频、音频、图片、电子邮件、扫描的文档等)导入 SRS。
  2. 渐进处理

    • 对知识进行优先级排序,以进行渐进处理(例如,物理优先级高,电影琐事优先级低等)。渐进方法是指蚕食知识而不是鲸吞。
  3. 提取练习

    • 逐渐地把学习材料转化为可以持久记忆的知识。这种转换也可以额外(不需要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也不需要额外付出)生成一个易于检索和备注的电子知识数据库。
  4. 创造性的阐述

    • 创造性地扩展所获得的知识(例如,在渐进写作、解决问题等过程中)。

在渐进学习里,有两个构成:

  • 渐进阅读
  • 渐进写作

有两个大方向策略,它们促进了知识的建构:

  • 渐进阅读时对文本的自我解释
  • 渐进写作时扩展所获得知识的创造性阐述

有两个维持动机的策略:

  • 导入材料、提取练习、创造性阐述的过程也要进行渐进处理
  • 感觉到任何无聊或分心的迹象就可以跳到下个 SRS 任务

动机维持:

  • SRS 有些过程需要耗费巨大的情感动机:

    • 开荒一个陌生的新领域
    • 重复处理无聊的旧材料
    • 制作提取练习任务
    • 进行无聊的提取练习

这让使用 SRS 变成了一种负担,但在这些过程里又实实在在出现了学习的奖励:

  • 新的材料流入
  • 进行自我解释时为新知识找到意义
  • 创造性阐述时产生了新的理解

这些奖励是我们维持学习所必须的,因为我们进行的不是短时间的考前突击,而是终生的学习,所以渐进处理和感觉无聊就跳过对于我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与 Lain 的对话43

  • 说这么多都不如培养成生活习惯,你一个方法再牛逼,但是特别无聊还没有实践性。

  • 你找个比较向往的目标,然后找一种你比较能接受不是很痛苦的方式,把外语培养成一种生活习惯,不要焦躁,慢慢就会了。

我的渐进学习流程:

image

每天我会打开 supermemo 接收过去发送过来的任务,主要分为提取练习、处理材料和发展想法。

  • 提取练习

    • 提取练习的任务有时会日清,刷完当天的队列,有时时间不够就自动推迟。
  • 处理材料

    • 在处理感兴趣的材料时,主要任务是摘录、重新表述和确定优先级,一次只进行一步动作,最后再进行挖空。

      • 大多数摘录是垃圾卡片,重复个两三次就放弃了
      • 少数经过挖空变成了完形填空。
      • 完形填空再经过选择最终会变成问答卡。
      • 感觉有些难处理的内容会跳过,安排至队列末尾(ctrl+shift+j),有些则会安排至其他日期(ctrl+j),这俩功能很爽。
  • 发展想法

    • 接收到感兴趣的想法时,会用目前的知识尝试完善一下,没有表达欲望了就继续进行队列。

      • 这个过程是在 supermemo 里放超链接

        • 因为是发展想法,不涉及在 supermemo 里摘录挖空,所以这种用法还挺舒服

        • 这些想法在复习中发现间隔过大时,会重置学习进度 ctrl+m ,变成新元素重新开始复习,这是为了避免间隔越来越大捕捉不到它

          • 当然你也可以用 ctrl+j 手动安排复习时间
        • 由于是放超链接进去,所以可以使用查找关键词“siyuan”进行筛选

          • 筛选出来后可以进行批量操作:右键选择所有元素右键处理分支
          • 可以进行提前复习、重定计划、排除、取消排除、随机浏览等等
      • 在思源里完善想法,通过表达进行创造性阐述

        • 当知识的建构出现时,我会在当天的草稿空间 DailyNotes 里直接使用双链,传递给某个空白节点。
        • 因为有时会频繁触动多个灵光一闪,在 DailyNotes 里进行记录最舒服,不用频繁切换页面。
        • 这种多是利用列表大纲对想法进行快速记录,很少会有逻辑的长句出现,如果耗费注意力进行组织,反而会限制思考。

在渐进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旧知识被不断激活,有助于进行自我解释和创造性阐述,当发生知识的建构时,我会将产生的这些新理解进行链接(在思源里)。

  • 比如我在渐进阅读“形式化被认为是有害的”这篇资料时看到里面提到75

    • 用户对任何重要任务(例如执行分析或完成设计)的理解随着他们尝试完成任务而不断发展

  • 这让我想起我每次在尝试完成一篇文章时,睡过一觉后第二天总会有新的见解出现,再去看昨天的草稿就想全删掉,比如这篇文章在思源里已经迭代了三次。

  • 在进行文章结构的调整时,我又想起 Conor 说的演讲公式76

    • Tell them what you're going to tell them

      Tell them

      Tell them what you told them

  • 不得不说虽然他在吐槽这个公式,但挺好使的,学生时代写作文时就在用这个总分总结构,想到这点,我又想起之前读过叶秀山先生在评论京剧有说时77

    • 艺术创造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为一定的内容找寻(创造)最恰当的形式

  • 之前我只是利用提取练习记住这句话,当做欣赏京剧的指导,但现在想起它让我产生新的见解:

    • 即使是解释性文本也是有最恰当的形式。

  • 这个新见解被我发送至 SRS 里进行完善,在进行新的阅读时我又注意到 Mayer 写的《应用学习科学》结构非常好,举例、图表、图示直观又易懂。

  • 在我去了解工作记忆的时候,我才明白过于冗长的文本会导致读者过载,对于解释性文本来说最恰当的形式应该具有“紧抓读者注意力”这一属性。

    • 我当时还想到网文创作时多换行这一经验。
  • 在读到 Andy 的“助记媒介”时,他是想通过在文中嵌入间隔重复卡片来实现作者和读者跨时间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想实现长久的“注意力指导”,这或许是解释性文本新的可行形式。

  • 在开始读更多关于先验知识的资料时,我意识到“解释性文本”应能激活读者的生活经验,为文字找到意义,我结合自己阅读的经验来看,解释性文本应少生词,多举例。

你可以看到在 SRS 里,对某个想法进行完善就像给我自己施展了“远距术”,扩展了视野范围,我能看见的更多、更广,将生活中的经验、阅读到材料进行捕获,然后完善自己的理解。

在思源里,我大多数时间只用到这些功能:

  • DailyNotes
  • 列表大纲
  • 块引用
  • 空白节点
  • 上下文反链

由于是面对自己写作,所有排版元素、样式、标签都用不到,多级标题、文档树、MOC、代码块、数据库之类的也在里面,因为它们对思考实在没什么作用,用起来太累了。

渐进写作里也只用到非定向写作,逐渐发展想法,像定向写作一年也未必有一次,写好解释性文本太累了。

思源里文档块大多数是空白节点,有了思源增强插件后连反链也不需要移动到正文,整理反链这个操作太累了,而且它不想其它操作一样会触发知识建构,让我产生内在动力。

当你的想法得到发展时,你能像我一样,轻松地访问与之关联的材料,即使思源不在你手边你也能很自信地调用这些材料,因为我们走的路不会把笔记和先验知识混为一谈。

在渐进学习里,你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思考,没有比这个更重要,这些策略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进行思考,以及维持思考的动力,以最小的动力损耗,实现最大的探索。

从我的经验来看,大多数人都不能坚持使用 SRS,这是因为他们低估了情感的作用,有些策略的研究看上去效果很好,但使用时或许更花费时间,有更多的阻力。

我一开始在渐进阅读时总想把一切都获取,逐字逐句地分析,后来根本没坚持多久就放弃,这个过程压力太大。

后来我尝试着只处理文章我能理解的那一部分,不会对未来的自己产生太大的压力,这样做之后我反而更积极,在未来某天我对它产生了新的理解之后,就像发现一片富矿,总想着返回原文再去挖掘它。

对我来说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渐进学习时的灵感轰炸,过去发送的材料与我目前关心的主题产生美妙的关联:“喔,原来可以这样想”、“他是个天才!”、“这不跟我想一块去了吗”、“我明白了!”

自此,我开始将老师、书籍和社区进行的交流等等视作完善自己理解的养分,我将关心的重点转移到自己的先验知识上。

当你进入了学习的奖励循环之后,就可以尝试在循环里加一些开荒期的材料进行记忆。多开荒意味着多开主题,就像多开矿场,这个矿场快乐不够就靠另一个矿场维持学习这个行动。

最后谨记,没有快乐就没有好的学习。

本文缺少的部分:

  • RemNote

    • RemNote 的 CDF(概念描述符框架)和它的 AI 提示描述符、AI 制卡很有趣,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我没能进一步深度体验,AI 提示描述符的功能类似思源小助手插件里的动作表触发,在你输入的同时会根据上下文提示你使用什么样的模版制卡、思考。
    • CDF 框架还提供了信息组织,使得制卡时会有上下文,记忆时也更容易,或许更适合学生。
  • 逻辑推理

    • 我有读到:

      • 推理是纵贯人一生学习的决定因素,具有高推理能力的人一生所获得的知识要比同龄人更多,特别是他们在追逐自我兴趣的境脉中的推理,来终其一生发展自身的知识

    • 看起来推理是学习中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本身没有深入学过逻辑推理,由于时间问题在本文完成前也没法去了解,所以只能留给你们去探索了。

  • 神经学习

    • 神经学习是 supermemo18 里新增的一个功能,当你产生知识的建构时,大脑中先验知识和材料之间发生了关联,你就可以使用 supermemo 里的链接将元素与概念、元素与元素进行关联,手动搭建信息网络。

    • 之后在进行神经学习时,它会按照信息网络链接来进行复习,有助于你产生灵光一闪。

    • 据作者 woz 描述78

      • 在研究、解决问题、创造性写作、探索性学习等方面特别有用,换句话说,你可能不会发现神经学习在掌握物理课程方面特别有用,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物理学家,正在研究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把来自不同物理领域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你会注意到这种学习形式对你的创造性生产力有着惊人的影响。

    • 大概意思就是通过人工搭建的信息网络促进创造发生,能使知识之间紧密相连,与渐进写作有相同作用。我是觉得和思源里沿着引用和反链漫游差不多,认真使用段时间后我再来分享。

    • 由于篇幅问题无法在本文里详细描述,只能留给你去探索了。

  • 渐进学习的其他组成

    • 本篇只介绍了渐进阅读和渐进写作,因为时间问题其它的组成并没有提及,只能留给你们去探索了。

推荐:

  • 用法:

    • 如果你目前并没有感受到过学习的奖励,没有内在的渴望驱动,那么我建议先从渐进阅读开始:

      • 导入你喜欢材料开始阅读,无聊就跳
      • 在渐进表述和挖空主动学习期间不断进行一点自我解释
      • 解释你感兴趣的内容,或者用你感兴趣的内容来解释自己的生活经验
      • 做提取练习会耗费巨大的动机,所以你需要多读、多想,通过不断激活先验知识让其与你正在思考的上下文进行交互,产生建构知识的奖励
    • 当你获得了奖励,有了内在驱动力,就可以步入进阶,例如开始尝试精心设计提取练习任务,将 SRS 用于多种用途,比如灌输一些思维模式、进行渐进写作。

    • 在思源里进行渐进非定向写作很轻松,思源这边没有什么进阶使用手册,上手即是毕业,你只需要这几个功能:

      • DailyNotes
      • 列表大纲
      • 块引用
      • 空白节点
      • 上下文反链
    • 我从 0.2.0 版本开始使用思源,每个版本都会追更,到现在为了创作这篇文章停在 2.11.2 版本,重度使用的也只有这些功能,也只有这些功能确实帮助了思考。

  • 插件:

    • 思源增强插件:提供了页内反链、反链锚文本过滤等功能,这对一个双链软件是必须要有的。
    • 闪卡增强插件:增加了思源的闪卡功能,提供了标识符制卡、图片制卡、一键制卡等功能,在思源里使用 SRS 必备。
    • 今日笔记:自动打开 DailyNotes
    • 自定义块样式:导图视图很好用
    • 思源小助手:融合小功能、AI 助手战未来的插件
  • 阅读:

感谢

感谢感谢兔大哥的审稿和建议,我才得以将这篇手册完善。

感谢间隔重复社区的叶哥、Lain 哥、兔子哥,双链社区的哈桑老师、FLY 老哥、zhangzz 老哥、咸鱼老哥、D,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将那些令我心动的部分综合成了这篇文章,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这篇文章,也算是将社区的经验延续下去,承上启下了。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加入下方社群与我进行讨论:

思源笔记三群:538155062

渐进学习交流群:262568947


  1. Piotr Woznia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3204832.

  2. Andy Matuschak, https://andymatuschak.org/.

  3. Michael Nielsen, https://michaelnielsen.org/.

  4. Thoughts Memo, https://www.zhihu.com/people/L.M.Sherlock.

  5. Dammy,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一次漫游:学习中的快乐与束缚 .

  6. Woolfolk, A. (2016).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 John Hattie, Gregory C. R. Yates. 可见的学习与学习科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148.

  8. Andy, "人们经常难以回忆起文本的细节,原因在于他们起初就根本没有加工文本",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7786105.

  9. Piotr Wozniak, "Pleasure_of_learning", https://supermemo.guru/wiki/Pleasure_of_learning, (2017).
    中文翻译:学习的乐趣

  10. 耗子领袖, "好奇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8677540/answer/1478725039

  11. Murayama, K. (2022). A reward-learning framework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 integrated account of curiosity, interest, and intrinsic–extrinsic rewards. Psychological Review, 129(1), 175–198.

  12. Loewenstein, G. (1994). The psychology of curiosity: A review and reinterpret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 Renninger, K. A. (2000). Chapter 13 - Individual interes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C. Sansone & J. M. Harackiewicz (Eds.),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pp.373-404).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4. Prenzel, M. (1992). Selective persistence of interest. In K. A. Renninger, S. Hidi, & A. Krapp (Eds.),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p. 71-98). Hillsdale, NJ: Erlbaum.

  15. Lepper, M.R., Corpus, J.H., & Iyengar, S. (2005).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the Classroom: Age Differences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7, 184-196.

  16. Bransford, J. D., Brown, A. L., & Cocking, R. R. (2000). How people learn (Vol. 11).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7. [美]R. 基思·索耶 (Ed.). (2021).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 (徐晓东, 杨刚, 阮高峰, & 刘海华, Trans.; 2nd ed.). 教育科学出版社.

  18. Andy Matuschak, "自学,间隔重复,以及为什么书本不起作用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3871124.

  19. Sciences, E., and Medicine National Academies of. (2018). How People Learn II: Learners, Contexts, and Cultures.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 Chi, Michelene T. H. ; Feltovich, Paul J. & Glaser, Robert (1981). Categoriz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physics problems by experts and novices. Cognitive Science 5 (2):121-52.

  21. 东华君, "注意力的认知神经机制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183603.

  22. Mourey, J. A., Lam, B. C. P., & Oyserman, D. (2015). Consequences of Cultural Fluency. Social Cognition, 33(4), 308–344.

  23. Michael Nielsen, "增强长期记忆", https://augmentingcognition.com/ltm.html
    中文翻译:https://zhuanlan.zhihu.com/p/65131722

  24. Andy Matuschak, "How to write good prompts: using spaced repetition to create understanding", https://andymatuschak.org/prompts, San Francisco (2020).
    中文翻译:如何写出好卡片:利用间隔重复创造理解

  25. Andy Matuschak, "可编程注意力", https://zhuanlan.zhihu.com/p/514626691.

  26. Sweller, J., van Merrienboer, J. J. G., & Paas, F. G. W. C. (1998).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0(3), 251–296.

  27. Cowan, N., The magical number 4 in short-term memory: a reconsideration of mental storage capacity. Behav Brain Sci, 2001. 24(1): p. 87-114; discussion 114-85.

  28. Moors, A., & De Houwer, J. (2006). Automaticity: 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2(2), 297–326.

  29. Gobet, F., Lane, P. C. R., Croker, S., Cheng, P. C.-H., Jones, G., Oliver, I., & Pine, J. M. (2001). Chunking mechanisms in human learn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5(6), 236–243.

  30. Kim, J. W., Ritter, F. E., & Koubek, R. J. (2013). An integrated theory for improved skill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in the three stages of learning. Theoretical Issues in Ergonomics Science, 14(1), 22–37.

  31. Mayer, R. E. (2012).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K. R. Harris, S. Graham, T. Urdan, C. B. McCormick, G. M. Sinatra, & J. Sweller (Eds.), APA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andbook, Vol. 1. Theories, constructs, and critical issues (pp. 85–99).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2. Van Merriënboer, J. J. G., & Sweller, J. (2005).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Complex Learning: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7(2), 147–177.

  33. Georgios Zonnios, "橙汁类比渐进阅读", https://georgios.blog/posts/orange-juice-analogy.

  34. Andy Matuschak, "'Better note-taking' misses the point; what matters is 'better thinking'", https://notes.andymatuschak.org/z7kEFe6NfUSgtaDuUjST1oczKKzQQeQWk4Dbc
    中文翻译:「更好地记笔记」这个描述太过流于表面;核心在于「更好地思考」

  35. Andy Matuschak, "将想法送入你的轨道(Orbit)",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4446794.

  36. Andy Matuschak, "为有潜在价值的参考引用建立一个阅读收件箱 ",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0328209.

  37. Andy Matuschak, "间隔重复对于逐步完善灵光一闪可能有用",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5857130.

  38. Andy Matuschak, "间隔重复可能是培养或改变习惯的有用工具",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7187329.

  39. Andy Matuschak, "如何写出好卡片:利用间隔重复创造理解",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4074509, San Francisco (2020).

  40. Piotr Wozniak, "间隔重复中的简化与冗余",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3017134.

  41. Andy Matuschak, "谨防自动导入阅读收件箱", https://zhuanlan.zhihu.com/p/504979464.

  42. Andy Matuschak, "在间隔重复记忆系统中,优化的关键是复习环节及其内容的情感联系",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9811533.

  43. Lain(2021).

  44. Piotr Wozniak, "我怎样才能读得更快?",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6212819.

  45. Lain(2022).

  46. Piotr Wozniak, "20 条知识表述规则(20 周年版)",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9997143.

  47. Piotr Wozniak, "Semantic distance", https://supermemo.guru/wiki/Semantic_distance, (2017).
    中文翻译:语义距离

  48. Karpicke, J. D., Blunt, J. R., & Smith, M. A. (2016). Retrieval-Based Learning: Positive Effects of Retrieval Practice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Article No. 350.

  49. Meyer, A. N. D., & Logan, J. M. (2013). Taking the Testing Effect beyond the College Freshman: Benefits for Lifelong Learning. Psychology & Aging, 28, 142-147.

  50. Karpicke, J. D., & Blunt, J. R. (2011). Retrieval practice produces more learning than elaborative studying with concept mapping. Science (New York, N.Y.), 331(6018), 772–775.

  51. "有效的学习:处理知识的 20 条规则[直译版]", https://www.yuque.com/supermemo/articles/20rules.

  52. Andy Matuschak, "先学再记",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695797.

  53. Andy Matuschak, "学习别人的间隔重复记忆卡片通常是无效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7271029.

  54. Andy Matuschak, "阅读理解与记忆系统",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3174197.

  55. Lain, "制作渐进阅读卡片的个人经验",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3606080.

  56. [英]弗朗西斯·叶芝. (2018). 记忆的艺术 (钱彦 & 姚了了,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57. Piotr Wozniak, "语义学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6922623.

  58. Alexey Guzey, "Instilling Novel Thought Patterns and Making Your Long-Term Memory Accountable with Anki", https://guzey.com/things/software/anki/#instilling-novel-thought-patterns-with-anki.

  59. Piotr Wozniak, "渐进学习中的其它技能", https://www.yuque.com/supermemo/wiki/additional_skills_in_il.

  60. Piotr Wozniak, "渐进学习", https://help.supermemo.org/wiki/Incremental_learning#What_is_incremental_learning.

  61. Piotr Wozniak, "创造性阐述",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5902449.

  62. Andy Matuschak, "Karpicke, J. D., & Smith, M. A. (2012). Separate mnemonic effects of retrieval practice and elaborative encod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7(1), 17–29", https://notes.andymatuschak.org/z799fHyRM3qXFTLeEXUZQV7.

  63. Andy Matuschak, "间隔重复记忆系统让记忆更加自动化,从而有助于更深入的琢磨思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8172742.

  64. Andy Matuschak, "编写卡片有助于阅读理解",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8936570.

  65. Piotr Wozniak, "如何解决任何问题?",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1779186.

  66. Andy Matuschak, "每日工作日志",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6326964.

  67. Andy Matuschak, "反向链接可以用来隐式定义知识管理系统中的节点",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3475039.

  68. Andy Matuschak, "优先建立信息间的关联本体,而非使用层级式分类法",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3087599.

  69. Andy Matuschak, "外出时方便抓住灵感的口袋便笺",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2646217.

  70. Andy Matuschak, "笔记标题建议使用完整的句子,避免模糊主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2262632.

  71. Andy Matuschak, "在写作时创建推测性大纲",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6450875.

  72. Andy Matuschak,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6450021.

  73. Andy Matuschak, "Release valves for non-linear thought may support improved linear output", https://notes.andymatuschak.org/zDGk8tvVDD1mbTgpMMB5UGh.

  74. Conor White-Sullivan, https://twitter.com/Conaw/status/1439310711000207365.

  75. Shipman, F. M., & Marshall, C. C. (1999). Formality Considered Harmful: Experiences, Emerging Themes, and Directions on the Use of Formal Representations in Interactive Systems.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SCW) , 8(4), 333–352.

  76. Conor White-Sullivan, https://twitter.com/Conaw/status/1099184479464185861.

  77. 叶秀山. 古中国的歌:—叶秀山京剧论札[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8. Piotr Wozniak, "使用 SuperMemo 进行神经学习", https://www.yuque.com/supermemo/wiki/neural_learning_with_supermemo.

  • 思源笔记

    思源笔记是一款隐私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

    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重构你的思维。

    22573 引用 • 90574 回帖 • 3 关注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
  • Sheep 1 1 赞同

    正在导入思源笔记中,大米老师闭关三个月的传世之作一定好好阅读trollface

  • submartingale 1

    这可得多学一下,感谢大米

  • Bard 1

    好好拜读,俺也争取早日毕业 😋

  • 大米出品,必属精品。先马后看。

  • PiChou 1

    面壁十年图破壁,米神伟大无需多言 🙏

  • 伟大,无需多言!

    这就好好去学习。

  • zxhd86 1 1 赞同 1 评论

    好长啊……躺进我的收藏夹吧,等闪卡重构之后,看看怎么参照来在思源中改进操作 😋

    宏哥,全村的希望!
    dammy
  • Aiviokoo 1

    感谢

  • 尼玛,真长啊

    1 回复
  • Wetoria 1 2 赞同 1 评论

    花了大概半个小时扫了一下(为什么知道?因为思源里有记录,感谢思源),但因为内容太长、太过专业、太过啰嗦,并且所有的内容并没有跳出《极简化学习》的内容范畴,所以没认真看。

    image.png

    大米这篇文章有着绝大多数创作内容的通病,【专业】、【啰嗦】。

    也许是因为【像显示出专业性、权威性】、【为了让读者能 get 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所以有很多引用的内容。当然,我知道大米应该是出于后一个原因,所以写这句话保命防杠[doge]。


    接下来我简单说一下跟学习有关的几个部分,算是做个引子,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我的 《极简化学习》,这里只是做简单的总结。

    1、什么是学习

    学习,就是将事情做对的形式。

    实际上我们学习,就是为了知道如何把我们想完成的事情给做到,更多解释我写过一篇《什么是学习》。

    2、真正重要的是结果

    学校里的学习之所以大多数都是不快乐的,是因为这个时候,学习的目的跟你自己无关。因为“考个好成绩”不是大多数人喜欢的。又或者说,“很多人想考个好成绩,但是这个结果一般拿不到”,于是这种学习不快乐。

    同样的,工作中也是,很多人的目的是升职加薪,于是学了一堆内容,但是最后工作依旧苦逼,自己做得不开心,工资也不见长,于是也不会快乐。

    学校里能传授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需要,但不是最快乐的方式。

    最佳的学习方式是“自上而下”的“结果导向”的方式。

    看懂上面这句话,大米内容里很多地方都能解释。

    按照大米提出的概念来解释的话,“结果导向”的方式,会拆出必要的“先验知识”,通过组合这些先验知识,就能完成我们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这些先验知识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操作、信息、手段等一系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内容。

    拆出了必要的“先验知识”以后,就已经淘汰了一大批跟目标无关的,本可以不学的内容。这就是渐进学习那一趴提到的,挤满一壶橙汁,与其榨干一个橙子,不如每一个橙子榨 80%。

    这里提前防杠一点,“先验知识”可能也会有自己的“先验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学习时觉得痛苦的原因之一。因为要弄懂知识点 A 一定要先弄懂知识点 B。

    3、记住的前提是足够频次的重复

    如果对渐进学习、闪卡等内容有过了解的话,应该都明白记住的前提就是高频次的重复,增加知识点在生活中出现的数量,从而在脑子里留下印象。

    这里还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内容,感兴趣可以自行研究。

    4、记忆真正重要的是画面感

    我印象里记得,有些“专业内容”在提到记忆这件事的时候,会提出什么“神经节连接”等内容。但“知识”、“信息”等内容接触的足够多以后,会在脑子里形成神经节?然后还会有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的区分等。

    实际上我很多内容学过一次以后,基本上就一直知道是干嘛的了。其根本原因是第二点,知道这个知识点的目的是啥,知道我大概要做啥操作才能完成这个目的,这些在我脑子里都有一个短暂的画面。

    这里我举一个最近关注的例子。因为我朋友生小孩了,我突然想起来,教小孩喊爸爸妈妈,实际上就是重复在小孩子面前发出爸爸和妈妈的读音,并且告诉它“这个是爸爸”、“这个是妈妈”,最后小孩似乎就“自然而然”的知道“爸爸”应该叫“爸爸”、“妈妈”应该叫【妈妈】。

    其他的看图识字等育儿物品同理。

    5、记忆的最后,是感觉。

    上一段说的是小孩学喊爸爸妈妈,但实际上回到我们本身,【爸爸】和【妈妈】是一种近乎直觉般的【感觉】,比如你见到【你爸爸】你会喊【爸爸】,你知道【爸爸】是跟【你爸爸这个人】是对应的,这是一种【感觉】,就好像这个人你就应该喊【爸爸】。当然,有些人可能会喊爸妈的名字,又或者【老爸】等。反正你心里会有一种【感觉】,【你爸爸这个人】用【爸爸(或者你的习惯词)】称呼就对了。


    以上,看到大米的内容随手写的碎片分享。

    然后发现好像看的过程中有些内容写的时候忘记了,懒的补充了。

    有时间再写,溜 ~

    太长了没事,直接丢给 AI 帮我看 😏
    ilovesiyuan
  • youngwill

    他这篇笔记,我收藏到思源读起来甚至有点卡

  • Achuan-2 3 7 评论

    推荐下李笑来的《自学是门手艺》和 L 先生的《打开心智》,切实改变我学习方式的两本很重要的书,而且文笔都非常好,先验知识、自上而下的学习等等都有讲到

    李笑来的《自学是门手艺》在 GitHub 开源,repo 也有 markdown 版本:selfteaching/the-craft-of-selfteaching: One has no future if one couldn't teach themself. (github.com)

    打开心智可以去微信读书试读,zlibrary 也有 https://zh.zlibrary-east.se/book/23269700/f9393a/%E6%89%93%E5%BC%80%E5%BF%83%E6%99%BA.html

    非常感谢推荐这两个作品,费尽周章把《自学是门手艺》导入到思源,仅仅阅读到 Part1 就感觉好像脑袋开了窍,跟四五年前读《财富自由之路》一样的感觉,相比前作这个作品更有实践意义,且只讲一件事情:自学。再次感谢推荐。
    Helvetica
    @Helvetica 不客气,有收获就行,其实自学是门手艺也是有 pdf 版本的,zlibrary 可以找找
    Achuan-2
    @Achuan-2 是的,在找《打开心智》时我有同时搜索,遗憾的是 PDF 版丢失了原文的样式和图片,还是决定用比较麻烦的原文来阅读了。
    Helvetica
    @Helvetica 如果只是阅读鸡汤,不想看 python 部分,应该也是够用的
    Achuan-2
    @Achuan-2 哈哈,鸡汤作者的名号真是响当当。
    Helvetica
    @Helvetica 可以分享一下导入的书籍吗~~~~
    suka
    @suka 因为在原文中我加入了大量的高亮和注释用以自己理解,所以内容看上去已和原文相去甚远,可能造成你的歪解,所以还是提供原始文章请你重新导入更好。评论没法发送附件,我稍后私信你。
    Helvetica
  • LoneFireBlossom 1 赞同

    我发现大米提供的下载里一个# 标题都没有。但是在链滴发布的版本一大堆标题,所以才有大纲。

    所以我好奇从文字版转换到发布版用了多久?用的自动化脚本,还是一个个调整的?为什么在思源里用列表缩进的形式写呢?

    1 回复
  • dammy 1
    • 从文字版转换到发布版用了多久?

      • 从列表大纲转换到文档模式大约两三个小时,这篇解释性文本结构太复杂,六个级别的标题不太够用,所以中间不得不调整结构
      • 一般的文章随便写写,转换下为文档模式大概只需要两三分钟
    • 用的自动化脚本,还是一个个调整的?

      • 手动取消列表块
    • 为什么在思源里用列表缩进的形式写呢?

      • 我用列表大纲写起来最合适:
        • 写起来舒服,用文档模式写东西太累了,在表达的时候有个过程,即模糊的想法 → 有结构逻辑的长句 → 承上启下的长文,反映在在思源里创作的过程则是:用列表大纲快速记录下的想法 → 在列表大纲里对想法进行扩写 → 在列表大纲里调整结构
        • 调整结构方便,如果用文档模式的标题块,层级变动时得跟着调整下标题等级,移动起来也挺麻烦,在列表大纲里只需要缩进、反缩进就足够了
      • 但是最后还是要发布在链滴这样的网站,只能转换为传统文本模式
      • 保留列表大纲模式进行分享能方便大家阅读,使用快捷键折叠全部子级、同级能快速浏览文章的结构,聚焦阅读也很方便,就是导出这篇文章的源文件时折腾了很久,引用的内容分散在我日常的记录里,导出这一篇文章会携带者 1000+ .sy 文件和资源文件,只能手动移动全文的引用进入一个文档块。
  • 思源难得有这么深度思考的推文,然而我依然只是把思源作为一个好用的笔记工具,也可能还没到那个时候

  • pakeh2866

    中间部分内容有帮助。

  • yalidabuda 1 评论

    学习中,俺提个小建议,无序列表搞得太长了,以至于非常卡,建议中间多断几部分,多用标题 😂

    给我思源整崩溃好几回 😂
    yalidabuda
  • yuan93

    太长又重复、看了一周了 还是没看懂

  • xqh042 1

    花了三天(有效时间 3 个小时)终于将内容扫完了

    Snipaste20240410175227.png

    使用 stayfree 软件计时

    这次酣畅的阅读也算一次学习吧,个人从强迫性的线性阅读(理解内容)到 I don't fuxking care 式的先扫读一遍,保持开放预期的先看感兴趣的内容。

    发现了一些以往在知乎看过的一些内容时,会感受到一些先验知识终于发挥作用的快感。

    也出现过尝试每个词弄懂、阅读时还要摘录转述的方法,然后太累直接猪脑过载了。

    发现和大米相似的是,平时快速记录的时候也是习惯用无序列表。

    Snipaste20240410175936.png

    因为深感写解释性文本的麻烦,就丢一份简要记录的摘要吧(

    image.png

    还有就是,思源的资源占用有点夸张啊。下图是阅读到一大半时,已经有些卡顿了。

    ca9ea7e74cd570435d1db7859ababc5.png

    1 回复
  • dammy 1

    ❤️ 感谢老铁的认真阅读,这是对我的最大鼓励。这篇经验综合了很多人的经验和观点,每个观点延伸出来其实可以另起一篇文章,例如:

    • 快速输入,非线性思维的释放阀可能支持改善线性输出——来自 Andy
    • 情感义肢——来自 Nielsen
    • 内在动力损耗和补充的循环——来自 woz
    • 上下文反链的衍生用法——来自 conor
    • 制卡未来的路线——来自叶哥
    • 技能自动化的矛盾:武学障
    • ……

    若之前有读过叶哥汉化组发表的文章,可能会注意到其中有趣的关联,我把那些让我心动的观点融合在了一起,这些是我创作的动力。

    这也导致了阅读成本的增加,或许只有使用“先看感兴趣的内容”的方式才会有人能读完这篇文章,和自己的经验发生美妙联系。

    如果我再锻炼下技巧,能把它捏成结构良好、主线明确简洁的解释性文本,只可惜我时间不够了。将来会有计划把其中衍生出的观点拆成多篇发布,到时候再和老铁你相会。

    1 操作
    dammy 在 2024-04-11 18:57:35 更新了该回帖
  • unaw

    还没看完,但忍不住评论一下标题格式(我是在网页上看的),根本分不清级别,让我悟到了一、1.(1)是怎样的艺术。

  • unaw

    看完了,感谢大佬的无私分享!
    有点疑问:在渐进阅读的步骤中,为什么要将完形填空转换为问答?

    捉虫:"SRS 的排期非常拿来做渐进形式化",“什么渐进写作?”。

  • mole

    全部无序列表,导入思源之后看着挺难受的…UP 文章很好,但是,读者为了理解结构,还得边看边重构 😂

请输入回帖内容 ...